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

  飼養密度大小因生長育肥豬的體重和豬舍地面結構而不同。通常隨豬體重增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生長育肥豬的發育規律

  1.1體重的增長

  生長育肥豬的生長速度先是增快,到達最大生長速度後降低,轉折點相當於育肥豬的屠宰期。因此育肥豬在60~70kg以前的生長期,應給予高營養水平的飼糧,並注意礦物質和氨基酸的供應,以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發育。

  1.2體組織的生長

  一般來說,生長育肥豬在20~30kg為骨路生長高峰期,60~70kg為肌肉生長高峰期,90~110kg為脂肪蓄積旺盛期。因此,育肥豬在60~70kg,要適當限制飼餵,特別是控制能量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以控制體內脂肪過多,提高服體瘦肉率。

  1.3化學成分的變化

  ***1***育肥豬幼齡時,體內的水分、蛋白質、礦物質相對含量較高,隨年齡增長而降低。

  ***2***幼豬體內脂肪含量相對低,以後迅速增高。

  因此,肥豬到了90~100kg時,就可出售或屠宰了。

  2生長育肥豬的營養需要

  生長育肥豬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率和瘦肉率來體現的,因此,要根據生長育肥豬的營養需要配製合理的日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瘦肉率和肉料比。動物為能而食,一般情況下,豬日採食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飼料利用率越高,沉積脂肪也越多。但此時瘦肉率降低,胴體品質變差。蛋白質的需要更為複雜,為了獲得最佳的肥育效果,不僅要滿足蛋白質量的需求,還要考慮必須氨基酸之間的平衡和利用率。能量高使胴體品質降低,而適宜的蛋白質能夠改善豬胴體品質,這就要求日糧具有適宜的能量蛋白比。

  3提高生產力的主要技術措施

  3.1選擇優良品種及適宜的雜交組合

  用瘦肉型豬種與我國地方良種雜交,其後代增重快、耗料省、瘦肉率高,用三元雜種豬育肥比二元雜交豬育肥好。

  3.2提高仔豬初生重和斷奶重

  俗話說:“初生差50g,斷奶差0.5kg,育肥差5kg。”說明仔豬初生體重越大,生活力越強,其生長速度越快,斷奶體重也就越大。轉群時體重越大,生長快速,育肥效果就好。

  3.3適宜的飼糧水平在生長育肥豬飼養實踐中,以高能量、高蛋白質飼料,採用不限量飼餵,效果好。在育肥後期採取限量飼餵,可限制脂肪過多地沉積。粗纖維含量是影響飼糧適口性和消化率的主要因素,飼糧粗纖維含量過低,豬會拉稀或便祕,含量過高,則適口性差,並嚴重降低增重和養分的消化率,粗纖維含量一般為4%~5%。

  4、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

  飼養育肥豬是養豬生產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任務是:採用先進的飼養管理措施,力爭飼養時間短,耗料少,並能獲得數量多,胴體瘦肉率高,品質好的豬肉,滿足市場需要,從而使養豬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傳統養豬相比,快速養豬的好處不言而喻,但快速養豬不能違背豬正常的生長髮育規律,如果使用激素、鎮靜藥物等生長促進劑進行催肥,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危害之—是豬過分早熟,肉不香“,看起來像鮮花,吃起來像木渣”;危害之二是:可能造成畜產品中的藥物殘留超標,影響人體健康,所以,目前國家對生長促進劑一類物質的使用畝嚴格的規定,或完全禁止使用。快速養豬法豬種是關鍵,飼料是基礎,科學飼養技術是保證,三者相輔相成,既縮短了育肥期,又確保肉質好,使企業在競爭中求得更大的發展。

  4.1日糧搭配多樣化豬隻生長需要各種營養物質,單一飼糧往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豬生長髮育的要求。多種飼料搭配應用可以發揮蛋白質及其它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從而提高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研究證明,單一玉米餵豬,蛋白質利用率為51%,單一肉骨粉則為41%,如果把兩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餵豬,蛋白質利用率可提高到61%。

  4.2飼料生喂飼料一般生喂好,玉米、高梁、小麥等穀類飼料及其加工副產品糠款,生喂營養價值高,若煮熟後喂,其營養價值降低10%,尤其是維生素被嚴重破壞。

  各種青綠多汁料餵豬都不宜煮熟,可切碎或打成漿後代替部分水來拌料,否則會破壞維生素,處理不當還會造成亞硝酸鹽中毒。當然有些飼料要熟喂,像黃豆、豆餅、豆渣、菜枯以煮熟或炒熟後去毒,南瓜、紅薯、洋芋也應熟喂,有利於豬的消化。

  4.3飼餵方法若想追求日增重,就以自由採食為好;若追求瘦肉率多和脂肪少,則以限制飼餵為好。

  4.4“三角定位”

  養豬應對豬群進行調教,使豬採食、睡覺、排洩地點固定在圈內三處,形成“三角定位”的習慣。這樣,給管理帶來很大方便。

  4.5環境溫度與管理

  生長育肥豬適宜環境溫度為16~23°C。前期為20~23°C,後期為16~20°C,在這一範圍內,豬的增重速度最快,飼料轉化率最高。環境溫度過低,豬要消耗很多能量去產熱,以維持體溫,這樣會導致日增重降低,採食量增加,從而使飼料轉化率下降。環境溫度過高,豬為了散發體熱,加快呼吸,新陳代謝受到影響,食慾減退,食量減少,導致生產力下降。在28~35°C高溫環境下,15~30kg、30~60kg和60~90kg的生長育肥豬的日增重比正常日增重分別降低6.8%、20%、28%。夏季要防止豬舍暴晒,保持通風。勤衝圈舍和給豬淋澡,多喂涼水和青綠多質飼料,盡力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滅蚊和滅蠅。

  在夏季,用金銀花藤、車前草、夏枯草、淡竹葉四味煎水,讓豬常飲,可防暑消炎,增強免疫力。

  生長育肥豬飼養管理要點

  仔豬在保育舍飼養5-7周,體重達20-30㎏後即轉入育成舍飼養,在育成舍飼養7-8週轉入育肥舍,飼養至出欄。其飼養管理要點如下:

  一、提前一週清洗消毒豬舍,並檢查飼槽、飲水器等設施是否符合要求。

  二、保育舍轉肥育舍時,針對個體差異進行合理調圈,公母豬分欄飼養,殘弱豬另設專欄。

  三、採用群飼,飼養密度適中,中豬0.5-0.55㎡/頭,肥豬0.9-1.2㎡/頭,每欄飼養10-15頭。

  四、調入後訓練定點排洩,保持圈舍乾燥。夏日可適當沖洗豬體防暑降溫,使豬舍達到適宜的溫度和溼度,保護空氣清新。

  五、及時清理和沖洗飼槽,避免長時間積存造成飼料結塊和發黴。

  六、每天清掃豬舍1-2次,保持欄舍衛生。

  七、定期驅蟲,補免豬瘟、口蹄疫、藍耳、鏈球菌等疫苗。

  八、選用優質飼料,不使用黴變飼料。禁止使用“瘦肉精”等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藥品。

  生長育肥豬簡易的飼養管理

  1、進豬前準備。生長豬育肥舍在轉入斷奶仔豬的前1周,要檢查維修圈舍裝置,並清掃圈舍,然後用2%火鹼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藥消毒。

  2、飼養。斷奶幼豬入舍後,採用生乾粉料或生溼料型***料水比為1:0.5***。育肥前期,日喂3~4次,不限量飼養,自由飲水。育肥後期,日喂2~3次,不限量飼養,自由飲水。

  3、管理。斷奶幼豬轉入生長豬育肥舍,按豬的品種、體重、體質強弱等相近的原則組群,每群10~20頭。斷奶幼豬轉入生長豬育肥舍後,要及時進行調教,逐漸養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覺、進食和飲水的習慣。舍內溫度控制在21℃~16℃,相對溼度50%~70%,保持空氣新鮮。每天清掃圈舍和除糞2次,每週舍內通道用2%火鹼溶液或其它消毒藥消毒1次。平時經常觀察豬群採食。排糞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當肥豬體重達90~100千克時出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