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區位與分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學“活”的地理,是學“活生生”的地理。地理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天然聯絡為學“活”的地理提供了豐富的、帶有區域特色的“原材料”,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有意識地在地理課堂上使用鄉土事例,讓地理教學有了更多的“活水”。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學習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1、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是制約大區域範圍農業產業帶佈局的主導因素。

  熱量條件——決定農作物的品種、熟制和生長期。

  水分條件——決定農作物品種、農業生產方式***溼潤地區適合種植業和林業,乾旱地區只能發展畜牧業,乾旱地區的綠洲可發展灌溉農業***

  地形:平原地區是理想的農耕區,山地一般適宜發展林業和畜牧業

  土壤:不同的土壤適宜不同的農作物***江南丘陵紅壤適宜種植茶樹,四川盆地紫土適宜水稻***

  農業科技:影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達地區機械化農業,落後地區粗放農業***、減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約束***滴灌技術克服乾旱環境,溫室技術克服低溫環境等***。

  市場需求:引導農業生產的型別***農產品的結構***、規模和佈局***如城郊農業的同心圓佈局***

  交通運輸:對產品需要保鮮的農業來說應該儘量佈局於交通便捷的地方,農產品基地應該佈局在靠近交通幹道或樞紐的地方。

  勞動力:素質和數量

  國家政策

  2、美國乳畜帶***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專業農業帶***的區位條件:***綜合應用“評價……的區位條件”***

  ①氣候溼冷不利於糧食作物生長卻利於牧草生長

  ②地形破碎土壤貧瘠,不適宜種植糧食,比較適宜畜牧業

  ③接近北美的兩大城市群,擁有巨大消費市場

  ④此地農業科技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⑤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發達

  ⑥牧民為歐洲後裔,畜牧業經驗豐富

  3、世界主要農業地域型別:***建議結合書本插圖背誦分佈範圍***

農業地域型別

分佈範圍

區位條件

生產特點

主要農產品

水田農業

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區);我國秦嶺—淮河以南

①夏季高溫多雨,水熱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廣佈;

④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⑤生產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①生產規模小;

②產品商品率比較低;

③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較低;

④勞動集約化程度高,單位面積產量高

糧食作物:水稻;

(經濟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旱作農業

各國乾旱、半乾旱半溼潤地區;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

自然條件差(主要是降水少)

機械化程度不高;

產品商品率低。

糧食作物:小麥;

經濟作物:花生

水果:蘋果

牧場畜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

既有乾旱半、乾旱地區,也有溼潤地區,各國不同。

①圍欄放牧;

②經營規模大;

③專業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乳產品;肉產品

遊牧畜牧業

乾旱地區;

我國內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區

降水少氣候乾旱,水資源少

遊牧;

自給自足

駱駝、牛、羊

高度發達的商品化混合農業

北美東部溫帶、亞熱帶地區;

西歐、中歐;

澳大利亞東南和西南部

①氣候溫和,降水豐富,水源充足(澳大利亞農區除外)

②地形平坦廣闊;

③交通便利;

④市場廣大

(種植業和畜牧業混合)

①生產規模大;

②機械化水平高;

③專業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北美(玉米、小麥、牛)、

西歐(穀物、乳牛)

澳(小麥、綿羊)

地中海型農業

世界所有地中海氣候區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溼潤

生產規模小;

機械化程度低

冬季作物(小麥、大麥)、抗旱耐熱經濟作物(油橄欖、葡萄、柑橘)

熱帶種植園農業

熱帶地區;

我國海南省、雲南省南部、廣東省雷州半島等

終年高溫多雨

大種植園式農場;

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膠、咖啡、可可、熱帶水果

  4、我國水田農業與旱作農業的分界線:秦嶺-淮河

  5、現代農業的特點:勞動生產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友好、產品質量高的農業。***有很多種具體型別,例如“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

  6、城郊農業——根據市場因素興起的農業,具有:①品種多生產週期短商品率高②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③農產品佈局呈同心圓結構三大生產特點。

  7、工業區位條件:***理解***

  ①能源和礦產資源:一般原則,資源性產業儘可能靠近資源產地

  ②環境條件:某些工業對環境質量要求高;某些工業對環境有嚴重汙染,需要特別佈局

  ③科學技術:某些工業對科技和人才的依賴度高;科技可以減少工業區位對原料和能源的依賴,擴大工業活動範圍

  ④集聚:集約地利用土地資源和技術設施,降低成本;促進企業間交流和寫作

  ⑤地價、⑥交通運輸、⑦市場、⑧勞動力***價格、數量、素質***

  8、不同工業部門的主導區位因素:***理解***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代表性工業

生產特點

勞動力主導型

紡織業、服裝業、家電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技術主導型

航天業、電子工業

技術要求高、勞動者需要高學歷

原料主導型

製糖工業、木材加工業、水產加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

能源主導型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

市場主導型

傢俱製造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

產品運輸成本高、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

  9、世界工業區:

 

分佈範圍

區位條件

特點

北美工業區

加拿大東南、美國東北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科技發達

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

西歐工業區

西歐

資源豐富、發展歷史悠久、交通發達

最早的工業區

東歐工業區

東歐(俄羅斯為主)

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

資源型重工業為主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

本國缺少工業原料和燃料,強烈依靠進口;

沿海多港口,海運條件便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勞動力充足又是其國內主要市場

世界著名加工貿易型工業區、著名臨海工業帶

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

韓國、中國東部、東南亞諸國

勞動力充足且廉價、有巨大的消費市場

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

  10、中國工業區:

 

區位條件

主要特點

遼中南工業區

①有豐富的煤、鐵資源

②有便利的鐵路和海運條件

重工業為主

京津唐工業區

①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③科技實力雄厚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

長江三角洲工業區

①工業基礎雄厚

②經濟活躍市場廣大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發達

⑤勞動力素質高,科技人才多

全國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結構最完整的綜合性工業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①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

③毗鄰港澳,有利於吸收外來資訊、技術、資金④工業集聚,生產能力強

加工貿易型輕工業區,現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11、“矽谷”高新技術工業區的區位條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集聚,科技實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③鄰近航空港,對外交通便利。

  12、三大產業的含義:第一產業 農業

  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 為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的行業

  13、商業區位條件:人口***流動量、人口密度和購買力***、交通、地價、集聚條件。

  14、商業集聚形式:綜合性商業街、專業商業街。

  15、國際貿易的四個不平衡:

  l 各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不同,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額大;

  l 國際貿易市場大部分在發達國家;

  l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差異大,存在不等價交換***發達國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製成品、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製成品***;

  l 發達國家利用貿易壁壘抑制發展中國家出口。

  16、產業結構調整:***綜合應用“規劃……地區的發展”***

 

動力

表現形式

調整結果

產業結構升級

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第三產業相對於第一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相對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上升

產業轉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

政策或市場的調控

三大產業之間形成一個合理的比例關係,因地制宜形成本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取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