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七學習反思範文

  反思是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模組七學習反思篇一

  模組七我理解了單元教學策略:理解、分析了單元學習環境,參與了研討學習環境,知曉行動研究的概念、特點及實施步驟,並設計了單元教學實施方案。

  1.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主要學習環境有哪些形式?

  在以前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遇到的學習環境主要有:校園、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和各種學習資源等硬軟體物質條件,以及校風、學風、校園文化等精神因素。此外,家庭和社群通常被認為是學生的校外學習環境。而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教學軟體平臺、學習工具等學習環境正在逐步地深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對許多教師來講這些還屬於新興事物。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學習創設多種學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援。

  2.在我們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利用這些環境的,這些環境在用來支援單元教學活動時有哪些不同?

  其實有些教師對於什麼是學習環境這一概念是比較模糊的,一些教師也忽視了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利用校園文化去激勵學生,用班組中的優秀學生去教育學生,利用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和多媒體課件來傳授知識。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利用全時空的學習環境,將資訊化的教育手段創設多種學習環境。

  不同的學習環境會對單元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達到不同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授五年級《科學》的過程中,多媒體課件能夠以圖片、視訊等方式向學生形象地展示原本困難的知識點,實驗室能夠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能夠更直接地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知興趣。

  3.如果讓你根據模組三中設計的單元學習計劃,提出相應的環境要求,您認為應該考慮哪些方面?

  ***1***基於白板的互動式環境

  本節課中岩石的三種類型是重點也是難點,關於三種岩石的性質、用途和鑑別等,只是講解是無法達到預期學習效果的。為些我設計了基於白板的互動式學習環境,在精心設計課件後,在講授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區分三種岩石,模擬岩石的形成過程。

  ***2***教師、家長、學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我在第一主題的學習中設計了學生製作PPT文稿這一內容,許多學生對PPT文稿是陌生的,更不用提去製作PPT。出於學生、家長間互動的考慮,我認為以作業為基礎,創設教師、家長、學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教師佈置作業——學生接受作業——作業中遇到困境——請教家長——家長與學生產生互動後——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檢查作業——師生互動——學生修改作業。

  模組七學習反思篇二

  模組七為我們介紹了教學策略的概念,通過學習,我理解了實施單元教學的一般方法,初步認識行動研究的概念內涵,瞭解行動研究的主要環節。行動研究被定義為“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的過程有如下六個步驟:預診、初步研究、擬定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研究結果的總體評價。動研究有多種模式,在實施行動研究的具體步驟上也有一些差異,但在總體上,行動研究的過程是螺旋式加深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四個互相聯絡、互相依賴的環節。這四個環節分別是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

  通過回顧以往教學實踐中的研究活動,大致歸納出以下六個改進點:***1***科學分配和控制課堂教學講授時間研究,改變課堂教學滿堂灌現象,刪除無效教學環節,為學生參與課堂提供時間保證;***2***構建啟動學生思維的課堂研究,擯棄淺顯和不能有效引發學生思維的課堂提問設計,尋求有價值的問題,並使用最佳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思維;***3***教學檢測與反饋矯正制度化、規範化研究,及時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和矯正問題,紮實完成課堂教學目標:***4***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探索合作學習的基本規則,激發每一個學生合作學習的主動性;***5***學生作業內容、方式、批改及作業管理、評價的有效性研究,提高作業佈置的針對性和合理性,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高效課堂評價標準研究,探討高效課堂構成的要素,制定高效課堂的評價標準及評價的方法等。

  學好這一模組,對我們的教學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通過學習,我們能制定我們單元教學實施計劃,我們就能全面地來認識和掌控好我們的教學,使之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模組七學習反思篇三

  1.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想想自己在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方面有什麼值得推廣的經驗和可以吸取的教訓,思考應該如何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所構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之中進行。要進行教學活動,就必然要涉及教師、學生、時間和空間教學組織及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在我的教學中,也採取了一些自認為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學習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這方面的理論知識,並把它同教學實踐相結合,根據自己教學環境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組織和管理方式。

  2.自己最常用的評價方式是什麼?是否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如何改進?

  在日常教學中,我常用的評價方式是現場口頭評價和作業分析評價和學習成果的測驗評價。

  這三種評價方式雖然對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這些評價並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第一、在教學中過於注重師評,而忽略了學生自評和互評,使學生過於依賴教師的評價。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養成了學生的惰性心理。第二、評價方式過於簡單,不夠全面。學生多數情況下對自己的學習認識不夠全面,對自已沒有全面清晰的認識。第三、終結性評價過多,過程性評價過少。面對結果,學生知道自己要努力,但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在今後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的整體提高,要利求做到多元的評價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適時採取多樣的評價方法,尤其是要多采用評價量規進行評價,使學生在師評、自評、互評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對學習充滿了信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您在以前的教學實踐中有過行動研究的嘗試嗎?如果沒有,請思考應該如何利用行動研究改善自己的教學。如果有,請反思一下自己在行動研究中的得與失,並想想如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行動研究能力。

  現在行動研究廣泛而被接受的觀點之一為學者卡爾與凱米斯***Carr&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義:“行動研究是在社會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種形式,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校長等人,其目的在於促發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及正義性、幫助研究者對實踐工作的瞭解、使情境***或組織內***之實踐工作能夠付之實施而有成效。”行動研究是一種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於一體的教育研究模式,它能夠有效地克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日益成為一種有影響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環節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具體的步驟為***1***預診***2***初步研究***3***擬定總體計劃***4***制定具體計劃***5***行動***6***研究結果的總體評價。

  在我以前的教學實踐中,並沒有進行過行動研究。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爭取多數人的支援,在教學中力求嘗試進行行動研究。通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理論實踐水平,從而達到改善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