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育兒知識

  要是孩子早期語言不是非常順利的話,那麼會對兒童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幫助寶寶說話的小妙招

  寶寶想要表達什麼都是通過說話。他們通過語言將直覺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概括思維,來了解一些感到困惑的事情。語言能夠有效地促進寶寶建立自我意識。要是孩子早期語言不是非常順利的話,那麼會對兒童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大家一定要好好重視語言。

  “語言飢餓”導致孩子不能開口講話

  孩子說話比較晚,爸爸媽媽都會以為孩子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覺得孩子生病了,但是卻沒有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哪裡不好。像是小朋友需要什麼,只要動動手,不用開口表達,爸爸媽媽就會幫她拿過來,要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朋友完全不需要利用語言,通過行為就可以達到效果,那麼語言的作用就會被忘記。並且爸爸媽媽總是會把注意力關注在孩子物質生活的保障上,和孩子在言語上的交流就會變少了,這對孩子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等都是非常不好的。

  防止孩子“語言飢餓”的方法

  鍛鍊寶寶語言能力的方法非常多,像是爸爸媽媽經常和寶寶說說話,讓寶寶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個環境讓寶寶說話。爸爸媽媽最好是能夠按照寶寶的特點來安排活動,同時要注意,不能忽視寶寶的語言發展和需求。

  方法一:要是寶寶年紀還小的話,睡前故事對於培養語言能力非常有用。講睡前故事,爸爸媽媽要明白,講故事的方法一定要生動有趣。在講故事時,要是可以調動寶寶的各種感官,如眼睛、耳朵、雙手等,那麼寶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故事裡面,刺激智力發育。不過要知道,睡前講什麼故事一定要選擇好,最好選擇一些輕鬆、簡短的小故事,不要選擇太刺激已經有些懸疑的故事。不然,不但不能夠讓寶寶安靜地入睡,很多時候會讓寶寶激動,也有可能會造成寶寶做惡夢,影響睡眠。

  方法二:孩子大一些,有一定語言能力以後,爸爸媽媽在講完故事以後可以讓寶寶複述。爸爸媽媽挑選一些簡明、好記的小故事,然後生動形象的講給寶寶聽。聽完故事後,讓寶寶把這個故事再講述一遍。要是寶寶說話還不是很流暢的話,可以邀請寶寶扮演故事中的某一個角色,接著一起把這個故事講完。

  方法三:講一些發生過的事情同樣也很有用。每天晚上,爸爸媽媽最好讓寶寶說說今天干了什麼,開心的、不開心都可以說出來。然後,爸爸媽媽也要跟寶寶說說在工作中的事情。通過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寶寶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鍛鍊,也能夠加強寶寶和家長之間的感情。

  方法四:寶寶再大一些了以後,爸爸媽媽可以結合寶寶的興趣,鍛鍊語言能力,像是猜謎,詞語接龍,益智類遊戲,角色扮演等等。不過有著韻律的兒歌是寶寶的最愛,教給孩子唱歌,外加一些簡單的動作,也可以邊走邊唱,這樣可以讓寶寶在很愉快的氛圍裡面發展語言能力。

  :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金錢觀

  金錢觀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個好的金錢觀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在培養孩子金錢觀的道路上有哪些雷區吧。

  1、開始的太晚

  我們可能會想,小孩子好像對於金錢完全不在乎,可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卻處處離不開金錢。在孩子坐在超市購物車裡的時候,結賬的時候孩子會看到你拿出了錢包裡面的錢。孩子坐在汽車後排時可以知道你在支付汽油費。你會給孩子購買玩具、買衣服、還會花費很多的錢替寶寶打點各種事情,這些其實都要花錢。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給孩子傳輸金錢觀念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向孩子解釋我們到底是怎麼樣賺錢的還有金錢是怎麼使用的,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少會利用這些時刻來和孩子談論金錢。一般都會在孩子長大以後,他們需要自己用錢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和孩子談論金錢有多麼難賺。

  2、各種名人效應

  現在我們會發現非常多的明星、網路紅人在社會大眾面前炫富。他們因為有錢就會花很多的錢來買一件衣服,做一次美容。孩子很容易就會模仿,孩子慢慢也會買各種名牌奢侈品。可是現在國民人均的工資才幾千人民幣,名牌商品不是想買就可以買的。

  3、金錢觀的差異

  當成人的金錢觀念不同的時候,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金錢觀就比較麻煩。研究表明,金錢會讓很多的家庭起爭執。孩子有時候會明白你對金錢的感覺,孩子會注意到你對於金錢的追逐。家庭成員之間對於金錢的觀念不同,那麼怎麼才能夠利用這些不同呢?告訴你的孩子大家的金錢觀念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要辛苦賺錢。對於別人的消費習慣要理解,每個人對於金錢的判斷也是不同的。我們要為了自己賺錢,讓自己活得更好,實現自己的追求。

  4、明智的解決方案

  在教導孩子金錢觀念的時候,主要要關注下面幾點:a、你需要錢買東西;b、我們通過工作來賺錢;c、在你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需要工作一段時間;d、你想要的東西和你需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媽媽要怎樣面對寶寶說的“不”?

  大家不要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所以非常好照顧。其實要告訴各位爸爸媽媽的是,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懵懂的,整天除了睡覺就是喝奶,所以寶寶的小脾氣只是在吃不飽方面。到了孩子漸漸長大以後,寶寶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孩子對於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就會開始亂髮小脾氣。所以爸爸媽媽會覺得寶寶越來越難以照顧了。要是讓孩子做些什麼事情,孩子總是會拒絕爸爸媽媽,然後跟爸爸媽媽說“不”,弄得爸爸媽媽非常鬱悶,接下來就跟大家來講講,面對孩子說不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1、寶寶為什麼說“不”

  寶寶過了一歲半,對於爸爸媽媽的話就開始不怎麼聽了,就算是之前非常聽話的寶寶,如今也開始變得任性,老是說“不”、 “不要”,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這個行為非常難過,顯得手足無措。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被稱為幼兒的反抗期。

  2、寶寶的語言功能有待完善

  爸爸媽媽對寶寶提一些要求,寶寶總是不聽爸爸媽媽的話,總是說不要,有時還會從爸爸媽媽身邊跑開,專心做著自己的事情,不要爸爸媽媽摟抱。這種行為到了寶寶兩歲的時候會經常性出現,這就使得爸爸媽媽覺得寶寶老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幹。

  事實上,這個不是寶寶對爸爸媽媽言行的單純否定或是不在意,因為,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寶寶的語言能力還不是非常好,寶寶想說什麼沒有辦法說,也不能夠一下子就非常明白爸爸媽媽的用意,所以對於爸爸媽媽的要求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當寶寶拒絕爸爸媽媽的要求時,寶寶也不知道怎麼樣跟爸爸媽媽解釋,所以就只會說“不要”和“自己做”,寶寶自己想什麼非常難傳達給爸爸媽媽,所以,寶寶的這個樣子總是會被爸爸媽媽認為是在“反抗”、“任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寶寶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夠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只會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

  寶寶的年紀大一點了以後,隨著記憶力的增加和思維能力的增強,寶寶就可以非常好的理解爸爸媽媽的想法,同時也能夠使用語言來學習和表達更多的東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3、正確引導寶寶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爸爸媽媽明白這個時候是寶寶正常的成長階段,但是當寶寶非常不聽話的時候,同樣會不知道怎麼辦。要是爸爸媽媽沒有處理好,那在寶寶的成長階段還是會有非常多的不好的狀況發生。

  寶寶如今能夠通過動作、語言來表示反抗,要是什麼不喜歡就會拒絕。爸爸媽媽同時要明白的是,寶寶現在僅僅是不足兩歲的小孩子,很多事情做了之後沒有想過結果,所以也就不知道會發生的危險。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要保護好寶寶的安全外,同時要多多跟寶寶說,教他考慮他人的感受,讓寶寶懂得有事情要和爸爸媽媽說。

  爸爸媽媽發現寶寶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後果的行為時,應該第一時間阻止,接著再和寶寶好好解釋、溝通,告訴寶寶為什麼不能夠這麼做,告訴他:“媽媽不讓你往馬路上跑,是因為這裡車很多,要是不當心的話,自己就會受傷了”同時,爸爸媽媽還要注意的是,當對寶寶提一些要求的時候,也要確保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