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肉雞的成活率

  是每一位雞農都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講提高肉雞成活率的方法。

  :挑選健壯的弱雛

  弱雛適應性差、易病,飼料利用率低,有的甚至在育雛過程中或以後的飼養過程中就死亡了,往往是消耗了飼料又得不到效益。因此挑選健雛十分重要。

  健雛的標準是:有精神、活潑、行走正常,腹部收縮良好,臍部沒有血汙,握在手裡感到掙扎有力。

  :及時初飲和開食

  雛雞運到育雛室後先飲水,休息2-3小時後再喂料。在1-2星期內飲用水的水溫不低於16-18℃,並且水質良好,飲水中可加入0.01%-0.02%的高錳酸鉀。

  7日齡以後應在舍內設定沙槽,讓小雞自由採食。

  :控制溫、溼度

  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之一,剛出殼的雞雛羽毛稀疏,體溫自我調節能力差,必須做好保溫工作。一般情況下育雛最適宜的溫度,夏季1-2周齡是27-32℃,3周齡21-24℃,夜間溫度低應比白天升高1℃。適宜溼度是1周齡65%,2周齡60%,3周齡以後保持在55%。

  如果溼度過高細菌宜存活、繁殖,也宜發球蟲病;溼度過低則灰塵大則宜發呼吸道疾病。

  冬季一般要求育雛第1星期定溫度為33-35℃,以後每星期降低2-3℃,直至降至室溫***21℃左右***。

  溫度是否適宜可根據雞群表現判斷,雞群成堆則溫度過低需要增溫,雞隻遠離、張口呼吸、頻頻喝水則溫度過高需要降溫,雞群分佈均勻時溫度表示適宜。

  :光照充足、密度適宜

  雛雞1-2日齡實行24小時給光,第1星期內實行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使雞適宜黑暗環境,一旦停電不至於擁擠死亡。光照不宜過強,白天如果自然光照強應採取遮光措施,否則會出現雞群不安靜,互相啄斗的現象。

  密度一般前期以每平方米30只為宜,後期逐漸降到每平方米15只以下。另外還可以根據飼養方式合理確定飼養密度,網上平養可大一些,地面養要小一些。

  雞舍內墊料要經常更換,及時開啟門窗通風換氣,雞舍內溼度早期以65%-75%為宜,後期以60%-65%為宜。

  :合理用藥及時防疫

        用藥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儘量少用或不用原粉藥物;

  ②能用一種時則不用多種;

  ③治療藥物要足量,用藥時間要合理,一般為3-5天為一個療程,既要夠又要短,不可整天給藥;

  ④養雞過程不要長時間、低濃度用藥,注意細菌產生交叉耐藥性,主張西藥與中藥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