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技巧有哪些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遠。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父母和孩子的簡單溝通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技巧

  1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家長要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樂趣。現在孩子因為有我這樣的家長而驕傲,將來我會因為有這樣的孩子而自豪。告訴孩子:在爸媽眼裡“你最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但並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能被喚醒。就像開啟寶藏的口訣“芝麻,開門”一 樣,喚醒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祕訣,那就是“你最棒”。

  2對孩子的要求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同事的孩子上初三了,她很著急,就對孩子說:“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卻很茫然,反過來問:“怎樣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無從下手,其實你也說不清楚操作程式。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3抓住關鍵時機不放鬆

  新學期開始時。這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學生總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學,把學習搞上去,做一個好學生。對於學生的這一上進心,家長應該珍視和愛護。這是家長對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標,他會牢記在心。

  享受成功喜悅時。假如你的孩子在運動會上獲了獎、單科競賽獲了獎、文明禮貌獲獎,等等。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時。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更易於接受家長的告誡。

  孩子有困難或失敗時。家長這時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家長要以樂觀豁達的精神感染孩子,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快速飛出“困境”。

  他人取得優良成績時。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家長要抓住此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一時的熱情變為永恆的行動

  擺脫與孩子溝通“大堵車”

  其實,親子溝通並不難。像開車一樣,只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堵車的情況就不會發生。

  一問一句答半句,不問就不答,有心事也不對你說***男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媽媽總問一些無聊的問題,比如,你在幼兒園吃的什麼菜呀,王老師對你好不好呀,你有沒有犯錯誤呀。老一套。我怎麼回答?‘有’;‘沒有’;‘還好啦’;吃什麼菜?‘不記得了。’

  “有時候受了委屈,回來對媽媽說,媽媽馬上立起眉毛對我說,這點事就哭,你可是個男孩子呀。”

  問題癥結:傳統對男孩的“角色要求”,本身就不鼓勵他對人傾訴,而是要求他自己化解。這對男孩而言相當不公平。現在已有部分家長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想方設法引孩子開口,但他們卻沒有提供有趣的、能將談話進行下去的溝通話題,幾年如一日的問題,哪個孩子不煩?何不轉轉話題,問問:“綜合活動課上的什麼內容?”“用樹葉拼金魚有趣嗎?”新鮮的問題,才有新鮮的溝通。作為父母,最要緊的事,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出新鮮、有趣的問題。

  另外,哪怕孩子的表述丟三拉四,前言不搭後語,也不要說他“表述能力不行”;更切忌當著孩子同學或其他家長的面打擊他“開口”的積極性。

  二孩子喋喋不休,翻來覆去播報重複資訊。父母聽厭了,懶得理***女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我今天敢爬軟梯了,講給媽媽聽,她卻不耐煩,說,去去去,沒看我正忙著嗎?”

  “一路走,一路說,快到家門口,媽媽突然對我吼了一聲,‘你能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我怎麼知道媽媽今天心情不好?”

  問題癥結:孩子願意毫無保留地袒露她的喜怒哀樂,這是件好事。父母之所以覺得煩,除了他們自身的情緒起伏外,也跟他們認為孩子的講述沒有提供“有效資訊”有關。很多媽媽頭疼於孩子“話太多”,滔滔不絕,但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句。其實這與家長的引導無方有相當大的關係。耐心傾聽是基礎,只要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一兩個點,就能將話題引入有趣的“頻道”;這樣有意識地引導一兩年,孩子的講述就會變得有條理、有重點、有趣味。

  比如爬軟梯的話題,媽媽可誘導孩子仔細回憶站在軟梯上的感受,“有沒有小朋友喊加油?”“在下面保護你的老師是不是很緊張?是不是對你鼓勵地笑?”如此,不僅教會孩子堅強、有勇氣,懂得感謝他人的幫助,也教會了她細緻觀察生活中的變化;這不只是對孩子品性的錘鍊,對她的語言表達和未來的作文表述,也有裨益。

  三媽媽是個“大喇叭”,把我的祕密傳揚得到處都是

  孩子的心聲:“我跟媽媽說,我喜歡班裡的尤莉莉,長大後要找她做女朋友。我媽聽了大笑。我求她別對別人講,還拉了鉤,結果怎麼樣?現在連爺爺奶奶叔叔嬸嬸都知道了。哼,我再也不和她講我的祕密了。”

  問題癥結:4週歲後,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都在覺醒,他願意告訴你一部分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訊息,是希望你理解他、同情他、諒解他,當他的同盟軍。如果做父母的,僅僅把孩子當作“有趣的玩偶”“出乖露醜搞笑的小人兒”,到處傳揚他的“精彩事蹟”,孩子就會很受傷,僵局也就這樣出現了。

  面對這種情況,一位媽媽的做法是:找兒子道歉,說“媽媽不是有意的,但媽媽知道這讓你傷心了,媽媽願接受懲罰,你要怎樣罰媽媽呢?”

  結果兒子罰媽媽做了5個仰臥起坐,做完兩個人就和解了。下次,當媽媽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時,兒子就會拉拉她的衣襟:“你又想做仰臥起坐呀?!”

  其實,親子溝通並不難。像開車一樣,只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堵車的情況就不會發生。

  親子溝通技巧

  製造親子談心花園

  相對於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許傾向於在他的“祕密花園”裡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某個街心公園,或小區遊樂場的鞦韆上。輕鬆的環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裡話。作為回報,父母不僅應當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兒時的類似事件、類似經驗讓孩子放鬆。並在傾聽的過程中經常對孩子說:“別緊張”,“沒關係”,“事情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固定談心時間

  要建立起“常態”的溝通習慣,規定一週至少有一天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令我煩心的事”。注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那樣會造成“審訊”式的緊張空氣,而是每個人都談,通過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訴孩子,任何遭遇都不會遭致家人的訕笑,你的背後有我們;也告訴孩子,傾訴是有好處的,傾訴會讓大家感覺更親密。

  允許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發洩

  父母應當意識到發洩是溝通的基礎,對於表達能力還很弱的孩子而言,學會自控還是後話。一個孩子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後,在紙上畫了頭髮像電擊一樣豎起的媽媽,旁邊寫著:媽媽是個壞媽媽!媽媽,不應針鋒相對地斥責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復後,再找她談:為什麼恨媽媽?你要講出一個讓媽媽服氣的理由來!

  孩子此刻已經平靜,臉上浮起羞愧的笑。這位媽媽後來說:如果當時我也發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就不會有後面的談話和溝通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堵塞、壓制,還是疏導,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