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財政政策工具也稱財政政策手段,是指國家為實現一定財政政策目標而採取的各種財政手段和措施,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1*** 財政收入***主要是 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參與 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 稅收促進 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 稅制要素。1***適當設定 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 稅收體系,從而確定 稅收調節的範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2***確定 稅率,明確 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3***規定必要的 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 稅率和增減 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 個人所得稅、 財產稅等來調節 個人收入和 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 公共需要的 一般性支出***或稱 經常專案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 轉移性支出,這兩類 支出對 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 行政管理支出、 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 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 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 巨集觀調控和 管理,特別是調節 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 社會保障支出和 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裡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 經濟蕭條 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 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 需求過旺。

  ***3*** 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 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 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 巨集觀調控和 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 排擠效應。即通過 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 貨幣效應。這是指 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 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 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 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 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 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 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

  在現代 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 財政政策與 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 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 貨幣政策相協調。

  ***4*** 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 財政用於 資本專案的 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型別的 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專案主要是指那些具有 自然壟斷特徵、 外部效應大、 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 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 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 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財政政策工具的運用

  政府通過財政政策的工具:稅收、政府購買、轉移支付、公債,來調節社會總需求,使之社會總供給相均衡,從而使社會與經濟既不發生經濟蕭條又無通貨膨脹的穩定增長.財政政策有三種類型:擴張型、緊縮型、平衡型.

  貨幣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即商業銀行每吸收一筆存款上繳到央行的那部分,佔該筆存款的比例

  2、再貼現率:即持票人將一張未到期的票據向商業銀行請求變現,稱為貼現;支付給銀行的利息稱為貼現率;商業銀行將未到期的票據,向其他商業銀行或央行請求變現,稱為再貼現,所支付給他們的利息稱為再貼現率

  3、公開市場業務:即央行在證券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行為,這是央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視窗指導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釋出今年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誌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