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政策的目標和工具

  財政政策目標是指國家制定和實施財政政策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實現財政政策目標,首先要發揮財政政策手段的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目標內容

  我國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物價相對穩定

  物價相對穩定。這是世界各國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財政政策穩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價相對穩定,並不是凍結物價,而是把物價總水平的波動約束在經濟穩定發展可容納的範圍之內。物價相對穩定,可以具體解釋為,避免過度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在採取財政措施時必須首先弄清導致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原因,如果是由於需求過旺或需求不足造成的,則需要調整投資性支出或通過稅收控制工資的增長幅度,如果是由結構性摩擦造成的,則必須從調整經濟結構著手。總之,物價不穩定,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短缺、社會承受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隱患。因此,在財政政策目標的選擇上必須予以充分考慮。

  ***2***經濟可持續均衡增長

  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它要求經濟的發展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區間,既不要出現較大的下降、停滯,也不要出現嚴重的過熱。因此,經濟增長是實際增量,而不是由於通貨膨脹造成的虛假增長;增長的速度可以持續,不是大起大落。經濟增長是全社會總量和實際增長和人均數量的實際增長。

  衡量經濟增長除總量的增長外,還應包括質的提高,比如,技術的進步、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結構、生態平衡等。經濟增長對質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強調量的增長,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通貨膨脹加劇、環境汙染嚴重、生態失衡、能源緊張,等等。這些後果必將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此,健康的經濟增長,應該是經濟的可持續、均衡增長。作為財政政策,則在於如何去引導經濟發展實現最佳的經濟增長。

  ***3***收入合理分配

  收入合理分配是指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公正、合理,公平與效率相結合,避免過於懸殊。公平分配並不是平均分配,它是在一定社會規範下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協調的分配。我國當前處理分配問題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財政在追求公平分配目標時要做到:首先,合理適度地確定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其次,為所有納稅人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不因國別、所有制等不同而實施不同的稅收政策;最後,要通過對高收入人群實行累進稅率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等,對低收入層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障等財政轉移支付,防止和糾正收入水平的過分懸殊。

  ***4***資源合理配置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對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使其發揮最有效的作用,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來進行,通過價值規律、供求關係以及競爭機制的作用,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能夠提供最高回報的地方去。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存在著市場失靈的現象。由於許多行業和商品的生產存在自然壟斷的特點,因此政府有必要從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在市場自發作用的基礎上對社會資源的配置進行合理的調節。財政作為政府對資源配置進行調節的重要工具,其方式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數量和方向直接影響各產業的發展,如對需要鼓勵和發展的產業或事業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或者實行財政補貼,通過財政資金的示範和鼓勵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入;二是通過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政策,引導資源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如通過實行低稅政策或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源流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

  應當指出的是,財政調節資源合理配置是為了彌補存在的市場失靈,它不能代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作用,更不能干擾正常的市場規則和市場執行,以免對市場效率造成傷害。

  ***5***提高社會生活質量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需要的滿足程度,不僅僅取決於個人消費需求的實現,更重要的是社會的共同消費需求的實現。社會共同的消費需求,包含公共安全、環境質量、生態平衡、基礎科學研究和教育、文化、衛生等水平的提高。因此,社會共同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即為社會生活質量的水平。財政政策把社會生活質量作為政策目標之一,主要採取定期提高工教人員的工資,增加社會公共設施的投資,提高公共福利的服務水平,對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實施多種補貼等。

  工具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1***適當設定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範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專案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巨集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裡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巨集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

  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專案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型別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專案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2017年的財政政策與財稅改革

   前一段時間抨擊特朗普的政策,說他提出了一個不可能的三角。從國內經濟政策框架來看,從財稅政策的基本背景,20117是供給側改革元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財稅和其他改革成為四大改革領域。在財政政策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論調,這個是我們判斷和預測2017年財政政策走勢的一個基點。

    在這個基點上我們看待2017年財政政策,同樣現在也面臨著不可能的三角,所以目標當中怎麼樣平衡?是我們2017年財政政策重點要考慮的問題。

    要做到這三點,一是現在減稅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二個是增加支出,這個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三個必須是要提高赤字率。赤字率對這個討論很多,去年達到3%,達到歐盟規定的上限的標準。對今年赤字率是提高一點?還是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我們有一些專家指出,國內的赤字率計算,目前來講是名義赤字率。如果考慮到地方債,考慮到其他各種債務,這個資料,這個當然相當大,但是這個存在著廣泛的爭議。毋庸置疑從當前的形式上面來看,當前的經濟發展和我們的需要,以及剛才講的國際的形勢上面來看,通過經濟財政政策,這種情況下赤字率我們預估是在3%—3.5%左右。

    第二個談一下大家最關心的減稅問題;

    前一段時間大家有一個關於稅賦的討論,增進各方對稅賦的認識。總體上我認為,減稅的問題必須要多次、反覆講清楚,即基於政府收入看這個問題。這個表我在很多場合給大家展示過,想表示中國政府的收入,不完全只靠稅收。稅收在整個政府收入體系當中只能佔一半左右,這個是什麼意思?另一半的含義是我們政府另一半收入是靠稅外拉來的,稅與稅外之間規範程度、法制程度,還有很多不一樣,所以我們要選擇這條道路,當然要走更加規範的道路,所以我們減稅的基本趨向是以減幅為主,降稅為主,這個是我們反覆考慮的問題。

    我們提過一個減稅降費的5條,這5條總體來講實際上是稅、費、價並重。

    我們國家政府收入體系你仔細看,裡面真的非常混亂。比如說在費率體系當中有涉及到跟稅差不多性質的東西,也跟價格相關的東西,甚至還有債務相近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稅、費、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這裡具體內容很多,我想重點講在減稅、降費當前,可以抓三個重點。

    1、簡併增值稅率;

    2、全面取消行政性收費;

    有它特定的含義,指得意思是政府部門提供他職責範圍內的公共服務時候,所發生的收費。一般講質監部門提供商品質量檢測,還有房屋登記部門,提供他本來職責範圍內的房屋登記,這裡面都有費的,行政費收費和稅收有極強的相同性,所以要作為減稅降費的重點。今天我們在深圳召開這個年會,深圳就是在早幾年之前,他們全面取消行政性收費,大大優化了營商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今天上午我們看到深圳財政收入2016年達到7900億,超過亞洲四小龍當中三龍,這個是他非常直接的效果。我們現在覺得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可能向深圳多學習。

    3、合併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這個保障金是從1992年徵收,後來絕大部分是由稅務機關征收,徵收剛性比較強。計費是按照當年職工在職工資,是按照職工工資1.5%聘請殘疾人,如果沒有聘請殘疾人就要交錢。這兩天我一直在琢磨這個事怎麼形容?我後來想了一個比喻不一定恰當,因為僱傭殘疾人就業這個事情,是為社會盡責,當然這個事情非常重要。但是為社會盡責任,對於企業來講是他應該盡的義務,如果盡了義務,當然應該表揚。但是如果沒盡義務就罰款,相當於讓你學雷鋒做好事,做了好事表揚你可以,可是沒做好事就要懲罰你,後半段有點說不通,這裡面又牽涉到複雜社團和事業單位改革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可以反應出來,我們政府,他的職能在過去非常大的時候,其他各個部門不管社團還是事業單位,躋身於政府之上,他們的收費都跟公權力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聯。這種情況下要改革,真不是一個對的問題,就是一個整體改革的問題。

    所以減稅降費的重點,我覺得是在費上面,而費裡面又涉及到後面的機構改革,政府機制調整等等事情,確實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下面我彙報一下關於2017年財稅改革;

    在我們過去改革當中主要是三足鼎立之勢,稅收、預算和政府間財政體制。

    現在來看,稅收做了一半,財政體制改革剛剛起步,預算管理體制這方面大家工作做得比較好,基本上完成了到2020年之前建成現代財政制度的一半左右,那我們主要要做後面這一半。後面這一半涉及到財政體系和稅收,那我們怎麼樣從地方收入體系中健全這個事情切入。

    為什麼從這裡切入?因為大家在前面一段時間議論紛紛的比如說營改增,有的地方或者有的企業、部門反應減稅效果不好,或者說自己沒有減稅。這當中我們看到財政部的領導和部門也迴應,指出營改增是實實在在的減稅,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客觀來說這個事情是就營改增論營改增的。實際上還有一套財政體系在起作用,這個角度切入既可以把財政體制改革弄到一起,另外也可以把稅改集中放在一起來講。

    這方面涉及到地方政府在營改增之後,收入體系的問題,在地方政府收入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一定會想辦法,比如說加大非稅收入增收,另外想辦法把土地價格抬高,最後造成大家反應全社會負擔過重。從這個角度來講,健全地方收入體系非常重要,大家知道今年中央工作經濟會議上說到這個情況,要健全地方稅收入,可是地方稅比地方收***徑更大。

    這種情況下當然來自於中央給的收入,第二個是地方稅,地方稅在這裡面大家看到有適合地方收的稅,這裡的房產稅、環境稅我就不說了,我特別想指出關於消費稅的問題。消費稅是2017年財稅改革的重點。消費稅的改革,現在要特別防止一種傾向,擴大他的徵收範圍,或者只是限制於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這當中消費系統改革,和我們此前主張的觀點一樣,他一定要放在整體改革的角度下來看待。什麼意思?消費稅的改革要放到我們稅制轉型,我們稅制轉型要從流轉稅轉向所得稅的轉型。消費稅這個問題上要非常明確定位他的位置是增值稅的普通稅種,這一點是我們在前期關於消費稅研究當中一個很深的體會。

    因為增值稅是普遍增收的,假設我們把15%增值稅調到13%,整個行業稅賦有所下降,但是所有行業千變萬化,以前適用相對比較高的稅率的行業,比如說娛樂業原來是20%,調整到13%,就不平衡了。因此增值稅調解的同時,旁邊要有消費稅,所以消費稅的含義是有特別消費稅種的定義,所以要把它放到增值稅輔助稅種來看待。

    其他方面,地方政府除了有中央給的錢,自己收的稅,另外也要費和基金收入,當然還要設計合理規則的地方債,另外通過PPP解決我們城鎮化快速發展當中所面臨的巨大資金需要。

    總之2017年的財稅政策和財政改革,我們認為實際上是在此前,我們整個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當中走到中層這個點上,後面要把前面決定要做的事情繼續做好,但是在這個改革的過程當中,要非常注意的是要從總體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防止我們在上半層出現的失誤的出現,以上是我要彙報的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