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初三數學的方法有哪些

  初三數學複習的內容面廣量大,知識點多,要想在短暫的時間內全面複習初中三年所學的數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題技巧、解題能力,並非易事。而中考在即,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好的複習效果,是很多家長和學生普遍關係的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那麼這樣需要怎麼做呢?那麼小編今天就在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方法!

  學好初三數學的方法

  一、迴歸課本,夯實基礎,做好預習。

  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式,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基本的數學解題思路與方法,是複習的重中之重。迴歸課本,要先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個例題、習題再做一遍,確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穩紮穩打,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則不達。複習課的內容多、時間緊。要提高複習效率,必須使自己的思維與老師的思維同步。而預習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沒有預習,聽老師講課,會感到老師講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師講的重點;而預習了之後,再聽老師講課,就會在記憶上對老師講的內容有所取捨,把重點放在自己還未掌握的內容上,提高學習效率。

  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不以題量論英雄

  學好數學要做大量的題,但反過來做了大量的題,數學不一定好。“不要以題量論英雄”,題海戰術,有時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解題的效率。做題的目的在於檢查你學的知識,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準,甚至有偏差,那麼多做題的結果,反而鞏固了你的缺欠,在準確地把握住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針對性地做題,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複習中,所謂突出重點,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點知識,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識,突出數學思想與解題方法。數學思想與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聯絡數學中各類知識的紐帶。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掌握分析方法,從不同角度出發思索問題,由此探索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一題多用之法。培養正確地把日常語言轉化為代數、幾何語言。並逐步掌握聽、說、讀、寫譯的數學語言技能。

  三、提高複習興趣,克服“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在數學複習階段表現得十分明顯。平時授新課,新鮮有趣;搞複習,要重複已學的內容,有的同學會覺得單調、枯燥無味,致使成績提高緩慢,甚至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提醒同學們,一方面要從思想上提高對複習的認識,主動進行復習;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複習的積極性。諸如制訂新的複習計劃;採用靈活的複習方法;抓住新穎有趣的內容和習題,把知識串連起來,使書“由厚變薄”。

  四、提高課堂聽課效率,多動腦,勤動手

  初三的課只有兩種形式:複習課和評講課,到初三所有課都進入複習階段,通過複習,學生要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點有待提高,因此在複習課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思考,這樣聽課的目的就明確了。現在學生手中都會有一些複習資料,在老師講課之前,要把例題做一遍,做題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舊知識,可進行查漏補缺,以減少聽課過程中的困難,自己理解了的東西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體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此外對於老師講課中的難點,重點要作好筆記,筆記不是記錄而是將上述聽課中的要點,思維方法等作出簡單扼要的記錄,以便複習,消化,思考。

  如何學好初三數學的方法

  一、狠抓“雙基”訓練

  “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基礎知識是指數學概念、定理、法則、公式以及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基本技能是一種較穩定的心理因素,是一種已經程式化了的動作,初中數學基本技能包括運算技能、畫圖技能、運用數字語言的技能、推理論證的技能等。

  只有紮實地掌握“雙基”,才能靈活應用、深入探索,不斷創新。

  二、注意前後聯絡

  初三數學是以前兩年的學習內容為基礎的,可以用來複習、鞏固相關的內容,同時新知識的學習常常由舊知識引入或要用到前面所學過的內容,甚至是已有知識的綜合、提高與延續。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以便達到鞏固與提高的目的。

  三、重視歸納梳理

  初三數學各章內容豐富、綜合性強,學習過程中要及時進行歸納梳理,以便於對知識深入理解,系統掌握,靈活運用。要學會從橫向、縱向兩方面歸納梳理知識。

  縱向主要是按照知識的來龍去脈進行總結歸納。如學完函式,可按正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反比例函式來歸納知識。

  橫向是平行的、相關的知識的整合,通過對比指出其區別與聯絡。如學完二次函式之後,可把二次函式 y=ax²+bx+c***a≠0***與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之間的聯絡進行歸納。

  這樣既可以鞏固新、舊知識,更可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掌握基本模型,找出本質屬性

  中學的“數學模型”常常是指反映數學知識規律的結論和基本幾何圖形。

  初中代數中,運演算法則、性質、公式、方程、函式解析式等均是代數的模型; 平面幾何中,各類知識中的基本圖形均是幾何模型。

  通過對這些基本模型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重要的公式、定理是知識系統的主幹,我們不僅要知其內容,還應該搞清其來龍去脈,理解其本質。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導,不僅體現方法,而且由此公式可得出兩根與係數的關係,還可類似地推出二次函式的頂點座標公式,所以一定要掌握推導過程。

  再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儘管形式上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之間都有著某種內在聯絡。

  聯絡1:由兩條弦的交點運動及割線的運動將四條定理結論統一到PA·PB=PC·PD上來;

  聯絡2:結論形式上的統一:PA·PB=|PO²-R²|***O為圓心,R為圓的半徑,P為兩弦或兩弦延長線的交點***。

  所以也把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割線定理統稱為“圓冪定理”,這也是幾何的一個基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