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畢業論文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財務政策的組成部分,它與公司的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緊密相關。

  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問題研究

  摘 要: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財務政策的組成部分,它與公司的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緊密相關。是以公司發展為目標,以穩定股價為核心,對於淨利潤在提取了各種公積金後怎樣在這兩者之間進行分配而採取的基本態度和發展策略。合理的股利分配既可以樹立上市公司良好的市場形象,又能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的發展。目前上市公司的不分紅或少派現、大搞現金派現、熱衷於股本擴張等現象愈演愈烈,已引起了很多投資者的不滿和監管機構的重視。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現狀,討論了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幾點改善我國股利分配的建議,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

  很多相關人士一直都比較關注股利分配政策。因為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將其實現的收益向股東分配的政策,不僅涉及到股東的直接利益,又對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合理的股利政策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同時也能為上市公司創造長期、穩定的發展條件和機會。因此,當前有必要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進行探討。

  一、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股本規模和股權結構對上公司股利政策的選擇影響巨大

  股本規模和股權結構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主要表現在:股利分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股本規模的制約,並且股本規模與股利支付率呈正比例關係。由於大盤股的股本擴張空間比較小,上市公司傾向於股利支付率較高的現金股利形式,所以公司更看重實施派現分配次數不多且股利支付率也較低的股票股利形式,是因為小盤股具有較強的股本擴張能力。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也有少數公司會選擇與此相反的股利政策。從股權結構來看,股權分散的公司則傾向於較高現金股利支付,而股權高度集中的公司傾向於低現金股利支付。

  ***二***上市公司外部約束機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經理市場發展不成熟,併購市場比較落後而且市場退出機制極不完善,導致公司面臨的外部制約非常有限,由於母公司或地方政府的保護等各種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退出機制一直得不到實施,導致上市公司虧損甚至嚴重資不抵債而沒有退出市場,大股東和ST公司的經營者沒有受到懲罰。有限的外部制約機制,使得上市公司對股利政策重視不夠,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考慮欠缺。

  ***三***忽視公司籌資能力對分配政策的影響

  我國上市公司一般有三種籌資方式:即淨利潤、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對於公司直接留置利潤而言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成本較高。對於新成立的公司而言,融資渠道較小,其如果一直舉借債務不僅代價高昂,而且還會附有較多的限制性條款”。因此,此類上市公司往往就會選擇現金不發放,而將淨利潤留置於企業,作為企業一種內部籌資的手段,這種靠公司內部積累謀求發展而不重視公司外部籌資能力的做法,導致公司難以把握很多難得發展的好機會,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同時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損害也大。

  二、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議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1、變不合理的剝離上市模式為合理,最大程度實現管理資產的整體上市,減少關聯交易的產生;同時,通過法律、行政及經濟手段,規範上市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並加以嚴格限制;2、改變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國有股占主導地位的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基礎。國家應該通過逐步減持國有股,使這一部分非流通股能夠上市流通。”因此,對於不同的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的各種反應,要制定相應的釋放政策,控制非流通股上市的規模和節奏,使非流通股的釋放規模和資金入市規模及股票市場的承受能力相符合。

  ***二***加強對股利政策的監管力度並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是政府監管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上市公司質量是以股利政策的理性化程度為衡量標準的。“應使上市公司充分認識培育投資者分配回報機制,對從根本上降低並防範市場風險,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讓投資者回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得到增強。證券市場監管目標是否能實現,主要取決於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因此,證券管理層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監管看成一項重要的監管內容。”從理論上講,監管層無權干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而決定權在於公司自身。但在這方面上市公司的自律能力很差,股利分配行為十分不規範的情況下,就非常有必要制定帶有強制約束力的制度規則。

  ***三***充分考慮公司籌資能力,制定適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在目標的資本結構條件下我國上市公司適度股利分配政策應該“滿足公司盈利性投資需求而能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穩定股權結構,進而實現公司價值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適度而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利於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並在公司面臨外部接管威脅時提供有效的防禦屏障,因而有利於公司經營的持續而穩定的發展。

  總之,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活動之一,理想的股利政策應該是在股東利益、企業價值和可持續發展之間求得某種平衡。文章通過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現狀,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範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幾點建議。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上市。

  參考文獻:

  \[1\]張孝,梅王勇.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會計之友,2011,***2***.

  \[2\]田豔霞.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0,***5***.

  \[3\]楊柳.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9***.

  篇二

  基於生命週期理論的企業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一、引言

  股利分配是指企業定期向股東分派股利,是企業利潤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向投資者傳遞企業資訊,另一方面是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博弈的結果。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在考慮股利分配政策時,要遵循相關的原則,並要充分考慮到影響股利分配政策的相關因素與市場的反應,使公司的收益分配最優化。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的企業由於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的差異,使得管理當局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側重點不同,要區別對待。對內由於企業資源、能力、競爭力等因素的不同,對外由於一般巨集觀環境、行業環境以及經營環境的差異,使得公司制定的股利分配都有所區別。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企業處於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對企業的股利政策制定是否存在影響,以及從當前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例項中尋找股利分配與生命週期階段之間的聯絡。

  二、理論概述

  ***一***生命週期理論概述 生命週期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提出的,生命週期理論源於針對產品。對於某個產品而言,就是從開始進入市場到結束退出市場的全過程。但之後生命週期理論廣泛應用於到各種領域,伊查克.愛迪斯從企業整體的高度探討了企業生命週期的基本規律。企業生命週期大致也可以分為進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在各個階段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企業所面臨的財務經營風險、資本結構、財務狀況、現金流等方面的不同。

  如圖1所示,進入期企業的規模較小,結構相對簡單。產品是否被既定客戶接受,投入能否得到產出,較大的未知數使得經營風險最大,經營現金淨流量通常為負。步入成長期,當初的未知一般得到了答覆,企業的產品銷售迅速增加,經營現金淨流量為正,經營風險開始降低,企業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成熟期的企業運營已經穩定,銷售額很大而且也相對穩定,利潤合理,這時企業的風險再次降低,現金流較為充裕。但是,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和替代產品的湧入,企業的銷售額會逐步不可逆轉地下降,當無法再經營下去時,企業可能不復存在或是併入其他企業。

  ***二***上市公司常見股利分配政策 上市公司常見的股利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種,分別是固定股利支付率、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固定或遞增的股利和剩餘股利政策。每種分配方式各有優缺點,但是分配方式之間不存在好壞優劣,只有適當與不適當。選擇何種分配方式取決於企業的特定情況,好的股利分配方式符合企業戰略的發展需要,推動企業正向前進,比如當企業面臨資金難題,由於其穩定漸增的股利增強了投資者信心,因此股票能順利發行,資金問題迎刃而解。相反,若選擇了不適當的分配方式,那麼股利分配所傳遞出的資訊就與管理當局意圖背道而馳,增加了企業發展的阻力。

  股利分配方式的選擇從微觀上看主要是股東、債權人以及管理當局三方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股東希望有高額的投資回報,越穩健的股東越希望股利能儘早發放。而債權人靠收取利息獲得收益,因此希望公司少分配股利,多留存收益,增強企業發展後勁,以滿足其收穫本利的需要。管理當局則是希望自身的報酬與價值最大化,得到股東的認可,相比高額的股票籌整合本,管理層更願意運用留存收益,因此從其自身角度出發,他們更傾向於低股利支付。

  三、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與股利分配政策選擇的關係

  很多文獻都闡述了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與股利分配的選擇之間存在相關關係,因為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不同,資本結構不同,能容忍的風險也各有高低。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最優的股利分配方式應該是最適宜的,能使企業價值實現的同時面臨的風險最低。

  ***一***生命週期與股利選擇之間關係的理論分析 在進入階段,一般都是經營風險最高,而也是財務風險最低的時期。此時受到多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制約,各方利益的協調磨合,經營大多處於虧損,此時企業會嚴格控制成本,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這樣處於虧損的企業不分配股利,即使是有盈利的企業也會保留利潤,用來取代高額的風險資本。因此,起步期的企業一般不會考慮股利分配。

  成長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增長迅猛,資金需求大。企業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如果需要在投資於企業,這就意味著很少對外分配。但是大量的資金需求無法單純依靠經營獲得,最好的辦法是公開發行股票,向社會集資。為了吸引投資者,企業可以以股利的形式向外傳遞信心,但又不能支付過高的股利。因此,這個階段的最優的方式就是低股利政策。

  當企業進入成熟期就意味著這個企業已經穩定,企業在成長階段的投資獲得了一個比較好的經營成果,累計的留存利潤也較大。這時,如果沒有特別的投資意向,企業一般會把利潤分配給股東,當做先前對股東承擔高經營風險的一種補償。因此,在這個期間,股利支付率會偏高。

  如果企業不好好利用成熟期的優勢,沒有做好籌劃,那麼企業會很快進入衰退階段,這時的企業顯得有些無奈。消極的市場前景讓投資者失去了信心,他們最希望的是原來投入的能儘量拿回,而企業也是在虧損中掙扎,沒有好的投資機會,也沒有注入新的資金,企業面臨主要的風險是經濟狀況還允許生存多久。因此,衰退期的企業會趨向股利的全部分配。本文把***二***基於理論分析提出假設 根據理論分析,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與股利分配之間似乎存在著聯絡。進入階段資金需求大,經營起步尚未穩定,沒有多餘的資金用於股利分配,因此這裡提出:

  假設1:進入期,資金需求大,股利零分配

  成長期增長迅猛,資金需求大。向外分配股利一方面是對投資者的回報,另一方面是向外傳遞良好資訊,為擴大籌資做好準備,因此這個階段的最優的方式就是低股利政策。這裡提出:

  假設2:成長期,資金需求大,吸引投資者,股利低分配

  成熟期意味著企業已經穩定,如果沒有特別的投資意向,企業一般會把利潤分配給股東,當做先前對股東承擔的高經營風險的一種補償。因此,在這個期間,股利支付率會偏高。這裡提出:

  假設3:成熟期,用於回饋,股利高分配

  悲觀的市場前景會讓投資者失去了信心,他們最希望的是原來投入的能儘量拿回,把損失減至最低,因此,衰退期的企業會趨向股利的全部分配。這裡提出:   假設4:衰退期,面臨退出臨界點,股利全分配

  ***三***上市公司近三年財務資料整理 本文資料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中選取同為製造業的474家上市公司作為總體,隨機抽選50家上市公司,分析2009年~2011年的總資產、淨利潤、總資產增長率以及淨利潤增長率,根據生命週期各階段呈現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在50家上市公司中挑選出15家上市公司作為詳細研究物件。表1是隨機抽取的50家公司的資料從而得出的2010年、2011年的增長率,目的是尋找有代表性的處於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的公司。

  ***1***代表成長階段的上市公司選取。當淨利潤同為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總資產相應也平均過兩位數增長,排除淨利潤增長率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也排除當淨利潤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總資產有萎縮的情況,權衡各種因素,本文有針對性的選取了以下5家上市公司代表成長階段,分別是: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維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2***代表成熟階段的上市公司選取。當淨利潤均平穩較低增長時,且總資產增長規模與淨利潤的增長呈現一致性,排除增長率過高增長以及有明顯下降的情況,考慮其他非資料因素,如行業地位、發展前景等,本文選取了代表成熟期的5家上市公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哈藥集團三精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宜華木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南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3***代表衰退階段的上市公司選取。在考慮企業是否處於衰退期時,本文側重於總資產規模的萎縮,暫時的淨利潤減少並不能代表企業處於衰退,排除淨利潤減少時總資產增加的情況,並且綜合其他方面篩選出5家處於衰退期的企業分別是:北人印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博信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濟南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和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四***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資料分析 篩選出的15家上市公司,用於研究不同企業相同階段的股利分配情況;從衰退期的5家上市公司中選取一家公司作為同一企業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股利分配情況的研究物件。由於進入階段的企業考慮到無法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上獲得,預設理論分析中的描述***即支援假設1***,下面進行兩種情況的分析。

  ***五***資料總結 通過上述資料整理,關於股利分配的資料整理如下:

  進入期:無相關資料;

  成長期:零股利,固定股利***偏低***、低正常股利、剩餘股利;

  成熟期:零股利,固定股利***偏低***、固定支付率、低正常股利、剩餘股利;

  衰退期:零股利、固定股利***偏低***、固定支付率***偏低***;

  不難發現,資料中顯示的成長期股利分配都普遍偏低,甚至出現零支付的情況,這與假設2基本一致;而成熟期的低股利支付與假設中的高支付不一致;衰退期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出低分配的狀況,這與假設4中的股利全分配截然相反。因此從資料中得出初步結論是:支援假設2,不支援假設3、4。

  從統計的資料顯示出我國上市公司至少是製造業現階段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

  第一,支付率過低,多數企業重籌資輕回報,企業社會責任不強。截至2010年8月3日,在1898家上市公司中,有618家上市公司連續3年未分紅,其中某公司更是連續11年未分紅。2009年國內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為22.38%,僅為國際水平的一半。在上述研究的1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6家實行零股利,超過一半的企業股利支付過低。這一方面犧牲了小股東的利益,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實際是滿足了大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反映了證券市場缺乏嚴格的監督現狀。

  每股收益平穩增長,但是股利支付波動多大,從一般的角度,波動太大不利於穩定股價,不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但是從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博弈角度出發,在公司持久盈利能力沒有多大變化時,採用波動較大的股利,利用股利資訊傳遞的功能,誤導投資者特別是小股東產生某種錯覺,最終影響決策的合理性。

  ***六***與假設不同的原因分析 具體如下:

  ***1***成熟期的企業股利低分配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

  第一,良好的投資機會與有利的外部環境。成熟期的企業步入了平穩運營的軌道,但是成熟期獲得的鉅額正現金流和積累的競爭優勢會漸漸消失,為了避免優勢變劣勢,減緩進入衰退期的步伐,企業會開拓新的增長點,比如利用行業景氣創立新業務;通過與國外優秀企業戰略聯盟,引進先進技術;緊隨國際大趨勢,發展節能環保專案。專案的實施需要大量資金支援,企業會選擇以犧牲投資者的短期利益來獲得長期利益

  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特別是國企***,有相當部分的法人股。這些法人股跟流通股同股同權,但惟一不同就是不能在公開市場自由買賣,由於限制了股權的轉讓,使得這部分資本成本很低,因為股價波動風險全由流通股股東承擔,法人股股東承擔的風險小,因此成本較低。但是隨著股權分置改革,企業所有股份都能自由流通買賣,這樣就提高了企業承擔的風險,為了降低風險,企業選擇留存利潤作為籌資渠道,實行低股利支付。

  ***2***衰退期的企業股利零分配的原因分析。具體如下:

  第一,彌補虧損前不進行股利分配。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必須在彌補了以前年度虧損之後,提取法定盈餘公積之後有剩餘的,才能用於分配。衰退期的企業連續多年的經營虧損無法支付股利。

  第二,尋找投資機會。雖然進入衰退期的企業有些無奈,如果企業放任不管,就會面臨退出。但是多數企業更願意爭取“最後的希望”,實現低谷反彈。有限的現金流應該用於最適當的地方,因此,減少股利支出也是一種途徑。

  四、結論

  在我國,股利分配方式的選擇與企業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絡,沒有特定對應的股利分配政策。這對一些依靠股利回報的投資者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投資成熟的企業,不一定就很有很高的股利回報,依靠這種方式獲得的收益很有限。被投資企業處於衰退期也不一定會很快獲得股利回報。

  本文的研究方法與結論可能存在以下侷限性:只詳細的研究了15只股票,樣本量過少;由於進入階段資料無法獲得,本文默認了理論分析中的觀點,缺乏資料支援;主要依靠最近3年淨利潤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來劃分企業的不同階段過於簡單,忽視了其他因素的考慮;對股利政策型別的確定融入了主觀考慮,何為低股利政策的確定是相對於其他企業而言;僅考慮生命週期理論中最簡單的形式,而上市公司的發展要複雜的多;關於上交所的財務資料截止至2012年4月30日,之後發生的差錯調整變更未進行處理;本文的研究樣本是474家同為製造業的上市公司,得出的結論侷限於製造業,無法引申到其他行業。

  參考文獻:

  [1]周豪、吳昊旻:《成長性、代理衝突與公司財務政策》,《會計研究》2011年第8期。

  [2]景卓、嚴明珠、鄭慧蓮、許靜靜:《為什麼上市公司選擇股權激勵計劃》,《會計研究》2011年第1期。

  [3]龐宇翔、於笑坤:《上市公司股份政策訊號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 》,《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4]沈藝峰、醋衛華、李培功:《增持股份:財務動機還是政治動機?》,《會計研究》2011年第1期。

  [5]莫麗迪:《企業生命週期》,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6]蘇力勇:《基於資源配置視角的公司現金股利分配研究》,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年版。

  [7]馮中華:《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全景網路》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