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那麼你對三農問題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三農問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三農問題的介紹

  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共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由於新領導集體面臨的問題和擔負的任務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東西”。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極其引人關注。

  三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三農”的弱質性

  首先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無論它是處於傳統農業階段還是現代農業階段,與第二、三產業相比,它不僅要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還要面臨很難預料的自然風險。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農民的收入總是受到一個上限的制約,追加在農業上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農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無法突破這一上限,而第二、三產業卻沒有這樣的上限,其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雖然現代科技使農業獲得驚人的發展,但依靠科技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空間越來越小。第三是由於我國現已基本實現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過小康,進入相對富裕階段,加上大多數農產品屬於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爾係數的降低,居民對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會減少。因此農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

  “三農”問題歷來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基本問題,由這一問題折射出來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國民待遇的法權落實問題又有產權明晰問題;既有行政權障礙問題,又有知情權、發展權障礙問題;更有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因素。但要探析與“三農”問題形成相關的終極制度原因,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社會等級制度當為其要。事實上,二元社會體制本質上反映的是按社會等級高低決定發展的先後順序、接受各種公共服務的多寡以及就業的選擇機會等。就農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來源外,其他社會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國農村多數縣鄉財政的窘況和供養人員過多,不僅危機到對農民的公共服務,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因此可以說,“三農”問題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會等級制度及其思想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執行機制與執行方式。二元體制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農村醫療、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仍極不完善,政策缺位。

  政策因素

  從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歷史選擇上分析,“三農”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重點、排序和資源配置導向側重於重工業和城市,從而導致國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於“三農”的方向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主要表現是,政府一方面通過徵收農業稅直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計劃形式規定較低的農業產品收購價格和較高的工業產品供應價格,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間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改革開放以後,工農業產品價格的扭曲雖有所糾正,農民也從農村制度創新中得到不少實惠,但在國民經濟執行操作層面上,巨集觀調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轉農業、農村資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據有關專家測算,中國農業向財政提供的明稅和暗稅總量大於農業的財政投入量,農業始終處於財政淨流出狀態。

  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

  轉變發展觀念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域性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侷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援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一是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二是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三是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係,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快改型程序

  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1、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專案,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2、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

  3、以專案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4、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