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內容簡介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接下來小編為你推薦《人生》的內容簡介,一起看看吧!

  《人生》的內容簡介

  《人生》,中篇小說,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絡,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歡《紅樓夢》、魯迅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他也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參之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巨集闊卻又情深意長。

  《人生》沒有《平凡的世界》篇幅長,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路遙對於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之間選擇的掙扎刻畫的不夠,他也許本來並不想讓讀者斥責痛恨高加林的,但是我的確對於他的見異思遷和愛慕虛榮感到有點憤怒。

  不過人生也的確是矛盾的,換做是其他任何人處在高加林當時的位置,也難免不做出相同的選擇。如果不是後來的變故也許高加林和亞萍之間也的確比和他和巧珍能夠更加和諧。

  《人生》的作者簡介

  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

  1968年,路遙以群眾代表身份被結合進延川縣革命委員會, 並且擔任了副主任職務。

  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在路遙回鄉務農期間,路遙和當時在延川縣樑家河大隊插隊的同住一個窯洞,兩人成為朋友,曾徹夜長談過。

  1970年,路遙在延川縣文化館編輯的油印小報《延川文化》上發表了《車過南京橋》的詩作。

  1972 年秋天,路遙被調到延川縣文藝宣傳隊當創作員。同年, 在詩人曹谷溪努力下,延川縣成立了“文藝創作組”,創辦了鉛印的文學刊物《山花》,由幾個在不同單位的文學青年共同編輯,路遙是其中之一。這期間路遙寫了很多詩。

  1973 年, 路遙被推選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在延安大學期間,路遙在能夠找到的歐洲文學史、俄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的指導下系統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同年7 月,《延河》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優勝紅旗》。這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10 月, 路遙到西安,參加了《延河》編輯部召集的創作座談會。從這個時候開始,路遙有了接觸柳青、杜鵬程、王汶石等作家的機會, 有幸得到他們的直接教誨。接著, 路遙相繼發表了《姐姐》、《雪中紅梅》、《月夜》等一批短篇小說。

  1976年8月,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 被分配到陝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做編輯工作。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在困難的日子裡》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人生》發表之後, 路遙又接連寫作了發表了《在困難的日子裡》、《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你怎麼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說。

  1984年,開始籌備創作《平凡的世界》,1985 年秋天, 路遙來到銅川的陳家山煤礦為創作尋找素材。

  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路遙因此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且該書未完成時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

  1990年到1992年,路遙處在創作休整期。一方面要恢復一下嚴重透支的體力;另一方面,也好對創作進行一番思考。為了回答人們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諸多提問,路遙決定就《平凡的世界》創作問題寫一篇隨筆,這就是後來面世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1992年8 月1 日,路遙離開西安返回延安,9月5日,路遙返回西安,親友為他送行。同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11月21日,在西安三兆公墓舉行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