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朱自清背影散文名句賞析

  大多數人對朱自清的詩並不是很瞭解,但說起散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我們一起來對這篇文章的句子進行賞析吧。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散文名句賞析,歡迎大家參閱。

  朱自清《背影》名句賞析

  1.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朱自清《背影》

  2.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3.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

  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朱自清《背影》

  4.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援,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朱自清《背影》

  《背影》作品賞析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背影》自此註解

  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託的職務,後泛指職務。

  交卸***xiè***:舊時官吏卸職,向後任交代。

  狼藉***jí***: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sù***:形容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

  典質:***把財產***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慘淡:悽慘暗淡,不景氣。

  賦***fù***閒: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閒居賦》,因而後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閒居”叫做賦閒。

  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浦鐵路的終點站。

  腳伕:舊時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小費:顧客、旅客額外送給服務人員的錢。

  迂***yū***:言行守舊,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