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計算能力差怎麼辦

  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能力莫過於計算。很多孩子煩惱應用題,但如果計算能力不好,想學好數學簡直難於登天。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原因分析】

  1、思維定勢。《教育心理學》指出:定勢是由於先前的活動而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它會使人按照一種比較固定的方式思考問題或解決問題。思維定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小學生在計算中思維定勢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舊法則干擾新法則,而產生“積累性錯誤”。

  2、感知粗略。小學生進行計算,必須首先感知資料和符號組成的算式。由於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略、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絡及特徵,因而對算式在頭腦中的印象缺乏整體性,加上計算本身比較單調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勞。這時,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往往還沒有看清楚就動筆算。出現運算順序錯誤、抄錯符號或抄錯資料。

  3、記憶錯漏。一道計算題往往包括多步計算,中間得數需要進行短時記憶,而小學生由於急躁、搶時間、怕麻煩,使得儲存的資訊部分消失或暫時中斷,造成"記憶性錯漏"。

  4、情緒不穩。小學生的情緒不夠穩定,不同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計算過程,學生都希望算得又對又快,由於動機過強、急於求成,往往事與願違。算式簡單則麻痺輕視;計算複雜,又表現出厭煩、畏難情緒、導致錯誤。

  5、教師方面的原因。教師對計算教學有所忽略,不重視計算教法的研討,教學過程重演算法輕算理,重練習輕理解,大搞題海戰術。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沒有分析錯誤原因而只是將其歸罪於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教師埋怨學生計算能力差,學生見到計算就頭疼的現象。

  【如何提高】

  1.應適應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師教授,學生學習,往往是灌輸式的教學,家長要適應這種情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適用,以免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情緒。

  2.記住基本算式。

  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經常訓練,讓孩子能夠熟悉並且熟練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包括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才能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3.幫孩子打好基礎。

  學習數學,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因此,要打好基礎,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加紮實,基礎學好了,後面的難題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日常多加引導。

  學習還在意平時的積累,所以,我們平時領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可以注重加上去一些數學的內容,比如數錢方面,購物方面,都可以讓孩子積極參與,讓孩子對數字更加敏感。

  5.練習心算很重要。

  孩子在初學數學的時候,可能需要藉助一些物品來練習數學,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基本掌握了數學計算以後,千萬不要總是靠擺東西或者數手指頭的方法,而是養成心算的好習慣。

  6.寓教於樂才有效。

  家長可以利用平時遊戲的時候,教授孩子數學計算方法,比如打撲克,飛行棋,讓孩子去計算比較小的數字,時間長了就熟練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7. 學習以鼓勵為主。

  畢竟學習的事情不會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家長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只要有進步,就採用鼓勵的方法,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養好習慣】

  認真計算習慣

  很多孩子被老師,被父母批評馬虎。好像只要細心點,就不會錯似的。這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一個學習態度的問題。孩子並沒有把計算這件事認真對待。拿到一道計算題,沒有看清數字,沒有弄清楚運算順序,就算起來了,那能不出錯嗎?是不會計算嗎?不是,完全是不認真造成的。所以,計算中,一絲不苟認真計算的習慣,一定要好好培養。

  善於打草稿的習慣

  隨著升入高年級,數學的計算也開始變得複雜起來。有些學生在計算時,仗著自己心算好,不喜歡打草稿,有時候,隨便找個地方寫兩筆,劃上兩劃就當打了草稿。有些甚至一看需要這麼多步計算,不算了,麻煩。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一定要養成認真打草稿的習慣。打草稿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還可以幫助孩子反思整理。日後即使當初做錯了題也可以追根溯源,知道到底是哪一步錯了,做到心中有數。

  認真檢查的習慣

  一道題終於算完了。對於許多孩子來說,真是大功告成。事實上,計算題算完,並不能算計算完全結束了。在計算中,學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我們進行仔細地檢查。比如,數字看錯了沒有,運算順序錯了沒有,寫錯了沒有等,有的還可以進行檢驗和驗算,看結果是否正確。可惜的是,這一步被很多學生忽略,我都算完了,肯定對的,還查什麼啊,浪費時間。認真檢查,不僅可以幫我們彌補缺漏,還可以讓我們對計算的結果把握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