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辯證唯物論練習題

  辯證唯物論高二政治必修四課本的難點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練習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1.蘇東坡在《赤壁賦》中寫道:“盞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向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下列說法中與蘇東坡觀點相近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C.靜即含動,動不捨靜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言: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一句,素來認為無人能對,王安石用“鳥鳴山更幽”來對,集句成妙。“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這一妙對蘊含的主要哲理是

  A.物質和運動的統一 B.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C.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2012年,科學家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製成第一片“人造樹葉”。這片“樹葉”能夠釋放出製作燃料電池的氫,它的誕生對於人類開發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義。“人造樹葉”的成功研製佐證了

  ①人的意識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質才具有能動性、創造性

  ②人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並根據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識能夠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

  ④人能夠通過實踐將觀念中改造的物件變成現實的東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說,自己的作品與家鄉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藝術風格也深受故鄉的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的影響。莫言獨具特色的小說創作揭示的哲學道理有*** ***

  ①意識形式的差異性決定了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的多樣性

  ②意識反映客觀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應當是多種多樣的

  ③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存在取決於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識如何反映客觀存在受制於反映者的個性、能力和素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莫言的文學創作擁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間淵源,他以豐富的想象力,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融會在一起,從“高密東北鄉”的歷史與現實中提煉出富有張力的“民間深層經驗”。這表明*** ***

  A.豐富的想象力對文學創作起決定作用 B.文學創作是可以脫離社會的純悴個人的實踐活動

  C.“民間深層經驗”體現文學創作的主觀性與社會的物質性的統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東北鄉”是對其家鄉歷史與現實的客觀描述

  6.現實世界的空間是三維的,繪畫作為平面藝術是二維的。畫家在二維平面所畫的,只能是三維現實空間中實際物體的一部分,而人腦則通過這個部分將其想象成完整情形。這種現象表明,意識是*** ***

  A.對客觀物件本質的反映 B.對客觀物件能動的反映

  C.對客觀物件的正確反映 D.對客觀物件的直觀反映

  7.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蘇州園林,其設計源自江南風景中的曲徑流水、雕窗匾額、楹聯書畫??置身於其中,“風載書聲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

  A.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B.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樑

  C.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D.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8.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發現表明,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像一個工廠,會生產和輸出許多物質,這些物質被包裹在囊泡內運輸到細胞周圍和細胞外。細胞內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發現,特別適用於解釋一些疾病發生的原理,並研發藥物以用於治療。這說明*** ***

  A.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C.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D.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9.陶淵明“結廬在人境”,卻感到“而無車馬喧”。朱自清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卻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出現這些認識現象是因為*** ***

  ①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客觀存在 ②意識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動性和自覺選擇性 ③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的侷限性影響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④人的主觀世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心理學家將一條飢餓的鱷魚和許多小魚放在同一個大水箱裡,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最初,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起進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進攻無果後,它放棄了努力。後來心理學家取走玻璃擋板,小魚在鱷魚身邊游來游去,但鱷魚始終無動於衷,最後餓死了。“鱷魚試驗”進一步佐證了*** ***

  ①動物心理沒有能動性,不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

  ②動物心理沒有適應性,不能根據環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③動物心理沒有創造性,不能通過行動改變環境以滿足生存的需要

  ④動物心理沒有主觀性,不能創造現實世界所沒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後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從美食中體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蘊,表明*** ***

  ①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總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統一於人的實踐 ③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沒有固定界限和本質差別

  ④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說,向霧霾等汙染宣戰,不是說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宣戰。這表明*** ***

  A.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B.向汙染宣戰需要從根本上變革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

  C.改善生產與生活方式有助於消除人與自然的鬥爭性

  D.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是治汙成功的關鍵

  13.材料 報告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雞兒跑”,這是內蒙古半農半牧草原上恢復生態、建設“美麗中國”的新鮮場景。草原散養牧雞,雞吃草籽、昆蟲,不用飼料新增劑,提高了肉蛋品質、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蟲害。牛羊改吃農田秸稈,既可讓過度放牧的草場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稈變廢為寶,避免其田間焚燒帶來的空氣汙染,而糞便或沼渣還田又增加了農田地力。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用規律的知識,分析說明材料中“草原牧雞、農田秸稈喂牛羊”這一建設“美麗中國”新模式所體現的哲學道理。***8分***

  14.材料: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筍乾老鴨煲、貴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魚??,風味美食數不勝數。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應時而作,搭配姜、蔥、蒜、椒等多種輔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醃、或釀,精製而成。一道道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無論是獨自品嚐,還是與家人鄰里、遠客近友共享,都會讓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養,歎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勞,感慨一蔬一飯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紹中華各地美食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無數食客聞風而動,眾多遊子平添鄉愁。

  結合材料,說明美食的創造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過程。***12分***

  ***二***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地球上生物細胞的直接能源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員將含磷隕石放置在模擬的早期地球環境中與酸性流質物等進行反應,產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該發現為解開地球上的無機環境如何進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質這一生命起源之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實驗進一步證明*** ***

  ①無生命物質和生命物質具有共同的基礎和本質

  ②無生命物質向生命物質的轉變是無條件的、必然的

  ③無生命物質和生命物質的規律具有同樣的表現形式

  ④無生命物質向生命物質進化的規律是能夠被認識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我國地質地貌複雜,氣候型別多樣,自然災害頻發。因此,科學防災減災對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這裡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質氣候變化雖然複雜但一定有內在規律

  ③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可以防災減災

  ④順從自然是防災減災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在建立美好城市的過程中,人們以前對老舊基礎設施一律拆除,今天卻有了新的處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廠的老廠房被改造成世博會展館,英國的電話亭被改造成微型圖書館、美術館,美國芝加哥的空中鐵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園,荷蘭的舊水塔被改造成舒適方便的別墅。人們這種處理方式變化的哲學依據在於

  ①觀念創新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與創造②觀念創新為事物價值轉換提供了根本途徑 ③事物價值的轉換取決於認識的發展性 ④事物價值的轉換依賴於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開始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擴散。我國藉助國際力量組織攻關,在短時間內成功研製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診斷方法。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B.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解開自然之謎

  C.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規律

  D.在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中,意識起著促進作用

  5.處於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別的關懷。有研究表明,許多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往往會做出無所畏懼的大膽舉動,是由於大腦產生一種恐懼記憶抑制效應,使孩子們對恐懼感“暫時性失憶”。這種大腦效應,會隨著年齡增長及大腦進一步發育逐漸消失。這表明

  A.意識是人腦的分泌物 B.人腦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C.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D.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6.醫學臨床實踐表明,人的思維活動的靈活性與其大腦的“扣帶前回”區域相關聯,有人喜歡“鑽牛角尖”往往與該區域的“換擋裝置”出現故障有關。這進一步佐證了

  ①意識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由人腦決定的②意識是人腦加工改造的產物,其本質是大腦機能

  ③人腦是意識形成的物質基礎 ④人腦是思維活動的生理基礎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③④

  7.圖7既可以看成正在對視的兩個人,也可以看成一個酒杯。這表明

  A.運動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B.人們的認識結果是由認識的主體決定的

  C.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而有選擇的

  D.人們的認識活動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8.徐悲鴻偏愛畫馬,聽馬蹄得得,看馬迎風奔跑,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

  心彷彿在和馬一同馳騁。這表明,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的藝術作品

  A.受到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深刻影響 B.源自於藝術家的技藝和藝術天分

  C.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決於藝術家的執著努力和勤奮

  9.圖3中兩個市場調查員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是由

  ①反映客觀世界的側重點的不同決定的

  ②意識反映客觀世界的主動創造性的不同決定的 ③是否如實反映客觀物件決定的

  ④是否實現了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統一決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為滿足北京奧運會期間各國運動員對蔬菜種類與營

  養的不同需求,中國農藝師引進了多種新品種洋菜,根

  據北京地區廈周邊省市的海拔高度來確定各種蔬菜的

  種植與運輸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觀念。農藝師打破“橘生準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觀念,遵循的哲學依據是

  A.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

  C.人不能改變規律,但能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狀況

  D.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的,思維活動的規律是主觀的

  1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72小時的氣象預報可以和25年前36小時的氣象預報一樣可靠。但由於受天氣狀況原始資料、計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條件的限制,氣象預報難以避免誤差。在這個意義上,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隨著氣象預報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作出更精確和更長期的氣象預報,其哲學依據是

  ①大氣運動儘管複雜,但有規律並可以被認識

  ②大氣運動的偶然性逐漸向有規律的必然性轉化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認識這些規律的能力不斷提高

  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使人們完全掌握大氣運動的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北極熊變瘦了!科學家說,由亍汙染增多,汙染物進入北極熊體內使其體型縮小;全球氣候變暖,海洋冰面減少.北極熊要花費更多的能量獵食.這樣就限制了它的生長。下列選項中與“北極熊減肥“現象所蘊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魚聚,木茂鳥集②對症下藥,量體裁衣③上律天時,下襲水土④物我一體,心物一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班級

  姓名二、非選擇題

  13. 材料 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了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啟了中華文化復興的新徵程,對中國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及其重要成果”。 ***8分***

  14.材料 近年來,我國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把握並順應國際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物件國資源,充分考慮其文化傳統、消費習慣、審美標準,推出了越來越多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

  結合材料,說明我國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是如何處理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的。***12分***

  15.材料:雖然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中國文化貿易逆差還很大.分析原因時有專家指出:如果不真正按照文化規律、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不對現有傳播方式,運作方式、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進行一番深刻的改造,那麼中國文化貿易嚴重逆差的趨勢也是很難扭轉的。

  依據材料,從哲學角度說明我國文化“走出去”如何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2分***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