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巨集觀經濟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均屬於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同屬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國家可以根據巨集觀經濟調控的要求,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淺談我國巨集觀經濟調控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套運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均屬於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同屬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標上具

  有一致性,國家可以根據巨集觀經濟調控的要求,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經歷了五個階段,總結歷次巨集觀調控經驗,我國巨集觀調控手段和工具日趨豐富,調控的理念和技術也日趨成熟,調控實踐的科學性越來越強。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套運用

  整和資源配置方面;而貨幣政策的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調控社會需求總量。

  3.調節彈性不同

  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調節作用較為直接,力度大,彈性差;而貨幣政策工具具有伸縮性、靈活性,對經濟調節作用較為間接,彈性好。

  4.政策時滯長短不同

  財政政策內部時滯長於貨幣一步一步,但其外部時滯短於貨幣政策。

  但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目標一致,同屬於國家需求管理政策,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協調,配合用使用方能達到巨集觀經濟目標。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與聯絡

  ***一***財政政策的含義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分所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的種類包括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我國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國家預算、稅收、財政投資、財政補貼、財政信用、財政立法和執法、財政監察。

  ***二***貨幣政策的含義

  廣義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穩定特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穩國際收支等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進而影響巨集觀經濟方針和措施的總合,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政策、中央銀行借款、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與聯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巨集觀調控的兩大經濟政策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政策目標的側重點不同

  財政政策目標側重於經濟增長,而貨幣政策目標側重於物價穩定。

  2.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的功能不同

  財政政策主要作用於商品市場,原則上不能創造信用和貨幣,其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結構調

  二、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配套運用五個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巨集觀經濟管理由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逐漸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至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套運用方式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雙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處於起步階段,中央銀行仍未從財政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財政政策占主導地位。具體來看,1980年以前提出“十年發展綱要”,制定過高經濟目標,大量引進建設專案,積累率逐年升高。1978、1979年連續兩年出現鉅額財政赤字,隨之貨幣投放量擴張,至1980年,外匯儲備虧空。從1981年進入“鬆貨幣,緊財政”的特殊時期,但其後1982~1984年又實行“雙鬆”政策,財政通過減少稅

  收,增加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需求在短期內迅速擴張。在當時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社會需求嚴重不足條件下,推動了閒置資源動轉,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由於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過快,現金投放量過大,導致1984年出現嚴重通貨膨賬,貨幣供應量大大超出需要量,過度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對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第二階段***1985~1997年***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1985年後,隨著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得到確立,由於前一階段經濟過熱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於是,我國從1986年起,開始實行緊縮開支和收緊銀根的“雙緊”政策,銀行系統通過收回貸款,壓縮新貸款,減少貨幣供給量,從而使社會總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收縮,穩定了物價總水平。與此同時,財政部門通過增收減支,增加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從而減少了市場貨幣流通量,壓縮了社會總需求,抑制了經濟過熱的勢頭。其間,1988~1990年的巨集觀調控嘗試改變了一貫的行政調控,引入經濟、法律手段,初步實行以財政、貨幣政策為主的間接調控,但在調控的力度上難免把握不當,導致調控過度;1993~1997年間,為儘快治理當時混亂的金融秩序,摒棄初期行政調控方式,轉而更多地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

  ***三***第三階段***1998~2004年***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這一時期我國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和明顯的通貨緊縮,因而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此時,我國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就是如何擺脫經濟蕭條,促進經濟增長和努力降低失業率。為此,實行了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來說,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刺激和擴大企業的投資,連續8次降低利率;財政部則通過不斷擴大公債的發行,增加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來刺激需求,並有針對性地實施稅收減免和優惠的稅率政策來引導投資。這一時期,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配合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帶動我國經濟走出了蕭條。1998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讓中國成功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襲擊。

  ***四***第四階段***2004~2007年***雙“穩健”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前一階段我國政府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配合使我國經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陰影,但新的矛盾和問題出現了,主要是結構性失衡,即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社會貧富差距有拉大傾向,經濟粗放式增長,消費需求相對不足,而投資內需和出口外需過旺造成總需求擴張過快。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穩健,逐步減少增發國債投資規模,多次調整出口關稅政策,減輕人民幣升值和出口壓力;貨幣政策總體上保持穩健,多次調整準備金率、利率,頻繁的公開市場業務,保持了貨幣信貸穩步。“雙穩”政策組合,既不全面擴張,又不增長

  全面緊縮,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調控效果,確保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

  ***五***第五階段***2008年至今***審時度勢,靈活的巨集觀政策

  2008年初,我國已連續5年以高於10%的速度增長,經濟增長有過熱風險,立足於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貨膨脹的“雙防”目標,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財政支出著重促進結構調整和協調發展。年中,中國經濟由於各種自然災害遭受巨大損失,從而提出了“一保一控”的政策目標,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上漲過快,財政部提高部分行業出口退稅率;央行調增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下調貨款基本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第四季度,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升級為世界金融危機,我國國內房地產、鋼鐵、汽車等支柱行業產銷大幅下降,中央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作為巨集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財政政策轉向速度快、力度大,歷史罕見。2009年,我國以“保增長、促轉型”為巨集觀調控的基本取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並實行靈活審慎的貨幣政策,增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援力度,國民經濟開始回到平穩發展的軌道,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不斷抵消。2010年,我國經濟執行已成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衝擊,開2011年,全球經濟繼續溫始進入常規增長軌道。

  和復甦,中國經濟形勢趨穩,在經濟工作中“穩增長”的提法代替了先前兩年的“保增長”。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巨集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由於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還有不確定性,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水平,而貨幣政策,是為抑制趨於增強近四年來首度轉向“穩健”

  的通脹壓力。此階段,穩健、靈活的巨集觀調控政策取得了顯著的調控效果。

  三、我國巨集觀調控政策配套運用的經驗

  回顧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運用的歷

  程,可以看到,我國巨集觀調控手段和工具日趨豐富,調控的理念和技術也日趨成熟,調控實踐的科學性越來越強,從我國曆次巨集觀調控政策的配合運用實踐,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一***科學預測,把握調控時機,加強調控的前瞻性

  “雙緊”政吸取改革開放初中期“雙鬆”政策的短視性、單一性,以及延誤最佳調控時機,造成經濟增長潛能不能充分發揮的教訓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巨集觀調控中注重科學觀測,跟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保持經濟較為平穩發展。

  ***二***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強化市場調節,調控工具和手段日趨多樣

  在巨集觀調控中儘量減少行政干預,越來越多地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和市場性手段,保證巨集觀調控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三***合理選擇財政貨幣組合模式,發揮巨集觀政策整體作用

  如:1990~2003年“鬆財政,穩貨幣”的優良政策組合,有效遏制了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是比較成功的政策組合運用。而2008年“擴張性財政與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組合,成功地將經濟從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中拉回穩步發展的軌跡上,巨集觀調控效果顯著。

  ***四***適度微調,把握調控節奏和力度,提高調控的技巧性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調控是以一種偏激的手段遏制另一種偏激手段的後果,導致經濟大起大落。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增長穩定性、持續性增強,中央以微調方式調節經濟,採取小步漸進方式調節經濟,如逐步縮減國債發行規模,多,次小幅提升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是“急剎車”使政策在調整前後保持相對穩定和連續,又使市場主體逐漸適應政策變化,減緩政策變化帶來的衝擊和激盪。當然,2008年的巨集觀政策是例外,但政府面對經濟形勢突變,應變能力與調控力度應根據情況而定,這也是體現政府巨集觀調控能力的表現。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

  經濟學家認為,良好的經濟政策不僅是單純的政策配合問題,還要把握住運用政策的時機。因此,政府在利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時,應當考慮到時滯***time lag***問題。

  從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來說,財政政策的實施一般會產生下列五種時滯,依次為:認識時滯、行政時滯、決策時滯、執行時滯以及效果時滯。認識時滯是指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決策者對這種需要調整的變化有所認識所經過的時間,這段延遲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行政部門掌握經濟資訊和準確預測的能力。行政時滯也稱為行動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在制定採取何種政策之前對經濟問題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這兩種時滯只涉及行政單位而與立法機構無關,也就是說,這兩種時滯只屬於研究過程,與決策單位沒有直接關係,經濟學稱之為內在時滯。內在時滯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財政當局收集資料、研究情況所佔用的時間以及採取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取決於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實現的目標較多的情況下,必須對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行選擇。

  與內在時滯相對應的是外在時滯。外在時滯是指從財政當局採取措施到這些措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的這一段時間。主要包括三種時滯:***1***決策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立法機構審議通過所佔用的時間;***2***執行時滯是指政策議案在立法機構通過後交付有關單位付諸實施所經歷的時間;***3***效果時滯是指政策正式實施到已對經濟產生影響所需要的時間。這三種時滯與決策單位發生直接關係,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故稱為外在時滯。由於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因此,外在時滯可能會更長。圖14—4表明了財政政策時滯的先後次序及其內容。

  實際上,貨幣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著上述五種時滯。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長短比較而言,內在時滯只涉及經濟問題的發現與對策研究,這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說,大體一致。因此,就內在時滯而言,無法確定這兩種政策孰優孰劣。

  但是,就外在時滯來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優勢比較就較為容易。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較長,因為財政政策措施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式,比較費時;相比之下,貨幣政策可由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直接影響貨幣數量,時滯比較短。就執行時滯來看,財政政策措施在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付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政策在中央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所以,財政政策的執行時滯一般比貨幣政策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政策就可能優於貨幣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的工具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使經濟活動發生有力的反應;而貨幣政策主要是影響利率水乎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不會直接影響社會有效需求。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時滯比貨幣政策要短。

  總之,就時滯方面來看,很難比較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這兩種政策的時滯問題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客觀經濟環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種時滯加以比較,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選擇有效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