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內容簡介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說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熱愛哲學的人。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從《論逆境》、《論幸福》、《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強不息。從《論偽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於心計、老於世故。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論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

  該書1597年出版時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後的1657年Rawel將培根未完成的隨筆《論謠言》作為第59篇收入最終構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隨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於今天的青年讀者,讀《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隨筆》裡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培根隨筆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

  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思維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他崇尚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但同時,培根也是一個男權、貴族、功利主義者。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培根看來,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駕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即認識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至今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論說文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並且寓意深刻。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薰陶指導。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專制,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和憂鬱,他才逐漸得到升遷,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後來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職。成為平民之後,培根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他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創始者。

  培根隨筆文摘

  所以,散佈對於信仰的各種不同見解,更能導致宗教的分裂。這猶如有人呼喚——看哪,基督正在曠野之中!而另一些人也在呼喚——看哪,基督正在聖壇之上!那麼讓我們究竟追隨誰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辦法恐怕只有一個,這就是基督自身說過的那句名言:“你們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①

  聖保羅***他的使命是要感召那些無信仰者***曾說:“如果一個異教徒聽到你們這些各說各話的教義,他恐怕只會認為這裡有一群瘋子。”對於本來就無信仰的無神論者,看到宗教之中的這種矛盾衝突,更會使他們遠離聖殿,而高踞於“褻瀆者”的座位之上了。

  從前有一位幽默家虛擬了一套叢書,其中有一本叫“異端教派的摩爾舞”。②也許有讀者會認為,在談論如此重大問題時援引此例未免不恭。然而它所嘲弄的卻正是異端攻訐者的可笑嘴臉。

  信仰的一致會給教徒帶來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樹立信仰,和平培養博愛。這樣,以前浪費於寫爭論文章的精力,現在就可以轉移到寫信仰和誠實懺悔的論文上了。

  至於如何使信仰一致,這也很重要。有兩種極端的看法。對某些激烈分子而言,所有的調和與妥協都是可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