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三大型別及含義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新階段。為保持巨集觀經濟平穩執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必須注意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採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巨集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貨幣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一般性信用調控工具、選擇性信用管制工具、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和間接信用管制工具四類。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主要是運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量或資金價格等中介目標來影響巨集觀經濟執行。在開放的金融市場中,經濟執行和金融執行常常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這就需要中央銀行做出適時、適度的貨幣決策,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情況。因此,貨幣政策的操作具有經常性、多變性的特徵。在我國,中央銀行也通過信貸政策、“視窗指導”等工具引導信貸結構的調整,從而影響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財政政策是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財政方針、準則的統稱。財政政策的目標是合理配置資源、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財政政策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國家財政預算、稅收、國債和財政補貼等四類。財政政策的實施通過兩條渠道影響社會需求總量,一是財政收入***包括國債***通過中央銀行負債變化而導致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倍數增減,引致總需求的增減變化;二是通過財政支出引致的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從財政政策的總體功能來看,針對不同行業、投資方向的不同稅率,以及針對不同行業的財政資金投入,會對這些行業的發展起到不同的激勵和抑制作用。相對於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功能來講,財政政策更加適宜於調整經濟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因此,財政政策對於經濟的調控具有總量和結構兩方面的功能,但結構調節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

  “產業政策”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在這裡,我們將其定義為:產業政策是國家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本的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的政策。它是由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佈局政策等四方面組成的政策體系,其最終目標是通過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政策的核心首先是產業發展的優先次序選擇問題,也就是依照一定的基準,確定若干優先發展的的產業,施以政府的支援,使之得到迅速、有效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增長,一般還包括產業技術進步的政策。其次是基於集聚效益,對資源在空間上進行有效配置,主要涉及區域發展重點的選擇和產業集中發展戰略的制定。從經濟政策地位來講,處於經濟政策的核心地位,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的指導意義和對產業佈局現狀調整的現實意義。

  三大政策的基本關係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大政策的功能各異,對經濟發展影響各有側重。總體來看,產業政策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方向和指引,財政和貨幣政策通過在資金在流通領域配置和改變資金流來引導資源的配置,為產業政策的實施提供支援。在三大政策中,由於產業政策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徵,一經確定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對於經濟發展中的總量不平衡和產業結構的調節與調整,是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的。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是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二者對經濟的影響方式即存在著共同點,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運用中更需要二者之間的密切配合。

  三大政策配合的基本情況及主要成就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突出表現在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下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失業率明顯上升,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1998年我國開始了以“啟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一輪巨集觀調控,實行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核心、穩健的貨幣政策為輔的政策配合。其特點是財政以持續發行政府長期建設債券為主要籌資手段,***見表1***金融以落實信貸配套資金為配合,輔之以體制改革,共同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以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從1999年開始,中央在強調繼續由財政向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主要用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開始鼓勵和引導社會增加投資,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努力形成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雙重拉動。這樣,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開始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協調配合。主要體現在:一是財政政策內部開始更多政策手段的協調聯動,在增發1100億元國債的同時,相繼採取了增加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等低收入人員的收入、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調整稅收政策刺激出口等一系列政策。二是為配合財政政策,人民銀行連續降息,併發布住房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金融部門在提供國債建設專案配套資金的同時,啟動了消費信貸,拉動國內需求的增長。當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下半年開始呈現逐季增加的勢頭,全年增長了10.1%。三是為了應對2002年出現的部分行業過熱增長,國家通過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對過熱產業實施限制政策,以緩解因此出現的煤電油運緊張的局面。

  從政策配合成果來看,取得了以下三方面主要成就:一是有效地防止了經濟衰退,拉動了經濟的適度增長。首先,有效地抑制了1995年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持續下滑的局面,國債投資專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個百分點以上。其次,有效地刺激了消費需求,通過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調整抑制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鼓勵消費信貸等措施,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從1998年的9.4%上升至2000年的11.2%。再次,推動了外貿出口增長,通過多次調高出口退稅率和不斷改進進出口退稅管理辦法,加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援,使外貿出口增長率從1998年的0.5%快速增長到2002年的22.3%。二是明顯地改善了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1998年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選擇水利、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和農村電力等四大領域進行支援。在改善經濟發展基礎的同時,還以財政直接投資和稅收優惠等措施,集中財力直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此外,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科教投資,初步協調了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了科教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了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係,特別是財政政策在支援金融、投融資、社會保障、農村稅費和糧食流通等體制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