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知識有哪些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群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為此,下面小編整理了民俗文化知識以供大家閱讀。

  民俗文化知識【民俗的範圍與分類】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庭、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3***人生禮俗***誕生、成年、婚姻、做壽、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遊戲、競技、社火、戲曲、民間音樂和舞蹈等娛樂方面;神話、傳說、故事、諺語、打油詩、歌謠等大眾創造的口頭文學***

  ***2***信仰民俗***諸神崇拜、巫術、信仰、禁忌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3***觀念民俗***風尚、禮儀等約定俗成的道德與社會規範***

  民俗文化知識【民俗的四大特性】

  1、社會性和集體性

  2、型別性和模式性

  3、穩定性和變異性

  4、傳承性和播布性

  這四者之間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民俗文化知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的關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中提及:“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群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群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資訊”。很明顯,這一定義包含了民間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民間文化或民俗文化,這樣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換,是一回事,二者換湯不換藥。

  民俗文化知識【中國民俗文化的四大特點】

  1、原始信仰長期留存: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

  2、宗法觀念影響深遠: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複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這種以血緣紐帶維繫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的長期保留,對民間風俗產生了永久的、重大的影響。

  3、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各民族間因為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和文化特點的不同,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而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襲等不同而在民俗上產生地區間的明顯差別。

  4、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中國民俗的傳承既保持著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從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看,隨著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衣、食、住、行、運輸、貿易等,也不斷地從矇昧向文明發展。從精神生活看,中國的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習俗長期延續的同時,還相繼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而歲時節日、遊藝競技等方面,也因歷史變革和外來文化的傳入而發生許多變化。

  民俗文化知識【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的人

1.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

2.廣東的飲食特色

3.廣東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4.潮汕地區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特色

5.中國飲食文化禮儀

6.安徽民俗飲食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