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思維的測試題

  創新思維的本質就在於將創新意識的感性願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實現創新活動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飛躍。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和小故事,歡迎大家參考和學習。

  創新思維的測試題

  我們說,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說:“優秀的學生並不在於優秀的成績,而在於優秀的思維方式。”而創新思維可以說是優秀思維方式的精品。諾貝爾獎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新近說到“創新精神最重要”。

  這篇短文,我們將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給出若干具有新意的題目。解決這些題目需要靈活運用學過的相關知識,還要會有機地遷移知識或做好轉換工作。整個解題過程也檢測著你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

  【題目】計算 1998+1997-1996-1995+1994+1993- 1992-1991+…+6+5-4-3+2+1

  這道題,要是按部就班自左向右依次計算,也可以算出結果。但運算量太大,也過分繁瑣。稍有閃失,還可能全題出錯。因此,這種笨拙的解法不可取。

  肯動腦筋的同學,經過審題會發現:①題目中的“加數”或“減數”自左至右,依次少1;②題目自1998向後,都是先兩個數相加,再連減去兩個數。因此這樣想:從1998起,由左向右,每四個陣列成一組[例如***1998+1997-1996-1995***],而每組數中,第一個比第三個大2,第二個比第四個大2。正因如此,所以這樣的每一組數的計算結果都相同,都等於4。

  這樣一來,問題的關鍵就轉化為:原式總共可分成多少個這樣的組?是否有剩餘***即到最後不足一組***?

  因為題目中涉及加減運算的數一共有1998個,每四個一組,共有 1998÷4=49***組***… 2***個***,即總共可分成499組,還剩兩個數。而且前面已分析:這499組數的計算結果全等於4,所以有:

  原式=***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0+9-8-7***+***6+5-4-3***+2+1

  =4×499+3

  =4×500-1

  =1999

  到此,一個繁雜的計算題,由於處理得當,思

  考周密精巧,加上開拓創新,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作為練習題,請同學們自己試一試:

  【題目】在120米的直道上,從距離起點3米處開始,依次重複地輪換插上紅、黃、紫、藍四種彩旗。相鄰的兩面彩旗間均隔3米,問距離起點87米的地方插不插旗?如果插,插的是何種旗?***答案:插彩旗,插的是紅旗***

  4則創新思維的小故事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1、需要一把剪刀

  據說籃球運動剛誕生的時候,籃板上釘的是真正的籃子。每當球投進的時候,就有一個專門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來。為此,比賽不得不斷斷續續地進行,缺少激烈緊張的氣氛。為了讓比賽更順暢地進行,人們想了很多取球方法,都不太理想。有位發明家甚至製造了一種機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彈出來,不過這種方法仍沒能讓籃球比賽緊張激烈起來。

  終於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兒子來看球賽。小男孩看到大人們一次次不辭勞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為什麼不把籃筐的底去掉呢?一語驚醒夢中人,大人們如夢初醒,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籃網樣式。

  去掉籃筐的底,就這麼簡單,但那麼多有識之士都沒有想到。聽來讓人費解,然而這個簡單的“難題”困擾了人們多年。可見,無形的思維定式就像那個結實的籃子禁錮了我們的頭腦,使得我們的思維就像籃球被“囚禁”在了籃筐裡。於是,我們盲目地去搬梯子、去製造機器……

  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就需要這樣一把剪刀,去剪掉那些纏繞我們的“籃筐”,生活原本並沒有那麼複雜。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2、磁療錶帶的問世

  日本東京都中野區,住著一個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田中正一,他沒有職業,一文不名,卻整天關著門在家裡研製一種“鐵酸鹽磁鐵”,被鄰居看成是“怪人”。當時他患上了“神經痛”的毛病,怎麼治也治不好。那時候,每逢星期四他都要帶著許多制好的磁石,到大井都工業試驗所去測試。時間一長,一個偶然的現象出現了:每逢星期四他的神經痛就得到緩解。田中正一是一個探究心很強的人,他感到十分好奇,於是就找來一條橡皮膏,在上面均勻地粘上五粒小磁石貼在自己手腕上做試驗。很快,他發現這玩藝對治神經痛很靈,就立即申請了專利。田中正一認為: “將磁石的南極、北極相互交錯排列,讓磁力線作用於人體,由於人體內有縱橫交錯的血管,血液流過磁場時,便能感生出微電流,這種電流能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取得專利權後,田中正一模仿錶帶的式樣,製造四周鑲有六粒小磁石的磁療帶,向市場推出。產品上市後,果然不同凡響,在全日本出現了人人爭購、趨之若騖的現象。工廠三班制生產也供不應求。在銷售最好的時期,僅一週銷售額達兩億日元。就這樣,轉眼之間,一個窮漢就變成了大富翁!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結冰的啟示

  熱水比冷水結冰快,這種自然現象是坦尚尼亞中學生埃斯托·姆佩姆巴第一個發現的。

  1963年,姆佩姆巴在熱牛奶里加了糖,準備做冰淇淋。如果要等熱牛奶涼後再放入冰箱,恐怕別的同學把冰箱佔滿了,所以他便把熱牛奶塞進冰箱。令人驚奇的是:姆佩姆巴的熱牛奶比別的同學的冷牛奶結冰要快得多。他的這一重要發現,當時不過被老師和同學們當成笑料。

  姆佩姆巴不顧人們的嗤笑,求教於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教授奧斯博爾內博士。奧斯博爾內博士做了同樣的實驗,證實這種自然現象確實存在。

  此後,世界上很多科學雜誌,刊登了這種自然現象,並把它命名為“姆佩姆巴效應”。這個真實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不同凡響的觀點、與眾不同的看法,我們不要立即予以譏笑,而是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這個觀點、看法是對還是錯,說不準這個被大多數人認為是謬論的東西,還是一個響噹噹的真理呢!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4、起死回生的十二個字

  在北方的某個城市裡,一家海洋館開張了,50元一張的門票,令那些想去參觀的人望而卻步。海洋館開館一年,簡直門可羅雀。

  最後,急於用錢的投資商以“跳樓價”把海洋館脫手,灑淚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館後,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廣告,徵求能使海洋館起死回生的金點子。

  一天, 一個女教師來到海洋館,她對經理說她可以讓海洋館的生意好起來。按照她的做法,一個月後,來海洋館參觀的人天天爆滿,這些人當中有三分之一是兒童,三分之二則是帶著孩子的父母。三個月後,虧本的海洋館開始盈利了。

  海洋館打出的廣告內容很簡單,只有12個字:兒童到海洋館參觀一律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