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的飼養方法

  鸚鵡魚喜歡弱酸性且硬度較低的軟水。鸚鵡魚對溫度適應性較強,在2 0~3 0℃的水溫中能自由生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飼養特點:性情溫和,可與其他品種混養。飼養水溫22~28℃,需弱酸性軟水,喜清澈水質。愛食小型活食,也可食人工合成飼料。活動於中下層水域。 血鸚鵡強健狀碩,幾乎什麼都吃,象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蝨等等。它就象一個垃圾桶一樣,什麼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而且總是整天的吃個不停。加上它們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質都可良好的存活。所以要養活它們很容易。

  由於血鸚鵡是兩種不同物種雜交所產生的新物種,所以它們自身是無法繁殖後代的,大家就不要枉費心機了,要得到血鸚鵡只能買進紅魔鬼和紫紅火口來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來確定兩個物種是否為親緣的種與亞種的關係。 由於這樣的特性,血鸚鵡也表現出極強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於是就出現了血鸚鵡、紫鸚鵡、金剛鸚鵡、羅漢鸚鵡、紅白鸚鵡、斑馬鸚鵡、花鸚鵡等等好多種品種。 血鸚鵡的飼養管理 眾所周知的“血鸚鵡”是由紅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和紫紅火口***Cichlasoma synspilum***雜交所獲得的“新品種”,承襲了來自兩種魚類所特有的生理習性。在飼養管理方面除了和一般的中南美慈鯛科魚類應該注意的事項相當之外,還有一些特有的,專屬於它的特點。 在討論飼育管理方法之前,先來討論一下血鸚鵡的“種類”。前面的文章中稍微提及在人為刻意的“雕琢”之下,不同的體色和體型的血鸚鵡也因而生。例如在幼魚時期剪去尾部成為“一顆心”的無尾血鸚鵡;剪去部分魚鰭的“獨角”血鸚鵡;注射色素的“紫鸚鵡”,都是典型的例子。當然,經過選種和育種的培養,體型特大的“金剛鸚鵡”也是一個重要的“品種”。 早期,血鸚鵡的數量較少,售價偏高***十公分體長的血鸚鵡曾有新臺幣15000左右的身價***的情況,家中能擁有血鸚鵡已經算得是相當有“行情”。拜生產繁殖技術精進之賜,多了很多選擇機會,現在擁有高等極的血鸚鵡已經不算是一件困難的事。在飼養的水質和管理方法上,所應特別注意的事項諸如***1***水質的管理;***2***溫度控制;***3***飼養和餌料的選取;***4***混養的訣巧;***5***水中的造景;***6***其他。以收清晰明瞭之效果。

  水質的管理 承襲和一般的中南美洲慈鯛所需要的生長條件一般,血鸚鵡也是需要弱性且硬度較低的水質。但是,因為血鸚鵡先天有嘴部法癒合的情況***尤其是特A級和A級的血鸚鵡***,在引入水流經過鰓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鰓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顯的“致命傷”!一旦鰓部受傷或是吸取氧氣的過程不順逐,會直接影響血鸚鵡的生理健康。 也因此,飼養血鸚鵡時需要較其他的魚類多了維持更優良的水質和提供充足的氧氣。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養分***避免優養化***,避免細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鰓部疾病,維持鰓部細胞有疚效效率地吸引氧氣的能力,相形之下變得相當地重要;至於充爭打氣方面,除了選用效率較高的打氣馬達之外,還要為了夏天容易停電的地區準備不斷氣的打氣系統,以便應付不時之需。

  溫度控制 血鸚鵡對溫度相當“敏感”的魚種,重點並不是在於魚體對溫度的適應性相當差,而是因為在低水溫和水溫變動劇烈的情況下,容易因為生理的反應而失去鮮豔的體色,更甚者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是斑紋。使用加溫器提升水溫在25~28℃的範圍內,便可使魚只呈現亮麗的體色和充滿活力。而在低水溫中生活久的魚只不但健康狀況差得可憐,且容易生病、死亡,相信這都不是玩家們所樂見的!

  飼料和餌料的選取 早期的坊間流傳:“血鸚鵡要吃蝦子,體色才會紅潤!”這觀念是相當正確的。因為蝦子體內的“蝦紅素”可促進血鸚鵡顯揚體色,若能充分地攝取蝦紅素,血鸚鵡的體色鮮紅欲滴是指日可待的。但是,現在已經不用這麼麻煩了,許多坊間可獲得血鸚鵡專用飼料中,添加了蝦紅素和“β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喂就可讓血鸚鵡的體色維持在豔紅色的情況下。

  混養的訣巧 許多家庭和公司行號中所佈置的水族箱,喜歡單養一群血鸚鵡,看一群健康的血鸚鵡在水族箱中群泳是一幕壯觀感人的景色***筆者的母親就深深被這景色所吸引***。但是,有另一群人喜歡混養的水族箱。這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在混養的魚種選擇上,強烈建議還是選取一些中南美洲的慈鯛來得合適!尤其是一些中大型的慈鯛,會較身體柔弱且遊動緩慢的慈鯛來得合適。 因為血鸚鵡的體型近似三角形且無法合攏的嘴型,使攻擊性降低***僅能衝擊無法撕咬***,可以選擇金菠蘿***Cichlasoma severum Golden***、黑雲***Uaru amphiacanthoides***、紅珍珠關刀***Geophagus***珍珠火口***C.nicaraguense***一類的魚來搭配,除了有多樣化的體色搭配之外,還能在某種平衡之下,達到和平共存的境界。

  水中的造景 對於這些體色通紅且顏色單一的魚類來說,水中的造景除了顏色的搭配和避免使用植物為造景材料之外,還需要考量魚體衝撞的力量,因此造景的堅固性也是必備的! 許多值得一提的造景提供給看官們參考,其一是沉木或是長大的墨絲的沉木,大都擺放在水族箱的正中央,和血鸚鵡的鮮紅色搭配起來,有更強烈的對比效果;其二是以木化石或 岩石疊出來的水中造景。常會在水族箱中以單一或是多個石堆的方式擺設,當然,水族箱的夠大才會有較多的選擇和變化。

  其 他 就是飼養者的心態問題了!雖然在必備的生長條件置妥之後,並不需要太多的照顧,但是,有耐心的定期換水,檢視水族箱中的配備,細心地觀察水中血鸚鵡的健康狀況,都是得化費一些精神和時間的。

  血鸚鵡,真是一隻令人又愛又恨的魚。她易養、可愛、活潑、逗趣的外型令人喜愛,但是在許多特質都名列前矛的同時,卻又帶著脆弱的呼吸器官,成為唯一的罩門。在這先天罩門下,隱藏著什麼樣的危機?關鍵期餵食揚色飼料通體血紅大家或許知道血鸚鵡的由來,是由紅魔鬼***Cichlasoma synspilum***父親和紫紅火口***Cichlasoma citrinellum***母親所得的第一子代***F1***,但是你是否知道每一隻血鸚鵡依嘴型、頭背部和體色來區分,居然沒有一隻是完全相同的!!在小血鸚鵡苗出生後,沒有任何血鸚鵡的特色,反而有點像是一般中南美洲的慈鯛魚種。經過約20天的養育,小血鸚鵡的外型會慢慢轉變,頭背部肌肉漸漸地隆起,厚度也開始增加,體色也由條紋黑慢慢變成灰銀色。此時血鸚鵡體內的紅色色素已經開始有累積增生的趨勢,但是此時約3公分的小血鸚鵡體色不是紅的,大約在出生後50天、大小約5公分時,才會顯現出紅色的體色。建議飼主在此時以“揚色飼料”餵食,不但能充分的提供小血鸚鵡營養所需,還可以加速血鸚鵡及早轉成火紅的紅色。在這段時間血鸚鵡在營養上若未得到妥善照顧,體色沒有變紅,也不用期待她有變“天鵝”的一天了,因為此時是決定她一輩子體色的重要關鍵期。

  鸚鵡魚飼養要點

  1.水質要求

  血鸚鵡喜歡弱酸性且硬度較低的軟水。由於血鸚鵡先天性嘴脣不能閉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較差,經過鰓部的水流較小,靠水流與鰓部交換氧氣的能力較其父本與母本及其它魚類就差得多了。因此,飼養血鸚鵡的水體必須要有充足的氧氣。水族缸最好配備生化過濾棉、水泵、增氧曝氣裝置。具體指標是PH值6.5左右、溶氧8毫克/升。

  2.溫度控制

  血鸚鵡對溫度適應性較強,在2 0~3 0℃的水溫中能自由生活。但是血鸚鵡又對溫度相當敏感,它在低水溫和水溫劇烈變動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應激反應而導致體色暗淡失去豔麗的光澤,甚至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者斑紋。飼養過程中最好使水溫保持在2 5~2 8℃範圍內,每次換水前後水溫差不宜超過0.5℃。

  3.飼養管理

  血鸚鵡食性雜,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蝨等幾乎什麼都吃,而且相當貪吃,因此要養活血鸚鵡很容易,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豔的血鸚鵡卻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時定量投喂餌料,合理搭配餌料的營養,定期投喂鮮活的小蝦、小魚,最好選用專門為血鸚鵡配製的人工餌料,這種添加了蝦紅素和D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血鸚鵡的體色更加鮮豔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