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凸凹的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凸凹的這篇《感恩》,全文並未出現感恩,作者是怎麼樣體現感恩的主旨?來文中找答案吧。下面由小編為你帶來關於感恩凸凹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感恩凸凹的閱讀材料

  家中那隻柯基犬,玲瓏小巧,卻愛運動,只要房門一開啟,它就躥出門去,然後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隨。如果你跟隨了,他會露出嫵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報給你足夠的速度,讓你已它為榮。

  有個鄰人也喜歡它的乖巧模樣,遠遠地看到它過來,雙手插進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狀,且不停地呼喚。它自然是興沖沖地奔跑過去,但鄰人攤開的卻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裡,便彌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過幾次,以為它不會再聽從鄰人的召喚了,卻見它依舊聞聲前往。但是,當鄰人愛撫的手,剛要伸下來的時候,它卻猛地轉身跑走,徒讓鄰人的手1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則在遠處眺望,不停地吐弄著它分紅的舌頭,表達著一種頑皮的嘲笑。

  其實,鄰人也不存惡意,只不過他是個上了年紀的鄉下農民,被兒子接近小城來住,看到城裡人對狗比對人還嬌寵,他心裡有一絲不平。

  他見我在不遠處對他微笑,臉一下子就紅了,囁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紀了,還欺騙一隻狗。”我說:“沒關係,狗不像人那樣愛記仇,只要你真的給它食物,它還是會跟你親近的。”

  “等等。”他說罷,轉身進了樓梯,很快就又出來了,手裡攥著幾粒乾果,他朝著我的愛犬招招手,“小小,你過來,爺爺這裡有好吃的哩。”

  居然稱之為“小小”***他孫子的乳名***!這樣親熱的稱呼,連狗都吃了一驚,但最終還是2遲遲疑疑地走近了他。吃淨乾果,小犬用溫熱的舌頭舔舐著他乾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讓他暖意縈懷,總想給樓宇裡的人們貢獻些什麼。看到樓前有塊空地,依著農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壟,中了一篇紫蘇。紫蘇是上好的調味菜蔬——生拌,或佐以鹹菜,祛毒,開胃,為居民所喜。

  紫蘇體貼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綠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時的美味,他招呼鄰居道:“紫蘇就是給大家種的,快來吃個鮮吧。”

  大家自然就來了,葉綠如酥,有誰不稀罕呢?人門小心地掐著嫩葉,他笑眯眯的注視著,說:“儘管掐吧,紫蘇命賤,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們還是掐得很節制,剛一成撮,就停住了。這讓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鄰居臉一紅,說:“夠了。”

  後來,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蘇被他暫時以往在那裡。被遺忘的紫蘇,反而瘋長。瘋長的紫蘇,會變老,會變的不能***,鄰居們懂得這個道理,新鄉,與其讓紫蘇變得無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採摘,以至於懷抱盈滿,口中整日都是紫蘇的餘香。

  從老家歸來,他本以為那片紫蘇一定很荒疏,沒想到紫蘇卻依舊青綠、嬌嫩、齊整、油亮。這之後,他只管給紫蘇鋤草、施肥,讓它長的好,然後退隱到紫蘇之外。暗看鄰居採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區裡的一個老婦人抱來了兩棵香白杏的樹苗,對他說:“在紫蘇的空地上,應該在種兩株杏。因為紫蘇喜陰,有樹遮擋,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長白杏,地長紫蘇,上下都有收成,鄰居們就多了喜樂。還有,白杏和紫蘇,有了高樓,對比著就有好的景緻,你說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幫老婦栽下杏樹。

  杏樹也一如紫蘇,體貼人心迅速發育,一年成株,兩年開花,三年就結果了。四年以後,果實滿枝,看著就讓人喜。杏子掛在枝頭,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隨意摘取。

  兩個老人自然不會想到,他們的種植喚來了一群別樣的人情格局——樓宇裡的人,每每相見,都要輕聲細語的相互問好;階梯一染飛塵,無須他人提醒,總有人主動打掃;路燈初上,相約散步;亭閣之下,對弈懇談……一如笑可以傳染,善行也一徑蔓延開來。

  ***選自《散文2012精選集》,有刪改***

  感恩凸凹的閱讀題目

  16.請結合上下文賞析劃線的詞語。***4分***

  17.對人們採摘紫蘇,老人的表現前後有什麼不同?原因各是什麼?請結合本文分析。***5分***

  18. 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感恩凸凹的閱讀答案

  16 . 凝固本意為液態變為固態,運用通感的手法,在這裡形容想要撫摸小狗人們的手落空,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人們被小狗閃避愚弄的詫異。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小狗屢被欺騙之後對人的不信任。

  17 . 先前:老人熱情招呼鄰居盡情採摘,看到人們很節制,感到不解,催促鄰居多采摘。

  之後: 只管讓紫蘇長好,暗看鄰居採摘的欣喜。

  原因:先前因為怕紫蘇無人採摘生長不好,極力催促鄰居,看到人們的反應感到不解。後來明白催促鄰居,不如讓他們自己通過實踐理解紫蘇需要採摘的道理,自己只需要看管好紫蘇。

  18 . 鄉下老人栽種紫蘇任人採摘,讓大家嚐到了採摘的欣喜。

  老婦人為了給紫蘇遮陽種下了杏樹,讓杏子掛滿枝頭供人採摘。

  兩位老人的種植喚醒了大家的人情格局,讓小區處處友善和諧,善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