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冬天不打雷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整理冬天不打雷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冬天不打雷的原因

  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形成雷雨雲一般要具有兩個條件,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冬天,由於空氣寒冷乾燥,加之太陽輻射較弱,空氣中不易形成對流,因而很少有雷電。

  有時冬季氣溫偏高,暖溼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溼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就形成了雷雨雲,產生了雷電,並出現雨雪天氣,對流特別強盛,還可形成冰雹,這就會產生所謂“冬打雷”的天氣現象。

  雷電的介紹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捲風。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佈較複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箇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電通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衝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很明亮的雷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雷雲的形成

  1、對流雲初始階段的“離子流”假說

  大氣中存在這大量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在雲中的雨滴上,電荷分佈是不均勻的,最外邊的分子帶負電,裡層的帶正電,內層比外層的電勢差約高0、25V。為了平衡這個電勢差,水滴就必須優先吸收大氣中的負離子,這就使水滴逐漸帶上了負電荷。當對流發展開始時,較輕的正離子逐漸的被上升的氣流帶到雲的上部;而帶負電的雲滴因為比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負電荷的分離。

  2、冷雲的電荷積累

  當對流發展到一定階段,雲體伸入0℃層以上的高度後,雲中就有了過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這種由不同相態的水汽凝結物組成且溫度低於0℃的雲,叫冷雲。冷雲的電荷形成和積累過程有如下幾種:

  ① 過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凍起電

  在雲層重有許多水滴在溫度低於0℃時也不會凍結,這種水滴叫過冷水滴。過冷水滴是不穩定的,只要它們被輕輕地震動一下,就馬上凍結稱冰粒。當過冷水滴與霰粒碰撞時,會立即凍結,這叫撞凍。當發生撞凍時,過冷水滴外部立即凍成冰殼,但它的內部仍暫時保持著液態,並且由於外部凍結放的潛熱傳到內部,其內部液態過冷水的溫度比外面的冰殼高。溫度的差異使得凍結的過冷水滴外部帶上正電,內部帶上負電。當內部也發生凍結時,雲滴就膨脹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許多帶正電的冰屑,隨氣流飛到雲層上部,帶負電的凍滴核心部分則附在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帶負電並留在雲層的中下部。

  ② 冰晶與霰粒的摩擦碰撞起電

  霰粒是由凍結水滴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結構比較鬆脆。由於經常有冷水滴與它撞凍並釋放潛熱,它的溫度一般比冰晶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離子***OH-和H+***,離子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多。由於霰粒與冰晶接觸部分存在著溫度差,高溫端的自由離子必然要多於低溫端,因而離子必然從高溫端向低溫端遷移。離子遷移時,帶正電的氫離子速度較快,而帶負電的較重的氫氧根離子則較慢。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就出現了冷端氫離子過剩的現象,造成了高溫端為負,低溫端為正的電極化。當冰晶與霰粒接觸後,又分離時,溫度較高的霰粒就帶上了負電,而溫度較低的冰晶就帶上了正電。在重力和上升氣流的作用下,較輕的帶正電的冰晶集中到雲的上部,較重的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雲層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雲的上部帶正電而下部帶負電。

  ③ 水滴因含有稀薄鹽分而起電

  出了上述冷雲的兩種起電機制外,還有人提出了由於大氣中水滴含有稀薄鹽分而產生起電機制。當雲滴凍結時,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納負的氯離子,卻排斥正的鈉離子。因此,水滴凍結的部分帶負電,而未凍結的部分帶正電***水滴凍結時是從裡向外進行的***。由於水滴凍結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過程中,摔掉表面還未來得及凍結的水分,形成許多帶正電的小云滴,而凍結的核心部分則帶負電。由於重力和氣流的分選作用,電正點的小滴被帶到雲的上部,而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雲的中、下部。

  3、暖雲的電荷積累

  在熱帶地區,有一些雲整個雲體都位於0℃以上區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沒有固態水粒子。這種雲叫暖雲或水雲。暖雲也會出現雷電現象。在中緯度地區的雷暴雲,雲體位於0℃等溫線一下的部分,就是雲的暖區。在雲的暖區裡也有起電過程發生。

  在雷雨雲的發展過程中,上數機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帶電機制還是由於水滴凍結造成的。大量觀測事實表明,只有當雲頂呈現纖維狀,絲縷結構時,雲彩發展成為雷雨雲。飛機觀測發現,雷雨雲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為主的大量雲粒子,而且大量電荷的積累即雷雨雲迅猛帶電機制,必須依靠霰粒生長過程的碰撞、撞凍和摩擦等才能發生。

  防雷須知

  1、注意關閉門窗,室內人員應遠離門窗、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

  2、關閉家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防止雷電從電源線入侵。

  3、在室外時,要及時躲避,不要在空曠的野外停留。在空曠的野外無處躲避時,應儘量尋找低窪之處***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體高度。

  4、遠離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杆、廣告牌

  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釣魚等水上活動。

  6、如多人共處室外,相互之間不要擠靠,以防雷擊中後電流互相傳到。

  冬雷的民間諺語

  春雷不發冬雷不藏,兵起國傷。

  春正月雷,民不炊,為喪為疫。

  二月雷不鳴,百果不實,小兒多死。

  三月雷不鳴,秋多盜賊。

  夏三月不聞雷,五穀不成,人疾病。

  四月雷不鳴,軍令不行,臣專政。

  五月雷不鳴,大臣卒,五穀減半。

  六月雷不鳴,蝗蟲生,民不安。

  秋三月冬三月雷鳴,兵起,客利主人不利。

  秋雷大鳴,五穀不實。

  立冬雷發聲,秋糶貴。

  冬雷震動,萬物不成,蟲不藏,常兵起。

  冬至日雷,天下大兵,盜賊橫行。

  冬雷的相關記載

  管子有云

  兩千多年前的管子有云:“臣乘君威,則陰侵陽,盛夏雪降,冬不冰也”。據史記載,漢時有伏生、董仲舒、京房、劉向之倫,能言災異,顧盼六經,有足觀者。劉向說過:“周衰無寒歲,秦滅無燠年”、“君道得則和氣應,休徵生。君道違則乖氣應,咎徵發。”京房則說:“天冬雷,地必震。”京房乃漢代有名的易學泰斗,他認為冬天打雷,是因為春夏之季濫殺無辜生靈所致,人類倘不思過悔罪,冬天必將吹起暖風,以致天下蟲害猖獗、瘟疫四起。我們的古人說得很可怕:秋後打雷,遍地是賊。冬雷的發生,表明為政不仁,法度失常,遂使小人橫行,娼盜奸賊之患甚囂塵上。

  時序之書

  有一部時序之書,叫《月令》,它是戰國陰陽家的一篇重要著作。《月令》按時序的順序歷述一年四時十二個月的天象、物候、時令以及人們順應時令所應該行施的農事、政令和禮儀,其中,每個季節都有一個分管這個季節的時令之神,即春天句芒、夏天祝融、秋天蓐收、冬天玄冥。玄冥之神掌管萬物伏藏的冬季,斷然指揮不了雷公,而時下雷公嬗越時序,四處行亂,是何道理?

  對此,氣象學家給出的答覆是:冬季由於受大陸冷氣團控制,空氣寒冷而乾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因而很少發生雷陣雨。但有時冬季天氣偏暖,暖溼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溼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就會形成雷陣雨,出現所謂“雷打冬”的現象。所以“冬打雷”不過是一種天氣現象,跟凶吉禍福的兆頭無關。

  古史記載

  古史有云:天有七曜,地有五行。五事愆違則天地見異……這句話不比氣象學家說得科學,但大自然的異常變化,跟我們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人類的行為,倘若逆天地而行,違背了大自然的法則與規律,陰陽就會顛亂,四季就會失序,人類就會受到嚴苛的懲罰。

  後世變化

  後工業時代,由於對能源的貪得無厭,以及對所謂的gdp漲幅的無節制追求,使全球變暖,環境惡化,南北兩極的冰蓋迅速消融。各種古怪病毒的流行,各類疑難雜症的暴發,以及異常天象頻繁出現,如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洪湧,地震石隕,夏天降霜,冬天打雷等。

  針對當今世界的氣侯驟變,美國航太總署的“哥達德太空研究所”發言人驚呼,今天的地球是一萬年來最熱的,人類已經走到一道關鍵門檻面前:溫度只要再上升攝氏一度,地球就要走向不歸路,變成我們不認識的另一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