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學小論文

  教師需要不斷地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想,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總結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關於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物理教學論文篇一

  摘要:高中物理作為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對於每個高中的學生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但由於高中教學中容易出現很多問題,而且物理屬於比較抽象的科目,存在很多的公式和推理,比較枯燥乏味。很多高中老師通過對相應物理教學方法的總結,逐漸在教學中運用了教學設計這種系統的物理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對這種教學方法的分析總結出高中物理設計中教學中的幾個關鍵點,並對高中物理教學設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相應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設計;要點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高中物理教學方法不斷的改革創新,很多的教學方法被運用在教學中,教學設計這種較為系統的物理教學方法,在不斷的運用過程中逐漸表現出較為良好的作用。從整體上來說,教學設計就是根據課程和授課的需要,根據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過程分為教學目標、方式和安排。

  一、高中物理教學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該對物理實驗引起相應的重視,並在實際教學中,更加註意教學觀念的轉變。通過將物理實驗教學的觀點進行轉變,逐漸實現高質量的教學。由於新觀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以及保障實驗課程的安排,作為教師,要擺脫陳舊觀念的影響,以學生為主體,並以此發展高中物理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增強物理實驗教學,並讓學生參與其中。只有不斷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多方面要求,才能保證高中物理教學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需要。

  二、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中需關注的幾個要點

  1.採用開放式設計策略,強調以理解為基礎

  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所謂的滿堂灌的模式,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設計教學方式並不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設計教學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通過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分析,結合實際的教學要求,進行的不同的物理教學設計。一般來說,這種方式跟家注重學生的自身特徵,並根據高中得知識教學體系,進行相應的變化,最終實現高中物理的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從基礎做起,並針對不同的策略進行開放式的設計,最終實現教學的根本目標。

  2.採取結構式設計方式,強調知識架構為重點

  對於高中物理來說,需要學習的知識是很多的,而且需要根據高中的物理要求不斷的構件相應的知識理論體系。在進行設計高中物理教學的時候,需要將知識的框架進行總結性的設計,並對結構中惡相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時候,不斷掌握各個知識點,並最終形成高中物理知識框架的自我構建。對於高中教學中的物理實驗,也應該引起相應的重視,通過實際的實驗,加深學生的認識,並將物理和生活之間聯絡起來,提高學生對物理本質的掌握,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3.採取探究式設計方法,強調學法分析為關鍵

  對於高中物理的學習,不能僅僅侷限於書本和練習題,應該通過高中物理培養學生自身分析物理的能力。通過設計高中物理教學,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並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學習,提升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想要實現這種方式,就要在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中,融入物理分析的內容,並將目光從傳統的知識點教學中移開,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高目標。通過學生對相關物理情況的分析,實現學生的自主思維,並提升自身的物理分析能力。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多思考,並以試驗帶動理論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指導了,多引導,進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對物理的整體思維能力。

  三、對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的思考和幾點建議

  1.演示實驗課課有,學生實驗細細做

  在對高中物理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要秉承的就是實驗優先的思想。雖然我國屬於應試教育,但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高校和教育部都認識到了高中物理需要以試驗為基礎,並全面提高各方面的實驗水平。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物理實驗遠遠沒有得到要求,而且學生進行的實驗有很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識體系與實驗之間沒有絕對的聯絡。另外高中物理知識體系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如果沒有實驗為基礎,就會導致學生對其中的物理現象等無法理解。

  2.教學內容形象化,教學手段多樣化

  高中物理教學不但要傳統相應的教學知識,還要傳授相應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時候,需要將教學內容形象化,並將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識具體化。想要達到這種目標,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通過工具將這種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物理實驗就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於此同時還可以將物理知識與平常的生活現象聯絡在一起,進而實現物理知識的形象化。在物理教學的時候,也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比如網路技術等。

  3.學生情況多瞭解,因材施教效果好

  由於高中的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在進行高中物理設計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學習好的學生自然理解能力較強,不能針對學習好或者是學習較差的學生制定一刀切的教學方案。應該從全體出發,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並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合適的調整。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四、結束語

  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需要進行深入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學屬於難度很大的教學學科。在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考慮個體之間的差異,並全面提升設計的全面性,真正做到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的無死角,為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水平提供幫助。

  物理教學論文篇二

  一、如何進行物理學科的創造教育

  開展創造教育,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物理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需要。創造教育是應用創造學原理與方法組織教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效能力和創造精神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嚴密組織學生進行發明創造的思維訓練,培養獨立創造的個性品質。創造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創造性智力,所謂創造性智力是能夠產生創造機智,發展創造效能的智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培養創造意識

  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激發學生為現代化而創造的動機。中外傑出的物理學家在科學的崎嶇道路上登攀,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的思想和行為是青年學生的光輝榜樣,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業績,激發學生為祖國而創造的熱情。在傳授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把知識能力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去創造財富,產生價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學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對物理知識理解,讓學生了解下個世紀幾個重大迫切的社會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汙染問題、癌症等疾病藥物問題。通過講解某些物理知識與上述問題掛鉤,無形之中把課程內容貼近實際,聯絡社會與人,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人格品質,對科學執著的探索精神,培養創造品質,研究科學創造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頑強的意志和標新立異的能力。

  2、培養創造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積累和表達的前提。培養創造觀察,在物理這門學科中顯得尤為突出。由於物理變化中常常同時出現多種現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俄國傑出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是從深入地觀察唾液分泌等現象入手,創造了高階神經活動學說。英國細菌學家費萊明1928年通過非常細緻的觀察,發現了毒黴素等重大科學成就,這些都足以說明觀察在科學研究、科學創造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努力提倡師生平等,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相反的想法和問題,鼓勵學生超過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敢於質疑,不管是書本上的或是教師所得出的結論,還是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現象。“疑者、覺悟之機也”,善於存疑才能產生探究的動力,這不僅可以加深理解,增進鞏固,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甚至做出新的發現。所以,物理實驗的每一步都要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觀察。

  3、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思維的高階形式。創造思維的潛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現程度上有高低,對於一般人來講,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自我實現”或稱“自我開發”的能力。只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解決了本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表現。教師在所教學科中,根據所授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使課堂上充滿積極的創新氣氛,便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綜合,在物理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思維的擴散與集中訓練,如組織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答,這些訓練並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多“思”,鼓勵學生進行多方位發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論證,使學生的思維水平逐漸由低階向高階發展。

  4、培養創造型的學習能力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方法確定實際的步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學習方法對路,學生的受益將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視培養創造型學習方法和策略,訓練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學家曾精闢地指出:“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缺乏思維能力的人。”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學法的探討。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備課時,首先應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抓住特點,在考慮教法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次教師上課時,教給學法。通過教師課堂上有目的的示範引導,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良好的“研究”情境,讓學生大膽地從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發現,並讓其充分發表“高見”以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儘快掌握化學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師輔導時,指導學法,如指點學生怎樣去預習教材和閱讀課外讀物,教學生如何列內容提綱,做到看書與思考相結合,看書與質疑問難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做習題時,應進行科學的思維活動,不斷探索解題方法和技巧。總之,我們要正確處理教法與學法的辯證關係,努力培養學生創造型的學習能力。我建議這應該從高一的學生抓起。

  二、物理素質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物理創造教育目標:不側重於促進和儲存知識,而重在向學生提供有助於創造力開發的教育和指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從中小學教育來看,應試教育留下了許多難以根除的遺留問題,從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多悟少”和“學少悟多”

  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寧可喜歡那些老實聽話、循規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學生,也不喜歡那些淘氣、頑皮的“低分高能”的學生。留美博士黃全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在國內學習感覺“學多悟少”,國內上課做筆記猶如聽寫,大寫小寫,大點小點,大A小a„„可謂“學”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東西?恐怕多是老師的“二手貨”。在美國學習,感覺“學少悟多”,雖然從老師那裡轉手來的東西不多,但是內心卻不斷地在“悟”東西,而且這些都是自己的,並不是老師“教”我的,更不是老師“交”給我的。在美國的中小學老師都十分熱衷於搞“project”***課題***。所謂“課題”實際上是指“研究課題”。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分組或單獨進行課題研究。做課題研究基本上有三個階段:一是收集資料,熟悉材料;二是寫研究報告;三是課堂演講或演示。事實上,對中小學生來說,我們不可能期望他們真的有什麼新的發明和發現,重要的是,孩子在這一研究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鍊。因此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質教育中我們應該借鑑美國的教育,激發學生自覺自願進行自我素質的提高,成為有潛在發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個性、創造力的學生。

  2、“智商”與“情商”

  孩子加質加量是一種鍛鍊,是一種智力開發,並以為這種加壓加量的智力開發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成正比,實際那是錯誤的。一味地進行加壓、加重的智力開發帶來的必然是“學多悟少”的負重。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科學研究證明創造力與智力並不絕對相關,也就是說,有創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創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創造力者。因此,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培養“熱愛”的觀點,他們也就缺少的創造性。如我國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知識競賽獎,沒有聽說美國的中學生得奧林匹克獎,但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是最多的,這個強烈的反差,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我們起跑領先?而衝刺落後?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後勁不足?從這裡反映出我們的教育有不足之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將開發智力與培養創造力混為一談。因此,進行素質教育,不僅要重視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視非智力因素,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求知慾望、頑強的意志和積極性等。使他們在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上達到和諧統一。

  3、“減負”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儘快改變學生負擔過重的狀況。從不同的角度看“減負”的“負”有三層含義:一是“學多悟少”的“負”,叫“負重”;二是外部壓力造成的“負”,叫“負荷”;三是被動承擔的“負”,叫“負擔”。在培養創造力的總原則下開發智力,是減輕學生“學多悟少”的“負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則是減輕“負荷”的有效手段。當外部壓力造成的“負”超過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負荷執行。電視裡曾報道過學生殘害親生母親的事情,這是超負荷執行的結果。此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針對學習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教學規劃都是“減負”的有效措施。當實施“減負”以後,有些地方出現了學生覺得無聊,家長感到無奈,老師感覺手足無措的現象。事實上,“減負”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點,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突破點,“減負”後,還應該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如科學制作,它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動手製作科技製品,培養學生手腦並用的創造能力。

  4、“基礎知識”和“創造力”

  基礎知識是進行科學創造的基礎。因此,要想發展創造力就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熟”、運用“活”。物理是一門以唯物辯證法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質運動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所以要學好物理,應學一點唯物辯證法,學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觀察、認識物理現象,分析物理過程,歸納物理變化規律。這樣我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刻、更透徹,應用也更得手。當然基礎知識並不等於創造力,並不是知識越豐富,創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只要有創造力,一樣能做出創造發明。 以上從兩個方面談了物理素質教育的問題,這是物理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重大課題,今後還需要努力地探討,不斷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使素質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物理教學論文篇三

  ***一***教師應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的基礎。

  在物理學習中,使學生對所學習的物理問題獲得生動而具體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物理問題還沒有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還沒有認清必要的物理現象,教師就急於向學生講解概念和規律,採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靠灌輸得來的“概念”和“規律”就將是空中樓閣。其實,當學生對教師介紹有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較充分的感性認識,而學生自己用已學的知識又無法合理地說明和解釋這些現象與事例時,便會有強烈的求知慾。例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個身高體壯的大人從你身旁走過,不當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個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個瘦小的小孩,儘管他走得跟那個大人一樣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卻是他。學生便會產生“這究竟為什麼?這到底是什麼?”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這種對學習內容的濃厚興趣,正是學生學習概念掌握規律的內部動機。可見,當我們考慮一個物體的運動效果時,只考慮運動速度是不夠的,還必須把物體的質量考慮進去。物理學上把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叫物體的動量。

  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都包含著大量的具體事例。在物理教學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具體事例越多越好,為了幫助學生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我們教師必須精選典型事例,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在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進行科學抽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是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觀察同一個物理現象,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為在每一個物理現象中,存在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維的正確方向,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在“馬拉車”的問題上,儘管學生把牛頓第三定律背得滾瓜爛熟,思想上總還認為“馬對車有拉力,車對馬沒拉力”或者“馬對車的拉力大於車對馬的拉力”。學生“最有力的證據”是:反正是馬拉著車向前走,而不是車拉著馬向後退。學生主要是固執地盯住了馬拉車向前走這一直觀的表面現象,而沒有對車,馬的啟動過程以及車,馬與路面之間的作用力做深入細緻的餓分析。

  ***三***學生對相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得出結論後,為了強化概念和規律,還得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和規律,那麼學生怎樣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能說出這個概念是如何定義的,對於物理量要記住它的單位,對於有定義式的物理量要記住它的定義式,明確概念的適用範圍,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對於物理規律要知道物理規律是怎樣得來的,能記住物理規律的文字敘述及數學表示式,還要抓住表述規律的關鍵詞語,明確規律的適用範圍,瞭解規律的應用並能解決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