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課文原文及課後練習答案

  在學完雲南的歌會這篇課文後,你想知道雲南的歌會的課後練習答案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雲南的歌會》課文原文

  雲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比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迴圈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的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臉,滿口白白的牙齒,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裡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本來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騎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裡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覆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雲雀群,卻帶點鼓勵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後,忽然又象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於是另外幾隻雲雀又接著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裡,出口自然,不論唱什麼,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大夥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鬥會”,有一次在龍街村子裡舉行,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盪中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來會的婦女佔多數,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利索,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使人不敢認識。我以一個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隨後才想起這裡是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那裡有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鐵箍桶的工匠家屬,小雜貨商店的老闆娘子,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更多的自然是趕馬女孩子和不同年齡的農民和四處飄鄉趕集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原來熟人真不少!集會表面說闢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好聽歌聲,全部傳給下一輩。反覆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為止。因此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規矩傳歌,不問唱什麼都不犯忌諱。就中最當行出色是龍街村子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愛情故事,此外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真象是一個“歌庫”。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鬥”,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後,才知道原來這種會,只有正當金星入鬥那一年才舉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種抒情氣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馬節跑馬山下舉行的那種會歌。

  西南原是詩歌的家鄉,我住雲南鄉下整整八年,所聽到的不過是極小範圍內一部分而已。解放後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歡暢,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潑和熱情。唱歌選手兼勞動模範,不是五朵金花,應當是萬朵金花!

  《雲南的歌會》課後練習答案

  一、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內容都不相同。想一想,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雲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同時力求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三種不同場合中的民歌的方式、內容的差異”參見“課文研討”。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體會到雲南歌會的淳樸自然、氣勢壯觀等特點即可。

  二、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這是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答案不強求一律,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細緻分析、體味,切忌泛泛而談,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裡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緻,如在目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第二段側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

  三、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並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實而錄──他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瞭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靈人傑,誠哉斯言。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主腦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須設法使學生領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創設的氛圍。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總之,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習、品味,而不是分析、評論。

  四、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一兩首唱一唱,說一說。

  本題屬於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藉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應該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有關文字***,一方面需要學生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並進行交流討論乃至演唱。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組織這一活動。也可以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合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