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的《詠柳》和《春日》兩首古詩雖然作者不同,都是描寫和讚美春天的景色。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篇2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匯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篇3

  一、抓住詩眼,巧設切***

  語文課程具有重感悟的特點。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教學時片面注重字詞的講解而忽略對全詩意境的感悟無異於捨本逐末,買櫝還珠。

  在分步解讀《詠柳》和《春日》時,我分別抓住了“裁”和 “尋”這兩個字展開教學。教學《詠柳》,以“為什麼作者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把剪刀裁出了什麼?”這一問題切入,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閱讀期待,並最終統領全詩的教學。《春日》一詩,重在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樣地尋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帶領學生不僅走進詩歌,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這一“裁”一“尋”,使兩首詩互為註腳。

  二、想象補白,豐富詩歌意蘊

  古詩凝練含蓄。詩人往往用跳躍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情味,離不開學生的想象。教學中,我多次通過想象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容進行補白。如教學《詠柳》時,讓學生想象春風還裁出了什麼?在這兒,學生將已有的對春天的認識,在腦海中轉變成一幅幅立體的、鮮活的畫面,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無疑充實了詩句的內容,拉近了古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古詩的意蘊。二次整合時,讓學生以“ 總是春”練習說話,同樣達到了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