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對三農投入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來,國家財政支援 三農 的政策不斷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範圍不斷拓寬,農民受益程度越來越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1.從規範農村稅費到取消農村 三稅 。

  自2000年以來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實行 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 政策。 三取消 即取消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 兩調整 即調整農業稅政策,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 一改革 即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隨著上述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實行,農民負擔顯著下降。從2004年開始,我國農村稅費改革進入新階段,實行了 三取消 的政策。即取消菸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業稅,取消牧業稅。到去年底為止,我國只有山東、河北、雲南的部分地區仍保留少量的農業稅,從今年開始農業稅將在中國完全消失。為此,中央財政安排了大量轉移支付,其中2005年中央財政的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662億元,比上年增長26%。2006年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更大,達到780億元。加上地方的轉移支付,2006年的規模達到1030億元。

  2.對農民實行 三項補貼 政策。

  三補貼 就是針對種糧農民實施的直接補貼、針對糧食生產省安排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上述政策從2004年開始實行,當年國家財政投入總共130多億,在2005年這方面的補貼投入力度更大,對增加農民收入、刺激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3.加強對農村基礎措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這主要包括:一是國家利用長期建設國債安排的 六小工程 。指農村節水灌溉、人畜用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二是 兩免一補 。就是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同時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的政策。三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2004年,中央財政出10元,地方財政出10元,農民個人出10元,用於農民大病統籌;從2005年開始,中央財政出20元,地方財政出10元,農民個人出10元,用於農民大病統籌。這對於緩解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4.對縣鄉財政實行 三獎一補 政策。

  即對財政困難縣鄉政府增加縣鄉稅收收入和對省市級政府增加對財政困難縣財力性轉移支付給予獎勵,目的是充分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縣鄉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給予獎勵,目的是促進縣鄉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對產糧大縣給予財政獎勵,目的是調動政府抓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對以前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做的好的地區給予補助,目的是體現公平原則。2005年中央財政實行這一政策的財力投入共約150億元,2006年投入210億元,這對緩解縣鄉基層困難,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5.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

  目標:2000 2005年,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1000萬農村勞動力進行引導性培訓,對其中的5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5000萬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2006 2010年,上述三個資料分別是5000萬、3000萬和兩個多億。為此,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都安排了相應的資金投入。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財政 三農 政策的內容非常豐富,基本政策導向是,一方面取消稅費,大力減輕農民負擔;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投入,為 三農 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2001 2005年,僅中央財政用於 三農 資金就達11300多億元,5年平均遞增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增加最多、增長幅度最快的時期之一。從財政部提供的預算報告看,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 三農 支出達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不少地方對 三農 投入的增長幅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 三農 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2005年增加422億元,增長14.2%,佔中央財政總支出的增量的21.4%。這就體現了國家財政重視 三農 、以人為本的政策要求。

  我國財政的改革發展目標是建立公共財政體系,其實質是要求新時期的財政政策和財力投入向各類地區提供公共服務,並支援國家重要產業的發展。鑑於農業的基礎性和弱質性,農民是我國最大的弱勢群體,以及農村公共產品的嚴重缺失,因此,加大對 三農 的政策傾斜力度,讓公共財政陽光逐步覆蓋農村,這與中國財政未來改革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應該成為當前和下一步公共財政的一個重要政策取向。

  農行出臺2016“三農”信貸政策

  近日,農業銀行制定出臺《中國農業銀行2016年“三農”信貸政策指引》,明確了2016年“三農”和縣域信貸投放重點領域,具體包括現代農業、扶貧開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重大涉農工程、新型城鎮化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以及縣域優勢產業、民生服務、縣域個貸等八大領域。據瞭解,這是該行連續第8年出臺專項“三農”信貸政策指引。

  為促進“三農”信貸有效投放,持續優化業務結構,農業銀行從推廣政府購買服務融資模式、推進農村新型產權抵押創新、加大差異化政策支援力度、對接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以及支援縣域衛生、教育、旅遊行業重點客戶等方面入手,優化了信貸政策制度。同時,根據該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精神,要求進一步優化對縣支行的精準授權、下放“三農”產品創新許可權,踐行普惠金融理念,探索服務“三農”特別是面向大量分散的大眾類客戶的以大規模、小額度、標準化、簡單化、程式化為特點的“三農”信貸經營模式。

  重慶確定新戰略破解三農難題

  新華社重慶6月1日電***楊維成、劉健、郭立***5月30日至31日,重慶市委召開二屆七次全委會,部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戰略,出臺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流向農村及公共財政投入向"三農"傾斜等一系列重農支農惠農的政策。

  預會專家及來自區縣的幹部們認為,這些政策措施具有極高的含金量,對於改變長期以來"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政策取向,逐漸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將會產生巨大影響。

  重慶市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直轄時面臨著100萬三峽移民、366萬貧困人口、40萬下崗職工、國有企業虧損面超過60%等諸多困難。直轄之初,重慶就確立了以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發展戰略,經過8年探索,重慶市如今城鎮鱗次櫛比,城鎮化率到達43.5%。去年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5元,首次超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

  重慶市委書記黃鎮東說,兩個趨向是中央審時度勢後提出的重要論斷,是關係國民經濟戰略佈局的一個重大舉措,對重慶這樣特殊的直轄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慶市委書記黃鎮東、市長王鴻舉帶領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巴山渝水,走村串戶,瞭解民情,尋求良策。調查研究後認為,重慶雖然已經出臺了農業稅全免、食糧直補等支農惠農的措施,但是從全域性看,農村仍是非常薄弱的環節,農業仍是十分弱質的產業,農民仍是特別弱勢的群體,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援。

  2004年,重慶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0億元,"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條件基本成熟。在重慶一些地方,"工業反哺農業"的春潮已經開始湧動。璧山縣璧城街道在發展工業奠定了財政基礎後,去年和今年共投入

  1200多萬元為村社修路和水利等基礎設施;渝中區規定農民工可享受教育培訓、看病就醫、子女入學、勞動保障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南岸區率先全面實施農村低保,對農民免費培訓教育……

  在二屆七次全委會召開之前,重慶市委要求政研室、發改委等部門進行調研,發現"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財政分配格局是農村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調劑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由此會議做出決定:1是堅定不移地落實好最有力最直接的支農政策,做到四個確保:確保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投入增長幅度,確保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的15%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確保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生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確保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民工培訓補貼等政策徹徹底底地落實,做到"支農政策不縮水,支農資金不流失"。

  二是調劑偏向城市和工業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漸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農業稅全免後中央對重慶市的轉移支付資金和重慶今年由市財政對非國貧縣免徵農業稅轉移支付的資金,從明年起繼續專項用於支援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同時從明年起到2010年,採取以收支兩條線、先徵後返方式對金融機構縣以下"三農"貸款的增量部份按50%返還營業稅,鼓勵和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流向農村地區,確保主城區之外區縣貸款增速逐年提高、農業貸款增速高於全市平均貸款增速。

  會議代表們憧憬著這個年輕直轄市城鄉共發展共繁華的新局面:到2010年,通過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農村勞動力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到達7.8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逐步提高;城鎮化率到達52%以上,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2020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