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區域地理成績老提高不了怎麼辦

  區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分佈、特徵、成因、規律及變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註解”或“說明”,高二區域地理學習方法有哪些?小編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二區域地理複習方法

  區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分佈、特徵、成因、規律及變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註解”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絡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和驗證。因此,區域地理的內容是複習地理知識的基礎,許多影象判讀技能的訓練、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間的聯絡、地理事物的分佈、空間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觀點的樹立等,都應在區域地理學習中完成。

  對區域地理的複習,一定不要只機械地重複一遍初中地理課本,而應重視對舊知識的加工、整理、重組和聯絡,建立知識框架與體系,並鞏固在影象或圖表上,並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為指導,結合高考訓練要求進行復習整理。鄙人結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區域地理複習的簡單方法與思路,供同仁們參考,便於學生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第一、推出區域地理複習模式,便於全體學生複習歸納總結。

  一、自然地理特徵。複習的思路與內容是:位置特徵→地形特徵→氣候特徵→水文特徵→植被特徵→土壤特徵和礦產資源。需要說明的是在複習世界區域地理時,對土壤特徵一般不作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一個區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決定這個區域的氣候特徵,而區域氣候和地形又往往決定區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決定區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徵。複習的思路與內容依次是:農業特點、工業特點、人口與城市特點。

  對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看似簡單,但複習時掌握複習方法,理清複習思路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加強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的聯絡。

  例如,用南亞季風的高中地理知識,解釋南亞西南季風進退對南亞農業的影響。在複習東南亞地理位置時,一定要結合板塊知識,鞏固東南亞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嘯多發的原因。用風帶、氣壓帶的高中地理知識,解釋地中海氣候在歐洲南部分佈廣泛的原因等等。又如東亞季風氣候顯著,要注意知識的聯絡與高考要求的連線----⑴季風氣候的特點,⑵為什麼東亞地區季風氣候顯著,⑶東亞季風氣候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完成這一點,在提前佈置的情況下,班內的優秀學生,能完成這一點,並在班內介紹、推廣。

  第三、每個區域考綱要求重點不一樣,操作時應有側重。

  在複習區域地理時,注意每個區域往往有一兩個重點。如東亞日本氣候及風性及海洋性特點。東南亞位置,特別是板塊中的位置,和東南亞地形特點及其成因是重點。又如非洲的氣候在赤道南北兩側對稱分佈及其成因等是重點。歐洲海洋性氣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區域地理重點。完成這一點,應由教師主導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國家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區域地理中,區域的概述複習為輔,國家地理知識重點。例如東亞概述部分:第一,對東亞每個國家做一兩句介紹。蒙古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朝鮮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第二、季風氣候顯著。但日本是東亞地理複習的重點。

  第四、在區域地理總結時,注意區域地理知識的類比和綜合。

  例如,在區域地理的複習中,有好幾個區域都有三地形區,北美自西向東縱列分佈著三大地形區,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亞也有三大地形區,也是自西向東縱列分佈著三大地形區,只是山地在東面。其實,俄羅斯也存在著三大地形區,印度存在著三大地形區。又如,東亞的季風和南亞的季風成因也可以進行類比等。通過類比和對比,便於學生鞏固掌握。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許多地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總和,人文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的綜合等等。

  日本為大綱規定的八個專節之一,我們用前面介紹的複習思路與方法指導日本地理特徵的複習。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⑴位置特徵:a***板塊中的位置***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連結高考]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b位於太平洋的西北部,是個群島國家***多港灣***。c經緯度位置。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之三步三法

  第一步,讀、劃先行——“思維描圖法”。

  首先是通讀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後分段略讀、精讀,對教材重點內容如概念、定義等,要求做到讀、劃***在下面用色筆畫線***並行,以加深印象,為運用地理語言解答問題打下基礎。對其中優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觀描述,亦可領讀、朗讀。課本中精美的插圖照片,可當作美術作品欣賞,要充分利用美學的感染力,來引起學生自學地理教材的興趣。最後分析和總結出段落大意,動手列出章節知識結構。與讀、劃教材同步進行的,則是配合課文內容,進行“思維描圖”的練習,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和具體的地理輪廓形象,為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增強地理記憶能力,學好地理課打下基礎。***動手***結合起來的方法。這樣,手腦結合,地理知識和繪圖技能結合,而達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結構、空間分佈和相互關係明確,並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具體做法是:每學一課***章、節***就讓學生把課本有關地圖描繪下來***應描地圖教師事先選好***,描圖紙要用單頁薄紙,並作為課堂作業,檢查評分。描圖要求輪廓清楚,位置正確,書寫規範。所描專案須經教師選定,描圖過程***包括描圖前和描圖後***要引導學生對所描地圖進行反覆思考,要思維其地理位置特徵、輪廓形象、方位距離、面積大小、地形分佈、生產佈局等等;也可以聯絡不同的大洲、大洋、國家地區進行對比思維,還可以把課本中有關文字論述和聽描繪的地圖本身結合思維,把部分專題地圖如山河分佈圖、氣候型別圖、交通城市圖等歸納成綜合性地圖來思維,也就是把所描地圖,同整個教材串連起來,形象具體,順理成章,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思維描圖”的關鍵是思維***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樣畫葫蘆”的描圖。如果學生不思維,而單純描圖,則單調乏味。只有邊想***思維***邊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空間分佈與聯絡同地圖結合,則興趣盎然。“思維描圖”需教師培養引導,為增強說服力,可在同一學生身上搞些資料,對比“思維描圖”與“單一描圖”的不同效果。

  “思維描圖”具有緊扣教材,簡單易行的優點,不論教學裝置的好壞,師資水平的高低,學生成績的優劣,皆可推廣應用。“思維描圖”不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圖知識牢固,還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現象發生。

  第二步是填、寫結合——“地理事物鑲嵌法”。

  學生在讀、劃教材,思維描圖的基礎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內容和地圖知識,這樣,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佔有一定空間以及有規律分佈這一特點,填、寫結合,採用“地理事物鑲嵌教學”。所謂地理事物鑲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內容,取空白地圖一張***學生自繪***,就像幼兒的“積木盤”一樣,把有關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氣候型別、自然帶、交通城市等,讓學生像擺積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別“鑲嵌”到空白地圖上,填***圖例***寫***註記***結合,把眾多的地理事物,綜合歸納為一圖,形象具體,印象深刻。

  用此法還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節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密切結合,啟發學生按步思維,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規律、特徵,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關係,進一步把中學三個層次***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冊地理教材綜合在一起,達到學生對地理課本越學越薄,越讀越少,概念清楚,內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練、測並重——“對比強化記憶法”。

  通過讀***課文***、描***思維描圖***、劃***概念、定義***、寫***知識結構、地名***、填***地圖***等一系列的自學活動,動手動腦,自學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雙基”內容。下一步就應通過練習,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地理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規律,以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如雖處同一緯度,由於海陸、洋流、地形的不同,氣候型別產生差異,氣候、土壤、生物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複雜關係,地理環境***主要指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人類與環境之對立統一關係,等等,使學生具備審答地理問題,評價地理事物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根據地理教學大綱要求,佈置練習作業,進行單元測驗。這裡講的測驗,也是以學生自我測驗為主,由教師公佈答案,學生相互批改,最後由教師進行講評和組織討論,檢查自學效果。

  在此階段,對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等,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線,典型的經濟專案,可利用地圖實行“對比強化記憶”。還可以對相近、相似、相同而易混淆的地名,通過此法,在地圖上對比強化記憶。相近的如瑞典和瑞士、摩洛哥和摩納哥、巴拿馬和巴哈馬;相似的如黃浦江和黃浦港、北侖河和北侖港。相同的如伯明翰***英美都有***、聖保羅***美國、巴西都有***、聖地亞哥***智利、古巴***、科隆***德國、巴拿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