肉雞育雛期飼養管理方法

  1—21月齡是肉仔雞的育雛期,該期肉仔雞生理特點與蛋用雛雞相似,因此蛋用雛雞的飼養管理方法有許多也適用於肉仔雞育雛階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選擇適宜的飼養方式:

  在選擇飼養方式時應考慮肉仔雞飛行能力差、性情溫順、生長髮育快、易發生腿病及胸囊腫的生物學特性,結合本場的實際條件,在墊料飼養、網上平養或籠養中選擇其一。選擇適宜的飼養方式可提高肉仔雞成活率及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疾病的發生。

  ***2***採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

  所謂全進全出’,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飼養同一日齡的雞,並且於同一天出場,出場後徹底打掃、清洗、消毒。消毒一段時間後***2周左右***再引進下一批雞,這種制度有利於切斷病源的迴圈感染,有利於疾病控制,便於飼養管理,特別適合肉仔雞飼養。

  ***3***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

  肉仔雞對環境溫度的要求是1—2日齡33—34C,3—7日齡30—32C,第二週27—29℃,第三週24—26C,第四周21—23℃,以後保持20—21C。肉仔雞育雛期不但要求環境溫度較高,而且要求有適當的溫差。適宜的低溫可刺激肉仔雞的食慾,增加採食量,有利於生長髮育。

  產生溫差的方法有2個,一是利用電熱保溫傘供暖,傘下與傘周圍溫度不同,雞隻可自由選擇適宜的溫度。二是利用熱風爐或火爐供暖時,在不同的時間造成適宜的溫差,比如第二週每天可1小時29℃,另1小時27℃。育雛期溫度突然變化,往往會誘發呼吸道疾病。冬季應注意天氣的變化,在天氣突然變冷時,應提前做好升溫準備。通風時應注意防止溫度大幅度下降。總之,溫度條件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育雛期肉仔雞的成活率、生長速度及飼料利用率等。因此,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4***加強早期飼餵:

  肉仔雞生長速度快,特別是前期相對增重大,若早期生長受限,以後很難補償。肉仔雞早期生長快是建立在吸收營養物質多的基礎上。肉仔雞早期營養來源有二個,一是腹內卵黃囊剩餘的卵黃;二是採食的飼料。若能延長兩種營養物質的供應時間,對肉仔雞的生長十分有利。若肉仔雞出殼後開食飲水過晚,腹內卵黃吸收速度就會加快,因此,肉仔雞出殼後應儘快從孵化廳轉移至育雛舍,適時飲水喂料。一般出殼後6—12小時便可移至育雛舍,飲水2小時後便可喂料。為增加營養,減少應激,提高雛雞成活率,可在飲水中新增5%一8%的葡萄糖或雛雞旺、賜益等藥物。雛雞的開食時間宜早,最好是在出殼後24小時內,最晚不超過48小時。為促進肉仔雞的生長,應飼餵全價配合飼料,保證肉仔雞有足夠的採食量。每日喂料量可參考該品種耗料標準,分若干次餵給。一般第一週每天喂8次,2—3周每天喂6次。

  ***5***適時免疫,合理用藥:

  育雛期的肉仔雞敏感性強,抗病力差,易患多種疾病,為此應對雞群適時免疫,預防疾病。

  肉用仔雞分段飼養優缺點

  分段飼養的優點

  ①能夠合理利用雞舍。育雛舍與育成舍分開,減少了育雛舍面積。充分利用了飼養裝置。

  ②便於生產安排。由於分段飼養時育雛過程與育成過程分開安排,避免了很多裝置的搬進搬出,飲具、食具型號也不用更換,降低了勞動強度。

  ③有利於提高雞群成活率。育雛階段利用籠育或網上育雛,育成改為地面平養,將兩種飼養方式的優點結合到一起,既提高了成活率,也降低了胸部囊腫與腿病的發生率。

  分段飼養缺點:轉群給雞群帶來很大的應激,並增加勞動強度,如果轉群后管理不善,將會造成一定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