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文地理成績提高不了怎麼學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標是把握人類活動地域形態在空間的分佈和演變的規律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絡,達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資源***區位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並維持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以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二人文地理學習方法有哪些?小編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人文地理學習方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環境條件是為人的活動提供可能的物質和空間基礎。同時,不同型別的人類活動之間,不同地域的人類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聯絡,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絡。我們所追求的人--地協調既要包括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還包括人類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當然廣義地說,環境條件是隻既包括人類生存的外部條件,也包括作為人類社會區域性群體甚至是人個活動的他人或他群活動的條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就是一個瞭解人類社會的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活動的某些具體過程或內容,才會明白人類活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或受到什麼條件的影響。比如,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什麼,怎麼會明白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呢?當然就更談不上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歸納各種人類活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基本共性進而建立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例如: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就考慮四個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氣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類活動與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關。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於人對客觀環境的認知程度。而這個又與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有關係。人類活動最合理的方式當然來自於高素質的人口對客觀規律的高層次的認識和相對完善的思考。因此,作為學科發展和解決問題就是向著最高層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達到的目標。當前人類的最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而準確,要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去分析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最後,我要提醒兩點:思考人文地理的時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二要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和等級差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結論。例如餐館不能設在垃圾場附近;巴西遷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層針對國家均衡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氣候涼爽才遷都的;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不能迴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對。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就是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看待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等級差異則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級、媒體的等級、行政管理的等級、社會群體的等級。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正確方法。

  高中地理圖文結合的有效複習

  ■正確處理點線面關係

  在地理複習策略的運用上,應認真抓好“點、線、面”之間的關係。

  首先是點,即《考試說明》規定的知識點和考點,這是複習的基石。這些考點是高考命題的基本元素,逐個落實這些考點,就能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考試時,若能將試題快速返回教材、檢索到相應考點,便能事半功倍。

  其次是線,即人地關係這條主線。這是學科功能的重要體現。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講述了當前人類共同關心的資源、人口與環境三大問題,考生應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現實表現和解決措施,樹立科學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與環境觀。

  第三是面,即以地圖為截面,培養考生的讀圖、繪圖能力。

  □小提醒:說到“點”,除了知識點、考點外,考生還應注意熱點。高考不迴避社會熱點,近年的文科綜合測試以熱點材料作為試題的切***已成為一大趨勢。因此,在複習中以熱點為載體,並將之題型化處理,達到學用結合的目標很有必要。考生應以社會熱點為載體,培養應用型能力。比如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航天基地、滬寧杭和環渤海與珠三角三大經濟區、中東地區、美國金融危機等熱點和焦點。

  ■加強知識內在聯絡

  通過研究考綱和高考試題,可以發現所有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規律:“取材於課本,但又不拘泥於課本”。這就要求複習應迴歸課本,對主幹知識進行梳理。

  有了地理基本知識後,就能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去獲得更多的知識,就能夠運用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決千差萬別的實際問題,就能夠進行創造。地理課本中運用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決千差萬別的實際問題,就能夠進行創造。地理課本中的文字系統、影象系統、練習系統三者是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成為該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

  有的考生在複習課本時,只重文字,忽檢視像,不看課後練習,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與影象、課後練習有關聯,這樣就會出現知識弱點和盲區,在不該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後期複習不可忽檢視像和練習部分,更應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

  □小提醒:複習課本時,一定要建立起知識網路。例如,複習“氣候”時,可以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可能拓展其外延,儘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絡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這樣,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

  ■宜將圖文有機結合

  高考考查考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地理思維能力及運用地理資料、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供大量新素材、新資訊,設定新情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已經成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顯著特色。因此,夯實基礎和培養能力是整個地理複習過程的兩個根本著眼點。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及高考的要求,地理複習必須注意圖文結合。

  影象考查是地理高考題的主要特徵,所以考生要學會運用經緯度、海陸輪廓形態、地形、河流分佈及政區邊界等方法進行區域定位。

  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展開。因此,複習時,考生要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養成“左圖右文”的學習習慣,更要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正確方法,掌握繪製相關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展開。因此,複習時,考生要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養成“左圖右文”的學習習慣,更要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正確方法,掌握繪製相關地理影象的一般技巧。

  □小提醒:考試說明中明確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種資料,進行地理資訊地提取、認定、判斷及反思”的能力,獲取有效資訊成了解題的關鍵之一。為此在認定圖表材料時應該仔細、完整,做到“看清一切圖文資訊”,不丟掉任何一個資訊點,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圖例、註記、標題說明等。

  ■保證題量提高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為主,試題以問題立意入手,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要努力體會地理學科的思維特點,總結解題規律和技巧,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科學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保證每天都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考生必須防止沉溺於“題海”而不能自拔。

  為此,考生應有計劃、適度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試題,以培養答題的感覺。建議考生對眾多的複習資料進行精選,最好有針對性練一些幾年來各地的高考真題,通過做題培養答題的思路,通過做題檢測自己答題的準確性,在精細方面下工夫。同時將最近一段時間做過的模擬題、模擬題進行整理,適當彙總一下最近自己常見的知識漏洞和解題方法的不足。

  對於每考必失誤的“弱點”知識,除加強相關課本知識的複習外,還必須針對“弱點”進行定點訓練。採用“練習———找到出錯原因———迴歸課本———再練習”的複習模式,讓弱點不再弱。□小提醒:對不同的題可以採取不同處理方式,有的題要一步一步認真解答,而有的題則可略去複雜過程,或乾脆“看題”,即尋找解題思路而不動筆。對超教材、超教學大綱的偏、難、怪題應堅決放棄,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掌握複習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