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劃分段落層次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的方法,供大家閱讀!

  

  序幕***第1—3段***,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魯鎮的咸亨酒店。

  第一層***第4—9段***,寫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經歷、言行、性格,是小說情節的開端和發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開始具體描寫主人公孔乙己。這句描寫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會地位,意義含蓄而深長。“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經濟情況和社會地位,與小說開頭所說的喝酒主顧中的“短衣幫”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長衫”的,這又含蓄說明了他是“讀書人”,雖窮可又不願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願與“短衣幫”為伍。因而,成為“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這“唯一”就標示了他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獨特的性格與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顧中的上層人和下層人都不一樣。

  文章接著細緻描寫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畫他的性格特徵。“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謀生的條件;“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表明他生活狀況不好,時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別人的凌辱;接著,寫孔乙己到店後,酒客們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當人們一次又一次揭他的“傷疤”、取笑他時,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來分辨說:“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竊書不能算偷……竊書”!他爭辯的結果是“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在這裡,作者生動地表現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眾人取笑的物件,他的到來使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在這一段裡,作者通過上述肖像描寫,把一個窮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第五段,描敘人們背地裡對孔乙己的議論,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經歷。這是前面情節的補充。孔乙己連秀才也沒有考中,又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愈來愈窮,弄到將要討飯,因而“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不拖欠酒店的錢。這說明他的誠實。

  第六段,緊接第四段短衣幫酒客嘲笑孔乙己的話題,層層推進,波瀾起伏。人們先問他“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人們接著又說“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這時,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些灰色”。這幾句生動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內心活動:先是表現出讀書人的高傲,後來卻是反映他難以掩飾的、不可名狀的苦痛。

  第七段,用對比方法進一步描寫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孔乙己知道不能和那些酒客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次,孔乙己問十二歲的酒店小夥計“我”:“你讀過書麼?”“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孔乙己越說越高興,還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後見“我”“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時,孔乙己“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這段一老一少、一冷一熱的精彩的對比描寫中,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更說明了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也說明了孔乙己的寂寞與善良。

  第八段,寫有好幾回,孔乙己給來酒店趕熱鬧圍住了他的鄰舍孩子分茴香豆吃,和上文教小夥計“我”寫茴字,都說明孔乙己喜愛孩子的善良性格和難找“知音”的孤苦、寂寞心情。

  第九段,用一句話來小結上文引起下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為供人取笑的物件,別人的生活也是無聊的,靠從取笑孔乙己中得到一些快樂。但是,沒有孔乙己,“別人也便這麼過”。

  第二層***第10—11段***,描寫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說情節的高潮。

  第十段,由掌櫃結帳引出還欠十九個錢的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又從掌櫃和酒客的對話中側面交代孔乙己因偷竊被丁舉人打折了腿。這是孔乙己不幸遭遇的發展。一連串的問答中,既反映了人們對這一不幸事件的無比冷漠,也凸現了封建統治階級代表人物丁舉人的凶狠殘暴。科舉時代爬了上去的丁舉人把連秀才也未考中的窮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斷了腿,欲置他於死地。這事實本身也是對科舉制度罪惡的深刻揭露。

  第十一段,先寫環境氣候,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接著引出長久沒有來的孔乙己。這一段寫孔乙己出場,是通過“我”忽然聽見“溫一碗酒”這雖然很低,卻很耳熟的聲音開始的,未見其人,先見其聲。此時的孔乙己,“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從這些外貌、動作描寫中看出孔乙己的慘狀,與前面對孔乙己的描寫發生明顯的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連肉體也遭到摧殘。即便如此,掌櫃和酒客們仍不忘對他進行取笑。面對這種取笑,他也不像從前那樣去爭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之後又低聲說“跌斷,跌,跌……”,臉上現出很像懇求不要再提的眼色。最後,孔乙己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在“旁人的笑聲中”可見世態炎涼。

  第三層***第12—13段***,描寫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

  孔乙己原文欣賞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⑴,大抵沒有這樣闊綽⑵。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夥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罈子裡舀出,看過壺子底裡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⑶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⑷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檯裡,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⑸,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⑹,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⑺”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⑼,又不會營生⑽;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⑾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⑿,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⒀。”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⒁,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⒂,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孔乙己詞語註釋

  1、短衣幫:舊指短打衣著的勞動人民。

  2、闊綽***chuò***:闊氣。

  3、羼***chàn***:混合,摻雜。

  4、薦頭:舊社會以介紹傭工為業的人,也泛指介紹職業的人。

  5、聲氣:這裡指態度。

  6、滿口之乎者也:意思是滿口文言詞語。這裡用來表現孔乙己的書呆子氣。

  7、上大人孔乙己:舊時通行的描紅紙***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印有“上大人孔乙己”這樣一些包含各種筆畫而又比較簡單的字,三字一句。

  8、“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變操守的意思。固,安守。

  9、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複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10、營生:謀生,籌劃如何生活。

  11、鈔:現寫作“抄”。

  12、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過去一般只有三種寫法:“回”“囘”“囬”,極少有人用第四種寫法***外部一個偏旁“囗”中間加上一個“目”字***。孔乙己這種深受科舉教育毒害的讀書人,常會注意一些沒有用的字,而且把這看成學問和本領。

  13、“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裡與原意無關。

  14、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這裡指不經官府而自行了案認罪的書狀。

  15、年關:年底。舊社會年底結賬時,債主要向欠債的人索債,欠債的人過年如同過關,所以叫“年關”。下文的端午和中秋,在舊社會裡也是結賬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