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反思範文

  合作學習已成為《課程標準》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要求。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合作學習反思篇一

  在新課程標準各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活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為主要是把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當作數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反思以上教例,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讓學生“做“數學。

  在《21世紀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討論稿***中指出:“人類學習本質是獲得知識經驗與進行行為實踐兩者結合的活動,數學學習是知數學和做數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體參與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本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共用去13分鐘,充分體現讓學生“做”數學這一教學特色。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進行觀察,比劃,初步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知道了幾釐米長在米尺上如何表示,為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做了鋪墊。在教學用釐米量時,讓學生人人動手,測量自己的鉛筆,小棒,數學書,手指,手掌。再到講臺上展示自己的測量結果。這樣學習學生興趣很濃,個個動手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得出正確的判斷,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量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二、 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堂課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在交流中,學生學會了善於與人合作,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為學生的發展創設開放的情景。

  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是沒有完全按照課前設計的內容,也沒有按照既定不變的程式,而是隨著課堂地推進,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規律,創設了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開放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初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學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學生從學習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合作學習反思篇二

  近幾年隨著小組討論在課堂上的流行,合作學習已經成為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意在通過讓學生一起學習,促使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它強調學生不僅可以從老師那兒獲取知識,還能從同伴身上得到新知,即充分利用班級授課制的優勢,讓學生在合作中而非競爭中建構知識、發展個性。一時間小組討論猶如雨後春筍般推廣開來,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公開課,示範課都會組織及此小組討論,似乎一堂課不組織學生討論就是落伍,就是“紮實有餘活潑不夠”。小組討論果真如神丹妙藥嗎?我們把鏡頭切換到我們的課堂上:

  教師按照預設的計劃方案把一個問題丟擲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嘩啦一下,同桌或前後四人抑或一群人馬上聚在一起,教室裡唧唧喳喳。兩三分鐘後,教師一個指示,比較人文化的會加上一些音樂,變相的給學生一個時間的指示,讓學生在某個時間停止下來。教室頓時鴉雀無聲,大家正襟危坐,準備接受老師“檢閱”……

  到底在這個有限的之間內,孩子們真正地“合作”了沒有?合作的結果如何?這樣的合作到底有沒有價值?顯然值得商榷。

  吳老師給我們放了這樣的一個例項:一位郊區的女教師上的一節數學課,即關於統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放了一段錄影,讓孩子們統計一定的時間內通過的小
轎車,客車,摩托車和客車的數量。結果孩子們瞪圓了眼睛,認認真真地數著,最後老師要結果的時候,居然沒有一個結果是對的。孩子們不由得發愁了:怎麼辦?這個時候老師丟擲了問題:有什麼辦法來解決?

  孩子們提出了幾種方案,結果小組分工的同學準確迅速的報出了正確的答案。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合作學習是有一定的背景和技巧的,只有當教學中的某個問題必須也只有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合作才能解決時,小組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成了空架子。

  首先,不是什麼都能拿來合作學習。我們的教材中有的知識就不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比如語言學習,多數情況下屬於個體行為,學生讀多少時間書,就能得到多少東西;學生寫多少時間作文,就能得到多少能力。再如果個人學習就能掌握,或者非教師講不可,那麼,還是不討論為好。因為前者可以節省時間,後者費再多時間也枉然。如果一堂課就要學生合作多次,我以為多數情況下看似熱鬧,實際上做作而多餘。多的討論也是無益的,至少是低效的。

  其次,合作學習是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意義的,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簡單。

  ***1***教師必須創設具有現實背景且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需要。

  課例的女教師出示的統計問題,就不是一個人能夠解決的。她巧妙的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場景,丟擲了一個孩子們頭疼的問題:那麼認真的數了,為什麼還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呢?

  錄影重放四遍,每次數一遍?可以,但是太麻煩了;

  讓汽車停下來?可行嗎?應該說不可能。

  那麼我們又不肯放棄這個任務?那怎麼辦?

  這個時候就只能結成小組,分工合作了。合作需求產生了,自然孩子們領會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也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樂。

  ***2***在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能。

  小組討論組織得好,每個學生都能從同伴那裡得到更多的幫助、分享和協作。但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不可能自發形成,教師必須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在生成的問題解決中,必須注意培養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的技能。比如小組的劃分,要異質組合,而非依據座位自然形成;再比如小組內部應有相對穩定的關係***個人分工等***,而非任憑學生自由發揮;每個學習共同體都有差異,因此討論不可能同時開始、同時結束。所以合作學習要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優勢和劣勢,合作的目標明確,具體可行。

  合作學習反思篇三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不懂得如何組織學生的合作學習,以為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所以,在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上,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理念,動輒“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一兩分鐘後,讓小組代表發表意見。私下裡自己也認為,這種“合作學習”實在沒什麼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實這種一兩分鐘的討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比如,小組內應該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組織者、檢查者、記錄者、協調者、報告者等,而且應該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的互賴,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再如,學生在討論前一定要有獨立思考,否則,就容易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從而無法達到通過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通過對以上幾個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如何使每個學生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否則,合作將流於形式;我們還應要求小組對於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小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結束後還應對合作的成效進行評估,才能促使學生去尋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徑。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是分不開的,在此,教師不是更清閒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重點是如何精心設計合作學習,從學生分析、目標設定、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學習能始終卓有成效,僅僅依靠教師事先的設計是遠遠不夠的。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除了事先宣佈合作規則外,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