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中秋節習俗有哪些

  中秋的習俗都有哪些?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很多人都知道中秋節的時候陪著自己的父母團聚,然後就是吃月餅,其實中秋季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所以它留下來的習俗肯定是讓人難以忘懷的,那麼中秋的習俗都有哪些?

  

  大家小時候的中秋節一般都是怎麼過的呢?

  明清時期:吃糖雞、品香柚

  糖雞在小欖有悠久的歷史,是小欖明清時期傳統的賞月用品之一。製作"糖雞"時,把白糖熬成濃糖,加少許麵粉,然後倒模,可以做出龍船、寶塔、金魚、雄雞等形狀。

  在民間,公雞是雄陽的代表,糖雞即為祈男之祝福。中秋當晚,紅紅的燈籠,紅紅的蠟燭,紅紅的糖雞,一派喜氣。

  生活於清乾隆間的小欖鄉紳何大佐在《欖溪歲時記》有這樣的記述:"各鋪於前數日,以砂糖石膏和煮,範作仙佛龍魚鳥獸花果等形,謂之糖雞,與月餅售客,動以萬計,家家祀神薦先,佐以二物及柚芋之屬,是晚宴飲賞月,又先期兩三日,富家皆買雜盒豬肚酒肉,饋妻之父母賞節,貺女婿外孫則以月餅糖雞香柚等物,儉約者則彼此折金相酬酢,有契誼者亦然。中秋市上多宰母彘,爭買雄鴨,共呼為白露公……"

  現在小欖偶爾還可以在學校附近看到做糖雞的小店鋪。做了多年糖雞生意的吳阿姨對記者說:"生意並不好,其實這也是門手藝,既要做到好吃,還要做到好看。"對於糖雞在很久以前是中秋的一種習俗,她表示不曾知曉。

  六七十年代:點燈籠、掛燈

  小欖人在中秋節有掛燈賞月的習俗。具有南粵特色的各式花燈不僅小孩子喜歡玩,還成為百姓家中的喜慶吉祥物。

  上世紀70年代的中秋節,親戚朋友間會互饋月餅和時令水果。中秋夜,家家戶戶在院庭中露天設案,點掛中秋紙燈,擺上月餅、芋、時果、茶酒、柚子、雞心柿、菱角、水瓜、酸姜、連殼白豆***主要在農村設有***等供物。芋頭是不可缺少的供品,把芋頭擺在正中,外邊圍著一大堆芋仔,取其天上月圓、一家大小團圓的意思。

  等到月亮出來、焚香拜祭後,全家共吃祭月供物及螺、粥等,最受歡迎的是美味的紫蘇炒田螺***或石螺***。螺是貝殼類動物,吃前是一盤,吃完還有"一盤",寓意"長食長有",生生不息。小孩子們則喜歡成群結隊,手提中秋紙燈,穿街遊耍,一片節日氣氛。

  如今的中秋:月餅成符號

  "今天晚上我要去伯伯家,但我在想,今年該不該帶上一盒月餅,還是送其他東西".市民王先生說,每年中秋節他都會帶上禮物去伯伯家團聚。但印象很深的是,去年去伯伯家時,發現他家已經有十幾盒月餅了,所以今年他就猶豫不決。現在誰家都不缺月餅,中秋送禮物送月餅最沒創意,但如果不送月餅,似乎又不像是過中秋節。

  記者採訪中發現,在中秋節前夕,很多市民收到了來自工作單位和親朋好友送來的月餅,然後自己又去商店精心挑選一番,再將月餅回送給親朋好友。他們經常會困惑,送月餅吧,對方肯定不稀罕,不送月餅而送別的,又不像是中秋節禮物。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餅已經由中秋節唯一的禮物演變成為點綴的禮物。"小欖鎮菊花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民俗專家李尚仁表示,若干年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貧困,中秋節送盒月餅已足夠,但現在人們富裕了,中秋節送出的禮物也多種多樣。雖然現在大家都不把月餅當回事,但受制於傳統習俗,人們在送禮時仍然不得不搭配上一盒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