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如何準備高考作文材料

  寫作一直是語文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語言應用的考察,也在考試分數中佔有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對同學們來講卻一直是個難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如何準備高考作文材料,供大家參考!

  如何準備高考作文材料

  一是看優秀作文選包括看前兩年優秀高考作文。

  從理論上說,這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在獲取材料的同時,還可以從寫法上得到借鑑。但是,這不能算作好的途徑,因為別人文章的材料是別人從生活中獲取的,藉以表達的是別人的生活感受,照搬別人的作文中的材料,難免有食人餘唾之憾。

  二是看某幾中有影響的雜誌。

  這從本質上來說,同一種途徑是一致的。弄得不好,還會被閱卷者議為有抄襲之嫌。

  三是看各種作文“材料庫”之類的書。

  若干年來,各地這一類的書出版得是不少的,其中編得好的也有,但是不少是拼拼湊湊的,更重要的這些書中所蒐集的材料都比較陳舊,很少來自現實生活,把它們用來作寫作議論文的論據,有的是可行的,用來寫其他文章,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起來說,通過這三種途徑獲取的寫作材料,很難寫出鮮活的文章。為此,我提出下列意見供複習迎考者參考。

  關於選用現實生活中的材料

  正如流行歌曲所說“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日新月異、千變萬化、光怪陸離的現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我們不應迴避現實,而應該關注現實,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的材料,可以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生活氣息的文章。

  如果翻用流行歌曲中的歌詞,我們也可以說“內部的世界真精彩”。我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可以說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校內的教育教學改革、新課程標準的設施,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新面貌;我們的家庭成員、家庭生活也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如此等等,都是我們的熟悉的,自然也是寫作材料的重要來源。

  怎樣從生活中獲取寫作材料,我們的做法是:

  1.回顧自己18年的生命歷程

  一個高中畢業生,經歷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這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的生活,各有其具體內容,各有其特點。更重要的是,這18年的生命歷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歷一些起伏曲折,總會與其他人發生一定的矛盾衝突或產生某種感性糾葛。回憶這樣的生活經歷,特別是這樣一些經歷中的若干生活細節,在適合題目需要時寫進文章,便會別有情味。如果把這樣的材料作為評論的物件,就可以寫出入情入理的文章,因為這樣的經歷本身就包含著自己對生活的體驗。

  2.回顧自己親友的生活狀態

  現實的社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自己的親友的命運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家庭中,有的隨著社會進步而向前發展了,有的卻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同樣是下崗,有的自強不息,在艱難中崛起;有的卻自抱自棄,消極甚至沉淪了。有時面對著同一問題,抱不同生活態度的人會發生激烈的思想碰撞,甚至在行為上發生衝突,這些都是鮮活的寫作材料。2002年,有一位同學遵循此道,寫了一篇《外婆的選擇》。該同學的外婆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沒有做個什麼“大事”。外婆得了癌症,其子女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延緩外婆的生命。不料外婆拒絕一切治療。其理由只有兩條:一條是外婆說,她一生都愛美,不論什麼情況下頭髮總是梳得整整齊齊,衣服總是穿得乾乾淨淨,如果接受放療或化療,頭髮、眉毛都掉光了,死了以後,孩子夢見這樣的形象,還不嚇得半死?另一條理由是外婆說,子女們經濟都不富裕,如果把這有限的錢用在無效的治療上,還不如把這些錢留著孫子、外孫女的教育經費。這是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卻表現出她崇高、博大的精神世界。這樣的文章比起那些胡編亂造的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倍,自然能得到很好的分數,因為文能引起閱卷者心靈的震動。

  2003年,有一名考寫了一篇題為《面試主考官》的優秀作文,寫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的事。母親在單位主管人事工作,每年主持招聘員工的面試,並直接面試最後的幾名。這一次她對最後五人親自挑選。她排除了4名,選中一名與自己的女兒長得很像的應屆大學生。雖然我們不能認定這名考生寫的是真人真事,但它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加上文章構思較為新巧,對挑選的過程也寫得起伏曲折,這篇文章也得了高分。

  3.回顧自己高中階段的作文

  在高中的三年中,總有成功或失敗之作。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或老師覺得最好的回憶出來,根據高考作文試題的需要,適當加以改寫,也會成為佳作。筆者在高中階段主要搞專題寫作訓練。通常圍繞一箇中心作一定的調查研究,獲得大量的材料,然後進行多種文體的寫作。作為“保留節目”的有兩個:一是城市“農民工問題”,一是南京老城區“小巷文化”的調查及寫作。因此,高考中每每有同學運用這方面的材料寫出優秀之作。

  通過這三方面的“回顧”,同學們可以提升對自己、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和感悟,獲得鮮活的寫作材料,文章就會寫得比較充實,比較豐滿。

  高二作文指導:人物描寫

  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每個人的出身、職業、地位、教育、經歷、性格等的不同,必然會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因此,肖像與性格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絡。成功的肖像描寫是深刻解讀人物性格的一把鑰匙。它的作用不僅在於刻畫出人物的外貌特徵,而且還可以形傳神,進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體現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際遇等內涵。

  那麼,怎樣才能成功運用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象,達到以形傳神?

  首先,著意選取最能突出人物個性的特徵進行肖像描寫。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在現實社會中,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外貌特徵。因此在描寫中,我們一定要善於仔細觀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徵的獨特之處來進行肖像描寫。

  例如:《紅樓夢》中對於林黛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不是泛泛來寫,而是抓住“眉”與“目”作為切入點重點來寫,突出她的“嬌”“弱”的氣質。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則讓讀者自己去補充想象。又如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師》中關於老師蔡芸芝先生的描寫:“她那時有十八九歲。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在我的記憶裡,她是一個溫柔而美麗的人”。一顆美人痣,就足以寫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麗,讓我們永遠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沒有過多的語言,一句話就總括地勾畫出了孔乙己獨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魯迅先生講過:“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認為這話是極對的了,倘若畫了全副的頭髮,即使畫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採用畫龍點晴法描寫人物的外貌,並不是說描寫人物只能描寫眼睛。這裡含有抓住重點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把最富有個性特點的東西寫具體,把人物寫活。

  其次,善於運用確切的比喻和適當的誇張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徵。

  在肖像描寫中,別緻巧妙的比喻和誇張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會讓你描寫的人物形象更生動、更傳神。許多大作家的大手筆都是在肖像描寫中善用比喻的典範,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例如魯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寫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勢,“像木匠牽著的鑽子似的”。在《故鄉》中,寫豆腐西施是“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婦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把張開的兩腳比做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生動的刻畫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形象。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馬玉祥“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裡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就運用了確節的比喻,把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裡一株紅高粱”,形象地寫出了馬玉祥——一個來自北國青年的淳樸的氣質。劉鶚《絕唱》“從後臺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把他的都是疙瘩的臉比作風乾的福橘皮,突出他面容的醜陋。

  有時描寫人物外貌,可用漫畫的筆法。契訶夫的《套中人》在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貌時,就是這樣漫畫化的:“他***指別里科夫***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即使在頂晴朗的天氣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傘總是用套子包好,表也總是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削鉛筆,就連那小折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裡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一個套子,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裡面。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一坐馬車,總要馬車伕支起車篷。總之,在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種經常的、難忍難熬的心意,總想用一層殼把自己包起來,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境影響。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也許為了替自己的膽怯、自己對現實的憎惡辯護吧,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實際上他所教的古代語言,對他來說,也就是雨鞋和雨傘,使他藉此躲避了現實生活”。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寫阿Q頭上的癩瘡疤: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麼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於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這兩段文字,都沒有全面地去寫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抓住人物外形的某一特徵,用漫畫筆法,帶有一點誇張式地去勾勒。儘管在作品中,這兩個人物在這時還是和讀者初次見面,但他們的可笑的外表,一下子就深深地刻印到人們的心上。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一個是思想僵化的畸形人,一個是精神勝利法的可憐蟲,也獲得了具體的感受。運用漫畫筆法描寫人物外貌,往往在“點”上用力,漫畫誇張的地方,正是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徵的關鍵部位。它不全面鋪開,而是選準一點,把鏡頭對準它著力描寫,好比把一個物件放到顯微鏡上讓人們觀看一樣。

  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確切,因而這種肖像描寫都能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但是運用這種手法並非輕而易舉就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對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對生活有細緻的觀察,對喻體和本體的關係有清楚的認識,然後才能運用確切的比喻和適當的誇張使人物肖像活靈活現。否則,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會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顯示出人物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