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名人故事

  小孩子可以通過名人的故事學到很多的道理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之後自己也能夠成為更好的人。小編整理了相關作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

  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為這樣的一個偉大科學家,他有時也不開竅。

  牛頓小時候養有兩隻貓,一隻大,一隻小。牛頓為了讓貓自由出入,在門上開了兩個洞,也是一個洞大,一個洞小。一天他的鄰居見到他,對他說:你何必要開兩個洞,只要開一個大洞不就行了。

  牛頓聽了,恍然大悟,連聲稱讚道:“說得對,真是高見!可我怎麼也想不出你這個好主意來。”

  牛頓一輩子打光棍

  英國天才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1642—1727***從小就迷上了書,迷上了宇宙,沒有時間去修邊幅。往往是領帶不結,襪帶未系,馬褲也不扣鈕釦。

  他的這些不修邊幅行為,竟然使他在情場失意,終生未娶。

  牛頓年輕的時候也談過戀愛。有一次,這位年輕的科學家熱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識的姑娘求婚。能得到這樣一位青年學者的鐘情,姑娘自然感到幸運。牛頓輕輕地握著她的手,含情脈脈地望著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澀地低下了頭,兩朵紅雲飛上了臉頰。然而,正在這熱戀的時刻,牛頓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個世界去了,滿腦子盡是些符號、公式,完全忘記了身邊的情人。他的手抓著情人的一個手指,誤為捅菸斗的捅條,硬往他的菸斗裡塞,痛得姑娘大叫起來。牛頓這才從數學王國裡跳出,明自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趕緊向她道歉說:“親愛的,饒恕我吧!我知道,這是不行了。看來,我是該一輩子打光棍的。”牛頓的一生真應著了他的話,他一輩子是“光棍”。

  二

  我讀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個總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說的是,孔子30歲時,已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並不自滿,仍覺得自己的學問並不淵博,於是,便從家鄉曲阜趕到了洛陽,去拜訪老子。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但從未放棄,終於走到洛陽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為師。老子見他很有誠意,便收他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邊隨時請教。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為了拜師,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可見他毫不驕做傲自滿、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而老子呢,也為孔子的一片至誠之心所打動,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也為後人所樂道。

  是啊,我們應該象孔子那樣謙虛好學,為了學習的知識,寧願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三

  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

  在裁縫店裡,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法讀書,裁縫店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藉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苦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書,不由怒氣衝衝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農的燈油都快用溝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打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小高爾在揹著行李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裡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夥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也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閒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探討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

  四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五

  美國的愛迪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

  終其一生,發明的東西有白熾電燈、留聲機、活動電影、自動電報機、速寫機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項發明〔當然,這裡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勞***。一八八二年,是他發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發明一種東西。

  人們不禁要問:這位發明大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剛上小學時,他的老師很討厭他,因為愛迪生不象別的孩子那樣乖乖地聽話,而是愛提一些怪問題難老師。有一天,老師被他惹火了,找到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小孩真怪、老問我為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這麼一來,搞得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果再傳染上別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辦法吧。

  愛迪生的媽媽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領回家來,親自授課。就這樣,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了比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還要多的知識。

  為了謀生,也為了掙點錢做實驗,愛迪生開始賣報。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九時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鑽圖書館,看書,想問題。這個圖書館座落在底特律,是愛迪生乘火車賣報的終點站。

  一天,愛迪生在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位紳士向他走來:“我時常在這裡遇到先生,請問您讀了多少書了?”

  “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愛迪生看這位很有點古怪的紳士,認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紳士大笑起來,有點使愛迪生感到驚異。過了一會兒,那紳士又認真起來:“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請問你讀書時,有個什麼確定的目的嗎?據我觀察所見,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性質就不一樣,你是不是隨便亂讀的呢?”

  小愛迪生忽閃著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要讀完這個圖書館裡的所有的藏書。”講完這番信心十足的話,愛迪生直盯著那紳士,盼望著他做出一句評判性--不,表彰性的話。不料,那紳士卻說:

  “啊!你要讀完這圖書館所有的書,情神可嘉!但是,你這種讀法是會浪費精力的。經濟實效的讀書方法是,先應有一定的目的,之後再去選書讀。從今以後,你要定一個方針、計劃呀,有了方針、計劃,就可以循序漸進了!”

  一番話,猶如一道陽光透過心扉,射入了愛迪生求知慾強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記住了那位紳士的指點,開始更加自覺、更加有計劃地讀書學習了。

  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的時候,他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裡,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雜誌書報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而後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統計說,為了研究發明電燈,愛迪生在圖書館使用的筆記本達二百本,共計四萬多頁。這種帶著一定目的,有計劃積累知識的學習、讀書方法,給愛迪生帶來莫大的好處。

  要說“讀書的妙訣”,這也應該算作重要的一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