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答題模式

  掌握了散文的答題模式,高考的散文考點,你還怕什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一、概括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或區域性內容,概括主旨***

  ***1***①審準答題方向,②明確概括範圍,③充分利用原文關鍵語句,④根據文章層次分點作答,⑤把握概括角度***句子主語***,⑥注意答案的語言形式

  ***2***概括主旨的思路和要點:概括內容+明確態度***情感***+揭示觀點

  典型例題

  11.從文中看,“我”真正嚐到拉縴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內容?請簡要加以概括。***6分***

  ①雪天纖道十分難尋;②雪地行走,雙腳挨凍無比痛楚;③過險灘高度驚險,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每點2分*** 《過灘謠》

  1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華夏先民哪些初創生活?***6分***

  ①尋覓種子,種植穀物。 ②拓荒曠野,耕耘土地。 ③品嚐百草,治療疾病。***6分,每點2分******每條答對一小句得1分。如某條內容提取正確,但主語為神農氏,則扣1分*** 《天 子 墳》

  二、作用題***句子作用、段落作用、區域性內容作用、景物作用、事物作用、人物作用***

  ***1***、建立“瞻前顧後”的思維習慣

  ***2***、首先明確句段相關內容在文章中的地位

  ***3***、相關答題要點:首先概括相應內容,

  點題、渲染氛圍、奠定感情基調、總領全文、引出下文、開門見山、為……作鋪墊、承上啟下、與……構成對比、襯托、作為線索、總結全文、卒章顯志、升化主旨、呼應、豐富文意、增加文化意蘊、表明***體現***文章的某種思路等

  ***4***、答案要落實為相關文章的具體內容,不能搞術語展覽。

  典型例題

  14、“我漸漸地覺得柳樹不僅可愛,而且可敬”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4分***

  直陳胸臆,既是全文的文眼,又是全文結構思路的總綱***總領全文***。 《柳》

  11、從結構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5分***

  點題***1分***,由交代行程引出下文對神農氏的追述***2分***,與結尾“天子墳是山”形成呼應***2分***。

  ***點題1分;引出下文1分,寫出引出的具體內容1分,答鋪墊或總領全文不給分;首尾呼應1分,寫出呼應的具體內容1分。*** 《天 子 墳》

  1、“就這樣,走近了漢家寨”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承接前文對自然“空曠寧寂、四顧無援”的死寂氣氛的渲染,引出對漢家寨的描寫和對漢家寨人堅守精神的詮釋。 《漢家寨》

  13、文章結尾部分,寫老牛拉磨的情景的意圖是什麼?

  與上文喧鬧的木偶戲演出,形成強烈對比***2***

  運用象徵手法***1***,以老牛的形象,暗示古老鄉村生活的單一閉塞與村民生存狀態的沉重麻木,表現了鄉村的沉睡不醒與經年不變***2***。 《木偶戲》

  13.文章寫故鄉“溫軟的稻草”,而從第三段文字卻主要寫了稻子的丰姿和農人收割稻子的熱鬧場景,從全文看有什麼作用?***4分***

  ①內容上,描寫故鄉的美麗畫面,以收割情景表現鄉村生活的熱鬧、豐富和詩意。***2分***

  ②結構上,為後文續寫稻草的種種溫軟作映襯鋪墊。***2分*** 《溫軟的稻草》

  三、鑑賞題

  審題注意點:①首先要分清是區域性欣賞還是整體把握;②其次要分清是人物還是景物還是抒發情感

  答題準備:

  ***1***景物描寫欣賞:選取典型物件***有代表性的事物***、具體的描寫技巧***同詩歌鑑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等***、修辭方法、想象、語言特色

  ***2***人物描寫欣賞:側面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表現手法***對比、襯托等***、修辭方法、想象、語言特色

  ***3***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各種抒情技巧、人稱等

  答題要點:

  概括相關內容,點明手法,結合文字落實、分析***不要忘了效果詞和情感***

  典型例題

  船彷彿被冰凍凝住在灘塗上了。所有的縴夫都死死地把鐵耙般的腳掌摳進積雪,摳進地面。儘管北風呼呼地嚎叫,他們的軀體卻在噝噝地冒著熱氣;他們那弓成橋拱狀的脊背,在嘎吧嘎吧地作響;而那一雙雙粗手,都顫顫抖抖地向前伸著,企圖抓到一點點能夠牽引自己的東西——哪怕是一條細藤、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12.文中畫線文字運用了哪些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5分***

  ***1***大量使用疊詞,運用比喻、排比和對比,以及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

  ***2***描寫了拉縴過險灘時驚心動魄的場面,刻畫了縴夫們齊心協力、堅毅頑強的形象。 《過灘謠》

  15.“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散發著溼潤的麥秸香。”這句話描寫關中麥收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4 分***

  選取了麥天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 《溫軟的稻草》

  思念月亮。月亮是城裡所沒有的。它無聲地瀉落在烏黑的屋瓦、黴牆、石子路,清涼如水,池塘是別一風味,粼光如熒光,而熒光又是別一種風味。月夜的笛聲是好的,難怪帕斯卡爾因吹笛而讚美了人的脆弱。還有瀟瀟春夜雨,滿枕蛙聲,客人不來不也很好嗎?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門。傍晚,父親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喚著乳名催我吃飯,見我遲不歸,就會徑直過來,手扶木門,靜靜的看我讀書和寫字…… 《故鄉》

  12、文章第③段描寫了故鄉的風物,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5分***

  選取故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人情等細節***1分,答出“代表性細節”或“典型細節”即可得1分***;運用了化靜為動***如:它無聲地瀉落在烏黑的屋瓦……***、以動襯靜***如:月夜的笛聲是好的……,還有瀟瀟春夜雨,滿枕蛙聲……***、聯想***如:由笛聲想到斯卡爾因吹笛而讚美了人的脆弱***、融情於景***借家鄉典型風物如月亮、屋瓦、黴牆等抒發對家鄉的思念***、融情於事***借對父親的回憶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等表達方式,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以上都是從表現手法角度例舉的,還可以從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角度回答,這裡不一一列舉******任意答出兩點得4分,每一點中必須包括表達手法和分析

  13.本文寫“墓碑後面的字”,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作具體說明。

  ①記敘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合。***1分***②注重環境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表達對墓碑後面的字的感人思考;***2分***③議論抒情通過對比手法表達對墓碑後面的字的理性思考;***2分***;④議論抒情還通過虛實結合和託物言志表達對漢字的精神思考。***1分***

  ***說明:表現手法首先從表達方式切入分析,然後具體說明每種表達方式包含了哪些“手法”。全文手法分析是個薄弱環節,所以在“查漏補缺”時有必要再次強調*** 《墓碑後面的字》

  13.最後兩小節人稱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有何藝術效果?***5分***

  將“松濤”稱作“你”,賦予松濤人格化的特點,有利於抒發情感***2分***,表達了對松濤的感激之情***1分***;將“我”稱作“他”,突出“我”和聽到松濤的每個人,都會進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認識和胸襟。***2分,意思對即可***。 《聽鬆》

  四、句意理解題

  ***1***觀察句子,發現特色***2***聯絡語境,落實要點***3***緊扣要求,組織答案

  典型例題

  14.結合全文,探究“天子墳,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斷長高的山”的幾層含義。***6分***

  . ①天子墳高大如山;②神農氏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厚重如山;③這種精神在子孫後代心中傳承,並不斷髮揚光大。***6分,每點2分***

  ***第一點評分標準改動如下:“天子墳高大如山”答出得1分,增加“代代農人為天子墳培土,使它越長越高”,答出得1分。其餘兩條不變。*** 《天子墳》

  五、構思和選材***構思特色分析題***

  欲揚先抑、逐層深入、由實到虛、以小見大、雙線結構等

  典型例題

  15、第⑴段作者說“寒冷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最後一段又說“寒冷還會來的”,請探究作者這樣表達的理由。***6分***

  開頭是說人們對生活中“寒冷”體驗的機會越來越少***2分***;結尾說經歷“寒冷”不僅是生活的自然規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難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長規律;人需要“寒冷”以發揮生命潛質,鍛鍊意志品格,使自己堅強勇敢。文章由實到虛,首尾呼應,緊扣主題,使主旨更加突出。 《寒冷的味道》

  17.這篇散文回憶姥姥,姥姥應該有很多事情可寫,但只選取了過端午、包粽子一件事來寫,請探究作者這樣選材的好處。***6分***

  ①使文章筆墨更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內生動細緻地刻畫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線索更為明晰,通過不同時期過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勞的一生。③使姥姥這個人物更具有鮮明的個性,姥姥的勤勞、善良、智慧、慈愛,全都融合在端午這個特殊的節日氛圍裡,化為清清的粽香,縈繞在兒孫的記憶裡。④使作品更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氣息。⑤明確傳達出“端午”作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普通民眾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響。***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 《姥姥的端午》

  六、探究題

  認真審題,明確題目實質***前面的所有題型都可能成為探究題,並沒有為探究而探究的探究題***,答案緊密結合文章

  典型例題

  七、理解標題,探究主旨

  要點:概括文章內容+揭示文章主旨

  典型例題

  11.文章的題目為“孤獨的守望”,從文中看包含哪些方面的含義?***5分***

  ①老人孤獨地守望著被遺棄的村莊;

  ②村莊的一切孤獨地守望著過去的生活;

  ③莊稼、蔬菜孤獨地守望著被棄置的土地;

  ④作者孤獨地守望著美麗的精神家園。

  ***5分,第①點2分,其餘3點各1分*** 《孤獨的守望》

  12.有人評價此文:“因為樸素而逼近真實,因為真實而顯現生活的本質。”請結合這句話探究原文是表現了怎樣的“樸素”“真實”的“生活的本質”。***6分***

  文章選取稻草、草帽、鋤鎬等大量、具體、典型的農村生活物品,//描繪了充滿著土地與陽光氣息,有著勞動的喧鬧、豐收的色彩、孩子們的笑聲和農人平和的生活場景,//表現了鄉村生活的真實、簡單、樸素和農人的自然樸實。 ***三層意思,意思對即可。*** 《溫軟的稻草》

  14.第7自然段說“貧困終被繁華取代,寧靜總被喧譁掩蓋”,結合全文探究這句話包含了作者怎樣複雜的感情。***6分***

  ①作者肯定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希望山裡人能夠擺脫貧困,希望山村的發展能夠融入現代文明;②對美麗山村被遺棄成為空村的荒涼景象十分痛惜;③對逃離喧囂城市卻因鄉村衰落而陷入更大孤獨感到迷惘。 《孤獨的守望》

  解題準備

  一、整體把握

  1、準確把握文章的關鍵語句。 2、分析文章結構層次。 3、把握文章主旨。

  二、相關基礎知識準備

  ***一***句段的作用***不同段落的作用***

  1、如果所問的句段處於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總領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

  ***3***為下文作鋪墊或與下文形成對比 ***4***營造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2、如果所問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間,那就要回答: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前後呼應。

  3、如果問文中結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昇華感情;***2***深化主題;***3***總結上文;***4***卒章顯志,點明主題;***5***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和;***6***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文章委婉含蓄。

  4、過渡和照應

  ***二***人稱、順序、線索、伏筆、照應、鋪墊、詳略、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聯想想象

  ***三***表達技巧:描寫技巧、敘議結合、象徵、對比、襯托、修辭

  二

  題型一“……原因是什麼,或為什麼……

  【規範答題】1.審題幹,在原文中找到出處並標明。2.在問題出處的前後搜尋答案。3.劃定答案區間,儘量用原文句子作答。4.注意字數要求,適當增刪。5.選準答案用語。6.答完後,回望答案,語言表達準確通順。

  題型二“詞語或句子的含意是什麼?或有什麼意蘊?

  【解題分析]考查詞句含意的往往是:①生動、形象、含蓄的句子;③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綠色的海洋用的是比喻中的隱喻。③在文中起關鍵作用的句子。解題時要先從詞句的表層含意理解,再聯絡前後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規範答題】1.標明問題出處。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體和喻體。3.去掉喻體成分,概括為平實準確的語言即可。

  題型三“表現在哪些方面?或“從哪些方面寫到……”

  【解題分析】問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分兩種情況:一是在全文中找答案;二是在某一段中找答案。前者注意每段的開頭句或結尾總結句;後者則注意答案就在“表現在”的後面。題目中明確規定是閱讀第二段,這是對文章區域性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點不難擬出。因為第二段就寫了三個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個要點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覺得,我一個人……”,就非常明確了。

  【規範答題】1.找出問題的出處並標明。2.在出處的前後尋找答案。3.選準答案用語:“……表現在……”4.分序號1、2……答要點,注意字數。

  題型四:鑑賞藝術手法類。

  題型表述方式通常為:1.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表達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寫“……”?3.“……”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或好處、妙處***?4.賞析這段文字***這句話***的藝術手法和作用或表達效果。5.賞析這段文字***這句話***。

  【解題分析】要從三個角度切人加以思考:一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二是這種手法是怎樣運用的,要聯絡文章的具體內容作答;三是有什麼表達效果或作用。注意用自己的話評價鑑賞。

  【規範答題】:1.指認手法,就是說要說出這段話***文章***運用了什麼藝術技巧。2,具體解釋,就是結合文章的中心及相關內容,闡述這一手法在文中是如何運用的。3.簡述好處,就是最後簡單敘述一下這一手法運用的價值、意義或好處。4.組織答案語言順序。

  題型五:佈局謀篇類。

  題型表述方式通常為:1.文章的結構方式是怎樣的?2.文章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3.文章的佈局謀篇有著怎樣的特點?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樣?5.文章在構思上的特點是什麼?

  【解題分析】逐層概括文意,追尋行文的思路和內容上的變化、表達方式上的變化、作者情感的變化;思考“開頭寫了什麼?接著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再思考行文的結構特點,如:總分總、先抑後揚、逐層遞進等。

  【規範答題】1.先說明行文結構特點。2.具體概括文章內容。3.組織答題順序:說明行文結構特點十具體解說。

  三

  一、有關語言修辭的題型:

  ㈠描繪類

  ⒈提問方式:

  ⑴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⑵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

  ⒉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物件+效果,換了後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物件的性格特徵***。

  ⒊答題技巧

  ⑴體會、琢磨和分析該作品的語言是否簡潔、生動、傳神、得體,是諷刺幽默、詼諧還是莊重、含蓄或深沉的風格,將這種語言風格與文章的主旨聯絡起來考慮;。

  ⑵要注意把相關詞語放入語境中,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要特別注意語句深層含義的挖掘,要能依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觀點態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讀出言外之意。

  ⑶具體在鑑賞語言時,可從遣詞造句***如包括用詞、句式,如疊字疊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的選用、整句散句、長句短句等***,語言風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筆寫意蘊;周作人平和沖淡,用淡筆寫濃情;.魯迅,蒼勁雄健,剛健之中見哲思等***,語體角度***如:書面語與口語、普通用語與專業術語等***去鑑賞。

  ⑷熟知各種修辭格及其修辭功能,在鑑賞中能靈活運用。

  ⒋答題示例

  例1: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節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徵。

  例2:***1998年全國卷***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幹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幾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答:①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②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㈡結構類

  ⒈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⒉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表達了……

  ⒊答題示例

  “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裡的荷包蛋告誡兒子……“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節選自《荷包蛋》***

  問: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係,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㈢修辭類

  ⒈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⒉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件+特性。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物件+特性

  ③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④設問:引起讀者對+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⑥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⒊答題示例:

  ***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於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裡,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麼純潔而神聖的情操。

  問:怎樣理解這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的表達作用?

  答:此處運用了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附:常見修辭及其作用

  比喻:生動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化繁冗為簡潔。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誇張:突出特徵,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章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章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反覆: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借代:生動活潑,使評議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

  層遞:突出特點

  襯托: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比: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具體地說:

  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醜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鑑別。

  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

  二、有關佈局謀篇的題型:

  佈局謀篇類主要題型是行文段落類,即針對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題,其解題思路:

  ⑴確認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⑵明確句段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具體賞析從三個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結構上的作用如:

  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定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統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⑶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提問方式:

  ⒈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或好處、效果***?

  ⒉在全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㈠首段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或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

  《寧夏卷》第12題: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為: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製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

  《山東卷》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

  《廣東卷》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遼寧卷》第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的“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意蘊預設了空間。

  從以上題目所給的參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類答題是有固定的答題思路和規律的,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內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內容和下文的內容;二是形式***結構***,為下文起到鋪墊的作用。答題思路一般為:本段寫了什麼,為下文寫什麼做鋪墊。

  ㈡中間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

  答案:***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題:文章描寫鄉村的風,在第四自然段又寫到兩棵樹的成長,有什麼用意?

  第15題:①說明樹的成長離不開風。②說明萬物生長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③由樹的成長寫到父親對風的認識,豐富文章內涵。

  《重慶卷》第16題:***2***“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題:***2***①過渡②總領後文。

  《江蘇卷》第16題:“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

  第16題: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

  《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第17題: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中間段落的作用同樣要兼顧到內容和形式,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承上啟下,前後照應。答題時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體內容。

  答題的思路: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上文***具體內容***,寫到下文***具體內容***。

  ㈢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17題:文章用“有什麼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簡要賞析。

  作者以這個反問句單設一段,卒章顯志。“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徵。這個反問句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有時候,試題只針對最後一句發問,如四川卷的這道題,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實,“看不懂”正是道出了這一句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直截了當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換一種委婉的說法。例如,“作用***或好處***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此外,既然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題人相中,那麼,根據“卒章顯其志”的傳統技法,說明它可能與揭示主旨有關,只不過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點明題旨,而是暗示主題。除了上述兩點,最後一句往往還具有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類題目的答題思路一般為: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或深化中心、卒章顯志或呼應開頭+深化或強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還要視具體題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詞語等。

  ㈣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懷言志的憑藉與依據,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物象入手設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⑴聯絡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⑵某物象對錶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⑴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結構: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定。

  ⑵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C主旨的深化昇華作用;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髮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佞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鬱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蕩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溼溼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題:聯絡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遼寧卷》第20題:文中寫了“爐火”,為什麼還寫“火箱”“篝火”?請分析作者的寫作用意。

  《遼寧卷》第20題:這樣寫可以豐富“爐火”的意蘊。“火箱”和“篝火”不僅給人帶來溫暖,還給人以啟示與希望、力量和勇氣從而深化了主題,也使行文富於變化。

  《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後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錶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全國卷Ⅰ》第17題:①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②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該類題目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以《全國卷Ⅰ》第17題為例,首先要對本文的主旨瞭然於心。文章的倒數第二段,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然後,要明晰文章結構。作者從左公柳與民勤人這兩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過胡楊林方陣的場面描寫,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氛圍,然後舒緩氣氛,描寫美麗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靜謐的另一面,最後與脆弱的南方進行對比,引匯出歌頌大西北,呼喚人們到大西北去的主旨。準確把握了文章結構,再回頭閱讀第五段,進行內容要點歸納。回答“有什麼作用”的問題,我們同樣也從內容與結構兩個方面著手。在內容上,描寫戈壁石是為了展現大西北的另一種美麗,抒發作者對大西北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在結構上,是為下文揭示主旨作鋪墊。

  這種題型的答題思路:是應該從文章結構形式、內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對內容的充實作用;主旨的深化昇華作用;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有關表現手法的題型:

  從近年來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來看,表達技巧鑑賞類命題角度,主要應有以下方面:

  1. 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有什麼表達效果。

  2. 從結構安排角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定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3.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想象、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肖像、心理描寫,側面、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記敘: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

  抒情***直接、間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開頭起定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昇華。

  描寫***細描,白描;正面,側面;人物描寫***: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達主旨。

  議論: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說明:作解釋,有利於把人、事、物展示給讀者。

  5.綜合考查以上內容。要求考生首先應熟悉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並結合本文的實際內容進行恰當的較為深入的分析。賞析時,考生應扣住文章表達方面的要點,既可作比較全面而概括的賞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點作比較深入具體的賞析,只要言之有理,並能敘評結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面板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車行山谷中,遠遠便聽見陣陣低沉的轟鳴,在左右山壁間碰撞,心也隨之律動,未見其影,先聞其聲,知道壺口到了。

  天漸漸成了黃色,水汽豐富得似乎憑空能捏出一把汗來。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地竟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滴,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來。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瀰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漩渦,像是從河裡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雲裡。

  ——肖鐵《壺口的黃河》

  題目: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指導:第一步:明確“運用了什麼手法***技巧***”。

  主觀上寫人的感受,實際上是為了表現出黃河氣勢,這叫側面烘托。

  第二步:明確“該手法***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

  作者從多個角度來寫主觀感受,如寫心跳、耳聾、眼花、腦子一片空白等。儘管沒有正面寫壺口的黃河,由人的主觀感受卻不難體會出壺口的黃河氣勢。

  第三步:明確“某手法***技巧***運用後好在哪些方面”。

  側面烘托能使作者對自己的表現物件的表達意圖更明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結合具體文段,就在於表現壺口的黃河的氣勢與生命力,增強現場感,彷彿自己也置身於壺口的黃河。

  答:⑴主要是運用側面烘托***或襯托***的手法。⑵此處通過渲染主觀感受***如心跳、耳聾、眼光花、腦子空白等***來寫壺口的黃河,好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給人如臨其境的現場感,二是從側面烘托壺口黃河的氣勢與生命力。

  ㈠藝術類***技巧類***

  A、敘述方式:順敘、插敘、倒敘

  B、描寫方式:景物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C、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D、藝術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徵社會環境、烘托思想感情。

  託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中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白描:方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讚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以小見大、側面烘托等

  ⒈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效果、作用?

  ⒉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題技巧

  此類題型,一般結合原文資訊和所學語文知識進行解答。答題要點包括三個方面:

  ⑴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

  ⑵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結合具體語句將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加以說明。並注意聯絡主題思想。

  總之,遇到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效果、作用的題型,一定要把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回答。因為任何技巧都是為表達內容,揭示主題服務的。

  鑑賞表達技巧一般包括各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各種句式的修辭功能;各種寫作技巧的效果。諸如:①運用背景,可拓展視野;②蓄勢於前,急轉於後,常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幫助讀者準確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脈絡;④設定線索,可一線貫珠;⑤側面烘托,可凸現主體;⑥欲揚先抑,“揚”效更佳;⑦虛實相生,可擴大容量;⑧迴環反覆,可增加韻律美;⑨疏密相間,可增加節奏美;⑩對比行文,可增加表現力;⑾幽默詼諧,可增加可讀性;⑿巧用誤會,能引人入勝。

  ⒋答題示例

  例1: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慼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節選自2003全國卷《鄉土情結》***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並讚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慼相關。請你結合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國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了自己,她是怎麼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作者寫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為什麼反覆這樣說?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卻遲遲不來;許多次春天剛一露面,就被寒風冷雨驅散;到處尋找春天,卻發現春天早已遠去。這是欲揚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稱類

  人稱方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自由的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便於對話,便於抒情,加強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於外物有擬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的展現豐富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⒈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麼?或:為什麼要改變人稱?

  ⒉答題模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⒊答題示例: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牆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嶔奇。它變得可笑,彷彿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誌,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於與長城對話,B. 便於抒發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四、有關歸納內容要點的題型:

  ⒈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容要點。

  ⒉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⒊答題示例:

  母親愛花,我也跟著愛起花來。家住在石門鄉間,前後有兩個小小的院子,於是,也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植物,按著季節,也會開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時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來淡淡的清香,覺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來。夏天的傍晚,茉莉會不停地開,摘下兩三朵放在手心裡,所有青春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並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後面,都有著我珍惜的記憶。***節選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問:本段寫我愛花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請概括寫出。

  分析:四句話中很顯然前兩句各是一層,後兩句是一層。再提取每層的要點詞“母親的愛花”“安靜古雅”“珍惜的記憶”,最後整合答案。

  答:⑴受母親的愛花的影響;⑵花讓自己變得安靜古雅;⑶花裡有自己珍惜的記憶。

  五、有關鑑賞人物形象的題型:

  ⒈提問方式: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⒉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性分析,然後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後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

  ⒊解題方法:

  ⑴對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態心理作出分析評價。

  ⑵要結合時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時代去分析;要結合敘事情節,要根據人物自身的言行來分析,要分析作者帶傾向性的議論,揣測作者的情感傾向。

  ⒋答題示例:女主人很快發現了我的反常行為,她嗅到了屋子裡的油煙味。即刻提出了質疑。那時我正站在廚房裡陶醉地聽著三兄弟的叫聲,我已經能夠準確地分清他們聲音中的微小差異了,有一個不叫我就會心事重重。女主人說,傻瓜蛋,有吸油煙機不用,你有神經病啊?我剛給她幹活時,她對我的稱呼是四個字——文學青年。這四個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話發出來,顯得無比的惡毒。僱用我三個月後,她叫我的就是這三個字——傻瓜蛋,她說之所以沒有解僱我,是因為我看上去不像別的人一樣嚇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聲一點,低聲說,煙囪裡有一窩小麻雀,他們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我一遍***好像我是個什麼怪物***,扭身走出了廚房,在門口她從牙縫裡擠出了兩個字——農民。我喜歡這個稱呼,雖然它同樣惡毒,但我確實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認為做個農民並不可恥。***節選自安勇《煙囪裡的兄弟》***

  問:文中的“女主人”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並舉一例說明。

  答:是一個鄙視進城打工農民的城裡人形象。如:從牙縫裡擠出了兩個字——農民。***或無比的惡毒地將“我”稱為“文學青年”“傻瓜蛋”等***

  2001年春季,結合閱讀材料,簡要分析文中“父親”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親是中國老一輩農民的代表。②勤勞,直到臨終念念不忘的還是鋤頭、莊稼、收割③節儉,對自己十分慳吝,捨不得亂花一分錢。④善良,與世無爭,惟一的祈求是過上安穩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貧困,關心卻弄不明白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