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就業前景發展

  對於現在農民來說,工作難找,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都面臨一定的困難,未來農民工就業前景會是怎樣一個趨勢呢?下文是農民工就業前景,歡迎閱讀!

  分析

  對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前景來說,恐怕不會是特別好的年份。因為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兩大行業同時遭遇深刻危機。

  首先是東部沿海製造業。目前我國大約有50%的青年民工從事製造業,但人口紅利的消失,已經導致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競爭力迅速下降,這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且愈演愈烈,昔日“世界工廠”東莞2015年出現了製造企業倒閉潮,2016年難有改觀。不僅東莞,還有寧波、常州、無錫、崑山、蘇州、無錫等地的製造業工廠的業績普遍下降超過四成,減員勢在必行,而恰恰是上千萬農民工的飯碗依託於這些企業。

  智聯招聘的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我國的製造業用工需求陷入零增長。2016年,中央層面會繼續推動“中國製造2025”,製造業的升級要求更高素質的工人相匹配,知識水平不高,職業技能缺乏的農民工群體距離一場就業危機越來越近。

  給農民工帶來就業危機的是另一大行業——建築業。建築行業吸納了22.3%的農民工就業,超過6100萬的農民工從事建築業。但現在建築業遇到大麻煩,2015年房地產的投資僅為1%,2016年反彈希望很小,建築業的用工需求頓時失去動力。2016年,大批青壯年民工或面臨無事可做的窘況。

  不過,這一潛在危機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各地除了出臺政策刺激樓市之外,還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對無樓可蓋的建築民工不啻救命稻草。

  智聯招聘資料顯示,交通/運輸行業在今年第四季度的線上招聘職位數量同比增長了28%,這種變化顯然受益於國家“穩增長”的政策。基礎設施投入在2016年的力度越大,青壯年建築民工的失業壓力才會越小。

  農民工就業問題解決措施

  農村低保年補助提高160元/人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一號檔案,共80條政策措施促進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糧食 計劃總產550億斤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6800萬畝以上,高產作物面積達到5600萬畝,正常年景下糧食總產達到550億斤以上。

  安排專項資金,啟動建設15個牧業園區和10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就業 幫助農民工創業較大幅度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認真落實生豬、奶牛、蛋雞等畜禽補貼政策。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和創業,在貸款、稅費、工商等方面提供支援。金融 開展權利質押貸款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通過獎勵、擴大試點等措施支援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依法開展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用生產裝置、林權等抵押貸款和應收賬款、倉單、可轉讓股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等權利質押貸款。

  低保

  年補助提高160元/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強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鼓勵發展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首先放開長春、吉林以外各城市***鎮***農民進城落戶限制,凡是進城農民有穩定居所、穩定就業崗位或穩定經濟來源,就可以進城落戶。農村低保物件年人均補助水平由540元提高到700元。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小學和初中年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290元和430元分別提高到300元和50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由人均70元提高到80元。

  農民工面臨的五大就業和創業困惑

  困惑一:

  資訊不暢工作難找

  嶽銘平是南江縣長赤鎮人,這些年來,憑藉一手嫻熟的技術在廣州務工,每月都有數千元進入腰包,在村裡率先蓋起了兩層小樓。回家過年,鄉親們都另眼相待,圍著他問長問短。而在去年,他悄無聲息地提前返鄉。在家裡,他足不出戶,鬱悶了近半年時間。6月10日,他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日子真難熬啊!如果能在本地找到工作,每個月600元我也願意幹。”

  記者在南江縣採訪農民工時,許多人都說,目前外出打工找活很難,到哪裡去打工心裡沒譜。石灘鄉的何世明原先在東莞一個玩具廠打工,由於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裁人,他在今年春節前“捲鋪蓋回家”.談到今後的打算,他心裡也沒底,他說再等一個月看看,如果實在找不到活,就只有留在家鄉找工作了。

  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用工資訊收集與釋出,為農民工提供切實有用的就業資訊,特別是對居住偏遠、資訊不暢的返鄉農民工,更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是記者在採訪時聽得最多的話。平崗鄉的陳彥說:“我在家裡歇了半年,一直盼著能出去打工掙錢,但是不知道哪裡要人。”他說,老百姓不看報紙,不上網,根本不知道哪兒招人。

  困惑二:

  培訓不對路徑

  為了讓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勞動就業部門和工會組織在各地開展了免費的技能培訓。然而,不少農民工學了幾天後,就因培訓太枯燥而“退學”了。正直鎮的何平就是其中的一例。今年20歲的他初中畢業後隨親戚外出打工了,幾年來,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工資收入總比有技術的表哥少一大截。春節前,何平因為不懂技術,最先被公司裁掉。回到家鄉,何平下決心學一門技術再出去打工。返鄉時,他得知可免費培訓的資訊後,便主動和培訓學校聯絡,準備學習電焊。開學的頭兩天,他還能認真聽課,專心做筆記,可三四天後,他實在忍受不了繁瑣的課程和呆板的教學,悄悄溜回家了。

  前不久,在巴人廣場舉行的一次招聘會上,記者見到了何平,兩年前,記者同何平在同一個駕校學習。他突遇師哥,很高興。他說,他正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心裡很清楚有一技之長的好處,但就是在學習時堅持不下來。還有,有的培訓後還是找不到工作,也是他不想學的原因之一。

  長赤鎮返鄉農民工康榮先深有同感。2007年他回鄉後與何群元、康仕茂等5人合夥投資1200多萬元,建起了日產大米1500噸的南江光霧山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實現產值9500多萬元,創利稅350多萬元,農民工穩定性就業54人,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專業技術人員月收入4000元以上。今年“五一”,康榮先被南江縣委、縣政府授予“創業之星”稱號。他告訴記者:“目前,制約我們創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儘管各級政府部門和工會加大了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但培訓方式、內容和培訓面與我們的實際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希望相關部門採取因企制策、按需施教、外引內聯、分片培訓的方法加強農民工培訓,才能收到應有效果。”

  困惑三:

  抵禦市場風險不足

  前不久,南江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自碧前往平崗、石灘、長赤等10個鄉鎮調研瞭解到,這10個鄉鎮外出農民工總數為38000多人,去年返鄉10500多人,其中自主創業386人,帶動回鄉農民工就業1345人,靠勞動就業部門和鄉村工會介紹就業1670人。劉自碧告訴記者,返鄉農民工們憑著自身經濟實力和資源優勢發展養殖業、運輸業等專案,雖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石灘鄉九村胡樹華在去年春節過後,由於要照顧家庭,便不再外出打工了。他聽說,當時豬肉價格很高,養豬能賺錢,決定建一個養殖場養豬。去年農曆正月十五後,胡樹華就開始張羅建場。為了彌補技術上的欠缺,胡樹華專門買來養豬技術書籍,並虛心向鄉鄰們請教。農曆二月初,胡樹華夫婦用在外闖蕩10多年積下的40多萬元建起了養豬場。去年,由於生豬價錢好,胡樹華賺回了15萬多元。胡樹華盤算著,照這個形勢下去,他們家的養殖場不到三年就可收回成本,一點不比在外打工差。然而,今年,生豬市場卻愈來愈疲軟,生豬價格一天比一天低,胡樹華心急如焚:“現在市場行情這個樣子,怎麼辦啊?”

  困惑四:

  融資瓶頸難打破

  同是辦養殖場養豬,平崗鄉一村五組返鄉農民工張廷榮卻逆勢而上,準備在豬肉價格下滑時,擴大養殖規模。2007年他回鄉後,用攢下的10多萬元建起養豬場,鄉政府從縣扶貧辦為他申請扶貧貸款50萬元,並協調解決土地、木材等問題,養豬場很快建成投產。去年出售肥豬360頭、仔豬410頭,盈利14萬多元。正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時,週轉資金卻成了“瓶頸”.他說:“鄉政府幫我申請50萬元扶貧貸款,因再無財產抵押,信用社去年僅貸給我12萬元,就再也貸不到了,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和建3口沼氣也只好作罷。”

  大玉村八組龍兵夫婦以前在泉州一家米麵廠務工,龍兵的妻子是技術工人,龍兵則在廠裡從事銷售工作。因為米麵廠倒閉,龍兵夫婦回鄉想辦一家麵條廠。龍兵對記者說:“雖然辦廠的資金不夠,但我們有技術,有銷路,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援,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給我再添一把柴,我們創業星火就可燎原。”

  據劉自碧調查,雖然農民工在返鄉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對於創辦企業、發展現代農業的資金需求來說,農民的個人積蓄只是杯水車薪。該縣50%以上的回鄉創業農民工,因自身資金不足,只有靠貸款和向親友借錢才能使經營專案正常運轉。據記者瞭解,儘管鄉鎮將扶貧貸款向他們傾斜,對土地徵用費和稅收實行優惠或減免。但由於缺乏抵押財產和無法人組織擔保,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在銀行貸款難上加難,個別農民工剛上專案就偃旗息鼓。發展資金不足,成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最大障礙。

  困惑五:

  創業環境不寬鬆

  在創業中,多數農民工受文化程度和專業知識不足的限制,思維方式比較傳統,營銷觀念比較落後,市場開拓能力比較差,所辦企業大多實行家族式管理,難以適應市場變化,加之他們回鄉創業基本處於自發狀態。家住長赤鎮的回鄉創業農民工何某說,政府在創業前很鼓動,在創業過程中卻缺少關注和支援,還“抓大嫌小”.

  而讓不少回鄉創業農民工感到頭疼的則是,當前的創業環境有待改善,審批程式繁瑣,一些收費不盡合理,個別地方搞公益事業拉贊助,落實政策打折扣,在與有關部門打交道時,讓他們感到很耗精力。

  石灘鄉九村胡樹華告訴記者,她辦養鍺場的生活用電和豬場用電,管電人員至今一律按每度0.82元的標準收取,而生活用電每度才0.42元,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