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解答選擇題的重要方法

  高考歷史選擇題,常常會出現一些陷阱題目,那麼我們在對答的時候該如何避開這裡陷阱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方法點津

  選擇題題幹或者備選項中帶有程度性詞語型別的試題,在近幾年高考中頻繁出現。這類題的主要特徵是題幹或備選項中帶有程度性詞語,如“根本上”“實質”“完全”“都”“徹底”“根本”“均”“任何”“一律”等。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從這些程度性詞語入手,結合題幹或者選備項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帶有絕對性詞語的備選項基本都是錯誤的,如“完全”“徹底”等,但具體解題時也要結合相關語境進行分析。

  典例調研

  【調研1】 《禮記》有“天子親耕於南郊,以供齋祀……仲春,後率內外命婦始蠶於北郊”的記載。漢朝以後逐步形成一種國家禮儀,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舉行“籍田禮”和“親蠶禮”,中國古代統治者這些行為的根本目的是

  A.強調農業生產的重要

  B.通過發展經濟來鞏固統治

  C.樹立“以民為本”的形象

  D.垂範天下、關注民生

  關鍵資訊 耕 蠶 籍田禮 親蠶禮

  解題突破 首先,審題幹,題乾材料主要強調戰國、秦漢時期統治者注重農業生產的情況;其次,明確設問方向,本題要求分析“根本目的”,然後結合程度性詞語進行分析。A、B、C、D四個選項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統治者”的目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即鞏固統治。答案為B。

  能力提升 經濟類試題的常用理論及運用

  ***1***經濟類試題常用的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2***在解答經濟類試題時,要分辨屬於哪一型別,如古今中外的改革措施,都是對生產關係的調整,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個國家的建立或者維護需要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因此,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改革之後都大刀闊斧的發展經濟,以此來維護統治的經濟基礎。

  【調研2】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對工商業的管理方式從“官府控制”到“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從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到實行新工商政策,鼓勵私人投資,發展近代工商業。下列選項中對於清政府這一政策的調整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促進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B.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程序

  C.為了挽救清朝政府內外交困的危機

  D.完全改變“重農抑商”的國家政策

  關鍵資訊 控制 放鬆

  解題突破 首先,審題幹,清政府調整了對工商業的政策;其次,明確答題方向,考查清政府的主要意圖;最後,結合程度性詞語對本題進行分析。A、B是政策調整後產生的影響,C是政策調整後的背景,說法均正確; D項中 “完全改變”的說法過於絕對,故排除。答案為D。

  ☆能力提升 注意階級屬性與政策措施的方向性之間的關係

  ***1***人類由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過程,也是由地主階級掌權到資產階級掌權的變化過程。農耕文明時期掌權者主要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其權利地位的主要標誌是土地和權力,因此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統治者往往採取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政府賦稅收入的措施來鞏固統治;而工業文明時期的主要代表是資產階級,其權力地位的主要標誌是擁有企業或者財富,因此資產階級的掌權者通過擴大國內外市場、政府給予政策優惠等方式鼓勵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在解答政策措施類試題時,一定要注意統治者實施政策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二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如地主階級採取措施不會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的經濟改革也不可能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即政策措施的階級屬性是固定的,不可能發生交叉。

  ***3***此外常考的一類試題是主觀願望與客觀結果之間的關係,二者關係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背道而馳的,關鍵要依據具體經濟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情況來推理其結果。

  【調研3】1921年蘇俄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1933年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兩者的相似之處是

  A.消除了階級矛盾 B.調整了工農關係

  C.制約了農業發展 D.加強了巨集觀調控

  關鍵資訊 餘糧收集制 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

  解題突破 首先,審題幹,蘇俄、美國都採取了收集餘糧的措施;其次,明確答題方向,考查二者的相似之處;最後,結合本題題乾和選項進行分析。通過提取關鍵資訊,我們可以把題幹問題轉換成“蘇、美採取收集餘糧的相似之處”。A項過於絕對,且與事實不符,排除;B項與美國的情況不符,羅斯福為了緩和經濟危機中農產品過剩的危機,排除;C項敘述錯誤,二者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排除;D項體現了二者的共同特徵,都是政府採取措施對經濟進行調控,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