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

  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現,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佔優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定,常會發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開始獨立並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採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儘可能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後給予安撫。並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於正常發展的表現。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對於經常有遺尿現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飢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對於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於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脾氣,打罵過頭之後,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學齡前的孩子要多放鬆

  現代的孩子有著萬千寵愛,可是在在集一身寵愛的同時,他們也失去了隨心所欲想玩就玩得自由,在得到大量新奇玩具的同時,父母能陪伴的時間越來越少,想跟同齡人交流玩耍的時候,卻總是被家長期望呆在家裡哪裡也不要去。

  孤單,不被理解,不能跟幼兒園小朋友和睦相處,這些都是讓孩子長生壓力的原因。

  當孩子壓力過大的時候,他們常常表現為愛說假話,不聽從家長的勸阻或者故意更家長作對,情緒上也表現得容易激動,常常睡眠不穩,甚至常常從噩夢中驚醒。精神反應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愛胡思亂想,說話含糊不清。孩子感受到壓力是,經常由於語言能力表達有限,家長常常忽略了他們的問題,當這樣的狀況持續時間久時,孩子會產生各種疾病。例如抑鬱症,厭食症,睡眠障礙等等。

  作為家長,要細心的觀察孩子的言行,如果發現有益,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家長平常多與孩子交流,例如節假日時可以陪他一起去公園玩耍;在家裡的時候,可以給他講一些小故事逗他樂一樂,孩子一笑,煩惱自然也就消了。當孩子從睡夢中驚醒時,安慰他不要害怕,爸爸媽媽會一直在他身邊陪伴他。當孩子有問題向您敘述時,不管您那時多忙,都請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物,仔細聆聽孩子的講述,瞭解到他們的內心感受,從而幫助孩子減輕困惱。

  適當讓孩子放鬆放鬆,跟他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動,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生活一旦充實起來,他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那些負面壓力上了。

  如果家長覺得自身不能讓孩子擺脫沉重的心理負擔,此時可以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儘量讓孩子的異常反應得到糾正,消除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學齡前孩子教育的四大注意事項

  第一、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但是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反而會引起了他們的叛逆情緒,因為太苛刻的要求會讓他們不斷受挫,以至於他們無法獲得家長的期許和讚美,他們就會變得懷疑自己,從而消極起來,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教育專家告訴各位爸爸媽媽:給孩子更多成長的空間,理性對待孩子的成長。

  第二、 放任自由

  俗話說,過猶不及,雖然給太過管束孩子不好,但是任其自由成長同樣容易壞事,因為孩子的是非觀念還沒有完全的建立,他們對於一些周圍事情可能沒有正確的判斷,對一些危險源,例如電器等也沒有清楚的認識,不管束孩子可能會引起一些意外的事情,對於孩子健康成長,沉穩做事的個性養成也諸多不利。

  第三、 溺愛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發點是好,但是結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溺愛孩子就是如此,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是如果讓孩子每件事情都依賴於自己,容易養成他們懶惰,任性,自我為中心的個性,這對於孩子將來步入社會後有不利的影響,我們要做的是,是讓孩子有堅強,善良,獨立的品質,讓他們有一天可以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第四、 家庭教育意見相左

  年輕一輩和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可能會有所不同,當兩方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時候容易有分歧出現,形成了一方管一方護,這會讓孩子把爺爺奶奶當成避風港,使得父母的教育不能夠更好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