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例

  對每一次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廣大語文老師提供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的範例,希望對您有幫助。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語教材第八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在教學中,我認為以下二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教師磁性的語言把他們領入文字;其次是個人讀,讓學生深入文字,與文字對話,從而獲得自身的體驗;此外還有小組讀,男女同學讀等等,讓他們與文字對話,從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客觀地說,學生們感悟還是比較到位的。

  ***二***通過品味典型句子,學習表達方法。

  結合班裡習作水平普遍不高的現實,針對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困難,決心把習作訓練滲透到每篇課文中,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看見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讓學生知道此句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以及運用對比後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這方面的薰陶,相信會對今後的習作教學有所幫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存在著很多方面的不足,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語言方面的貧乏。如此優美的文章,教師用詩情畫意的語言來講解,那麼收穫到的不僅僅是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在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方面做得更好,會讓他們漸漸喜歡上語文課。由於自身條件的不足,導致了這方面的遺憾,實在是不應該,也提醒我應加強這方面的努力了。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喜歡上聽我的課,那是對我最好的肯定。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例-《尊嚴》

  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認真地鑽研了教材,把握了課文的重難點,大量蒐集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另外借鑑了光碟上的“課堂實錄”中一些好的做法。確實做到了胸有成竹。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自我感覺,教師教得順,學生悟得深。

  在教學中,因課文內容比較長,我採取扣重點句及段的方法,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那就是哈默與逃難人相同的是什麼?***急需食物***不同的是什麼?***哈默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從而引導學生充分與文字接觸,在找、讀、議的過程中:一是落實了詞語的教學。對於文中的“面呈菜色”“狼吞虎嚥”“愜意”均採取了聯絡上下文、想象畫面、聯絡生活實際等方法較好地讓學生理解了新詞。二是培養了學生朗讀能力。聽著孩子們激情四射、鏗鏘有力的話語,我感到欣慰。是語言的魅力讓他們從哈默的言行中感悟到一個原本很抽象得道理:做人一定得有尊嚴。我又乘熱打鐵,及時為他們補充了有關哈默成功的業績資料,當孩子們聽到哈默建立了石油王國,排名世界第八,成為西方點石成金的富豪時,教室裡一片嘖嘖之聲。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想,這大概就是“預”所帶來的效果吧。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理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正因為擁有尊嚴,所以傑克遜大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請看大叔當年是怎麼對自己的女兒說的:

  示句:“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讓學生展開討論:“現在什麼都沒有”指什麼?“百分之百是個富翁”中的“富翁”指什麼?從“百分之百”讓你看出了傑克遜大叔對這個年青人是什麼樣的感情?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例-《蝙蝠和雷達》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二、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我抓住本課課後的主線問題“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學生都知道是通過試驗。在學習科學家是怎樣做試驗的這一環節時,我所運用的是填表法,以小組合作方式,自主學習。在彙報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的語言訓練,尤其是那幾個動詞:“蒙”、“塞”、“封”,體會用詞的巧妙,不應該是機械的重複,培養學生有思維的想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訓練點,注重人文教育

  對於這種科普性很強的文章,其實也可以抓住某一細節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反覆”一詞,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科學家通過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那是不是科學家馬上就發明了雷達了呢?學生馬上就找到了不是,是通過“反覆”和“終於”兩個詞看出來的。“反覆”就是——很多次。也就是說做了很多次試驗,可見每一項科研成果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定都會經歷很的困難和挫折,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幾代人才完成的。但這些都沒有難倒科學家們,他們“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祕密。”“那麼你從‘反覆’一詞懂得了什麼?”“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