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雛鳥飼養方法

  牡丹鸚鵡的別名很浪漫,愛情鳥、情侶鸚鵡都是它的名字。若是在家飼養一對牡丹鸚鵡雛鳥,則需要了解鳥兒各個生長階段的餵養方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牡丹鸚鵡雛鳥的絨羽期。出殼一週內的雛鳥,眼未睜開,全身披著在卵內已經形成的稀疏絨羽,頭部牽強能抬起,還不能發出乞食聲,食後即垂頭而睡,這時期的雛鳥最難養,尤其剛出殼的2-3天雛鳥,切記不要驚嚇。

  ***2***針羽期的牡丹鸚鵡雛鳥在出殼一週後。此時雛鳥已睜開眼,開始長出羽軸,羽軸的頂端羽鞘未破,這時期短,3-4天后羽軸頂羽鞘開裂,長出羽片。這時期雛鳥食慾開始旺盛,食量逐漸增加。飼料中要增加蛋殼粉或鈣粉,以防發生軟骨病。

  ***3***處於飛羽前期的牡丹鸚鵡雛鳥,會有飛羽長出,鳥體比絨羽期長大幾倍,一般出殼12天后會爬高、行走。人工飼餵的鳥3-4小時喂1次,早上六點喂料,遇氣溫高時,喂料後再適量喂些淨水。

  ***4***飛羽後期的雛鳥的羽毛除尾羽較短外,身體的其它部分已被羽毛覆蓋,但仍有少量絨羽露在正羽的外面,尤其頭部更為分明。這時期出殼25-30天的雛鳥,可以離巢上籠飼養,籠內建食缸、水缸,除天天人工輔助喂幾次食外,逐漸練習鳥兒採食,硬料可以增加,多喂穀子,稗草籽和增加適當的蛋米。逐日可喂1片油菜葉,以增加維生素、纖維質。

  ***5***齊羽期的鸚鵡經過6-7周的飼養羽毛完全長齊,已經可翱翔,體格健壯,但羽色不如成鳥鮮豔,由於發育還有完全,還須認真飼餵。

  牡丹鸚鵡外形特徵

  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釐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為橘紅色;頭頂和頭部後方為橄欖綠色;胸部上方和頸部為橙黃色;身體兩側、腹部、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上方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藍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牡丹鸚鵡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會組成20到80只左右的群體,生性非常吵雜,往往還沒看見他們的蹤跡就會先聽見那尖銳刺耳的鳴叫;他們平時會大批聚集於農耕區,覓食黍類、玉米和穀類作物等,有時候會高達數百隻;平時他們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十分活潑大膽,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內接近他們;他們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平常是遊牧性質的鳥種,活動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

  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漿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他們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