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地膜草莓種植技術培訓

  好技術是提高一種產品產量的前提,下面小編問你介紹點大棚地膜草莓種植技術管理,希望你喜歡。

  -1大棚地膜草莓栽培品種紅顏性狀

  紅顏草莓苗又稱紅頰,是日本靜岡縣用章姬與幸香雜交育成的早熟栽培品種良種。植株生長勢旺,株型直立,植株較高***25釐米***。果實圓錐形,果實表面和內部均呈鮮紅色,有光澤,果心紅色,果形端正整齊,著色一致,畸形果少;單株平均單果重18.6克,最大果重3***克。酸甜適口,香味濃,品質極佳。果實硬度適中,耐貯運性較好。休眠淺,打破休眠所需的5℃以下低溫積累為120小時,促成栽培中不用赤黴素處理。該品種各花序發生的間隔時間短,連續結果性強,豐產性好,品種耐熱耐溼和耐旱能力較弱,育苗困難,耐低溫能力強,在冬季低溫條件下連續結果性好;田間表現抗白粉病能力較“豐香”強,對灰黴病、炭疽病抗性較弱。適於保護地各種形式栽培。

  1-2大棚地膜草莓的生物學性狀

  1、根系、

  由不定根組成的鬚根系分佈淺,集中分佈在 500px土層內。

  2、莖、

  新莖:當年生短莖

  根狀莖:新莖上的葉片枯死、脫落後成為根狀莖

  葡萄莖:由新莖腋芽抽生而成的地上莖

  3、葉、

  葉片具有常綠性,壽命60~80天,葉齡30~35天光合效率最高。三出複葉,健壯葉數多,營養多,產量高。平均20℃,8天長出一新葉,2/5葉序

  4、花與果實、

  完全花,能自花結實。多歧聚傘花序,每花序7~15朵小花。果實由花托發育而成的聚合果。同一花序中以花期最早,花托大的果實最大,隨花序級次增高逐漸變小。

  5、花芽分化、一般在9下旬~10月上旬,以日照8~9h,日平均溫度14~17℃最適宜。花芽分化開始後9~16天能形成花芽。

  1-3大棚地膜草莓的栽培性狀

  1-3-1成花與休眠

  草莓生育週期分為:發芽期、休眠期、現蕾期、開花期、果實膨大期、果實收穫期。

  隨著人們對草莓花芽分化生理生態認識的不斷加深,已通過綜合控制溫度、光照、植株營養和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各種生長條件,實現了草莓花芽分化的人工調節,形成了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超促成栽培、抑制栽培等多種栽培模式。

  草莓多數品種從 10 月下旬左右開始逐漸進入休眠狀態,而一般腋花芽分化也在此時開始。低溫***14-17℃***、短日照***8-9 小時***更適宜花芽分化,白天氣溫在 26-27℃左右,夜間溫夜間保持12-13℃,更利於花芽分化。適時保溫:適時蓋膜是草莓***半***促成栽培中的關健技術,此時夜間溫度降到了5~8℃,日平均氣溫為15℃左右。

  1-3-2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是草莓生長髮育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同時也是複雜的誘導、啟動、分化和形態建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內外因子的共同作用,相互協調下完成。外部因子如溫度、光照、光周期和光質量,以及內在因子如營養與水分、植物激素、種苗質量和育苗方法等對草莓花芽分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促進草莓花芽分化的各項技術措施。

  1-4怎樣使大棚草莓優質

  1-4-1選擇適宜品種

  棚栽草莓要選用在冬季和早春低溫條件下開花多,自花授粉能力強,耐低溫,黑心花少,果型大而整齊,畸形果少,果實風味佳的品種。

  1-4-2採用脫毒壯苗

  草莓因病毒侵染引起品種退化,是導致品質變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應通過建立無病苗繁殖基地,控制病毒病的發生。生產上繁殖草莓苗時,要選擇具有本品種特徵的優良植株作為繁殖母株,並經常選優汰劣,使種性得以保持和提高。

  1-4-3適期定植扣棚

  定植和扣棚過早,容易造成生長過旺,結果少,果實發育慢,病害嚴重。反之,則結果遲,影響早期產量和品質。一般在草莓花芽分化後儘早定植,我國南方在9月下旬前後定植,北方要適當提前。扣棚要在草莓通過休眠、滿足對低溫要求後進行。既不能使草莓進入休眠狀態,又不影響腋花芽分化,兩者兼顧的時間為保溫適期。一般年份,北方保溫適期在 10 月中旬至下旬,南方為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此段時間夜間溫度降到了 5~8℃,日平均氣溫為 15℃左右。

  1-4-4控制適宜溫溼度

  草莓果實發育的適溫為18~25℃。要在冬季和早春達到這一溫度,必須在大棚內套中棚再加小棚並蓋地膜,力爭棚溫白天達到25~28℃,夜間5℃以上,最低溫度0℃以上。但出現32℃以上高溫時要及時通風降溫。土壤溼度以保持70%~80%為宜,過大過小均會影響草莓根系活力和果實正常的生長髮育。果實發育肥大期,應及時灌水,此時需水量最多;當果實接近成熟時又要適當控水。澆水溫度在 15-20℃,一般採用膜下暗灌。採用滴灌、微灌效果更好。

  溫度管理草莓生長髮育對溫度總的要求是前期高一些,後期一低些。

  1-4-4--1保溫開始初期,為防止植株進入休眠矮化狀態,促進花芽的發育,白天溫度為 28℃,最高不超過 30℃,超過 30℃要放風,夜間溫度為 12℃~15℃,最低不能低於 8℃。

  1-4-4--2現蕾期要求白天溫度為 25~28℃,夜間溫度為 10℃,夜溫過高,超過 13℃就會導致腋花芽退化,雌雄蕊發育受阻。 這個時期的溫度既要有利於第一花序的發育, 也要有利於腋花芽 ***第二花序***的分化。

  1-4-4--3開花期白天適宜溫度要求在 23~25℃,夜間 8~10℃,這樣有利於開花,也有利於開花後的授粉受精。

  1-4-4--4果實膨大期,為了促進果實膨大,減少小果率,白天溫度應保持在 20~25℃。夜間 6~8℃為宜。

  1-4-4--5採果期,白天溫度應保持在 20~23℃,夜間 5~7℃即可。室溫的高低要通過揭蓋草莓棚腰裙和扒開放風口的大小來調節。

  1-4-5合理施肥

  大棚草莓結果期長,為防止脫肥早衰,要重施基肥,中後期多次噴肥,以滿足其營養需求。在施肥上要掌握適氮增磷鉀。定植到收穫始期以及到收穫盛期時肥料的吸收量分別佔總吸收量的 1/3 和 2/3。促成栽培保溫以後是施肥的重要時期,追肥至少要進行 6—8 次,即定植後、開花期、果實膨大期、開始採收期、盛收期, 收後植株恢復期及腋花序果開始採收期等等。

  1-4-5-1追肥原則是: 輕施苗肥, 穩施現蕾肥, 重施膨果肥,勤施採果肥,巧施復壯肥,勤施腋果肥。

  ①輕施苗肥:緩苗後 10 天左右,衝施衝施肥 5~10 公斤/畝 1-2 次,同時可用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中微量營養元素灌根,提高地溫和土壤的緩衝性,促進根系生長,防治畸形果。

  ②穩施花蕾肥:草莓花蕾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進行,每畝追施衝施肥5~10公斤 2-3 次,噴施 2-3 次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中微量營養元素,提高受粉率、保花保果。

  ③重施膨果肥:第一花序的頂果達到拇指大小時, 衝施衝施肥 5~10 公斤/畝 2-3 次,同時噴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及硼、鈣等中微量營養元素 2-3 次,減少落果、畸形果、空洞果的發生,防治缺素病害。採用滴灌的方式澆水,使7~200px 以上土層呈溼潤狀態。

  ④勤施採果肥: 當第一花序草莓開始採摘後,同一花序上的其他果實逐漸膨大時,衝施衝施肥 5~

  10 公斤/畝, 一般每隔 10-15 天衝施一次,噴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硼、鈣等中微量營養元素 2-3 次,防止畸形果空洞果等缺素病害的發生。

  ⑤巧施復壯肥 當第一花序的草莓採摘後,為了讓植株儘快恢復體力,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衝施衝施肥 5~10公斤/畝 1-2 次,同時噴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全營養元素肥料 2-3 次,全面補充營養。

  ⑥勤施腋果肥當第二、三花序草莓開始膨大後, 同一花序上的其他果實逐漸膨大時,衝施衝施肥5~10公斤/畝,一般每隔 10-15 天衝施一次,噴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硼、鈣等中微量營養元素 2-3 次,防止畸形果、空洞果等缺素病害的發生。

  1-4-6摘葉疏果

  衰老葉製造光合產物少,而呼吸消耗大,對草莓生長和漿果發育不利,匍匐莖的無謂發生也消耗母體營養。因此,結果期對下部衰老葉要及時摘除,並及早去除匍匐莖。在開花前後蔬除一定的高階次花果,降低畸形果率,利於集中養分供應低階次花果發育,使果個增大,提高整齊度。

  1-4-7綜合防治病蟲害

  防治大棚草莓病蟲害要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即通過採用脫毒壯苗、高壟栽植、地膜覆蓋、水旱輪作及避免乾旱、高溼等措施預防病果、爛果的發生。田間發現病爛株葉和果實要及時清除,嚴防擴充套件蔓延。藥劑防治要注意開花前後不用藥,以免影響授粉,使畸形果增多。採果期要儘量少用藥,必須用藥時應選擇殘毒低的藥劑,並且噴藥後2~3天內停止採果,防止果實殘毒影響人體健康。主要的三大病害是炭疽病、白粉病和灰黴病;主要蟲害有蚜蟲和紅蜘蛛。

  1-4-7-1生理性病害:草莓缺鈣

  草莓是需鈣量較大的作物,其生長過程中對鈣的需求僅次於鉀、氮,是必需的第三大元素。膨果期的草莓對鈣的吸收量僅次於鉀。但在草莓種植施肥過程中,種植者往往忽視了鈣肥的補充,從而導致多種生理性病害的發生。草莓缺鈣表現的症狀與草莓病毒病症狀十分相似,極易將二者混淆,經常會採取錯誤的防治措施,延誤防治時機,反而導致病情加重。

  1、草莓缺鈣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與病毒病的區別:

  1引起發病的原因不同

  草莓缺鈣屬於生理性病害,是由於缺素造成的。合理補充所需元素,草莓將會恢復正常生長;草莓病毒病是由草莓斑駁病毒、草莓鑲脈病毒、草莓輕型黃邊病毒、草莓皺縮病毒等侵染造成的。一旦侵染,系統發病,防治極其困難。

  2發病症狀不同

  葉片:缺鈣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俗稱的葉焦病,一般發生在新葉上,造成葉片頂端皺縮,葉尖焦枯;病毒病葉片多表現為花葉、黃邊、皺葉和斑駁,葉片縮小、畸形,葉色褪綠,逐漸變為紅色,最終導致枯死。

  花器:缺鈣會造成花萼焦枯,花蕾變褐,新芽頂端乾枯;感染病毒病後花器基本不表現症狀。

  果實:缺鈣時幼果期會出現僵果,成熟期的果實缺鈣會導致細胞壁薄,細胞密度小,果實表現出發軟現象,耐儲運性差,果實重量降低;草莓病毒病果實變小、畸形。

  根系:缺鈣的草莓根系短,根毛少,根尖從黃白色轉為棕色,嚴重時死亡;草莓病毒病主要表現是植株矮小。

  2、導致缺鈣的原因:

  1土壤缺乏,根據北方土壤的特點,土壤中含鈣豐富,但大多是被土壤中的磷酸根等陰離子固定,生成碳酸鈣,很難被作物吸收利用。

  2施肥不均衡,大量的使用氮鉀肥,元素之間的拮抗作用,抑制根系對鈣的吸收。

  3吸收障礙,鈣屬於難移動元素,鈣的吸收主要靠葉片的蒸騰產生的拉力進行運輸傳導,草莓的根系活力差,葉片蒸騰拉力弱,導致草莓對鈣的吸收障礙,尤其是連陰天容易發生。

  3、解決方案:

  增施有機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膠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中鈣的活性,提高鈣的利用率。根部追施濟農活性生根劑+濟農藍鈣,澆水時每畝加入濟農活性生根劑1L+濟農藍鈣500mL,間隔20-30天一次;結合葉面噴施濟農藍鈣600倍液,草莓果實部位應重點噴勻;間隔10-15一次。

  1-4-7-2病害:草莓苗期最主要的病害是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育苗期***匍匐莖抽生期***和定植初期,結果期很少發生。其主要危害匍匐莖、葉柄、葉片、托葉、花瓣、花萼和果實。染病後的明顯特徵是草莓株葉受害可造成區域性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最明顯的病症是在匍匐莖和葉柄上產生潰瘍狀、稍凹陷的病斑,長3~7毫米,黑色,紡錘型或橢圓形。根莖橫切面自外向內發生褐變,但維管束未變色。病菌侵染最適氣溫為28~32℃,相對溼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溫高溼型病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發病組織或落地病殘體中越冬。在田間分生孢子藉助雨水及帶菌的操作工具、病葉、病果等進行傳播。

  5月下旬後,當氣溫上升到25℃以上,草莓匍匐莖或近地面的幼嫩組織易受病菌侵染,7~9月間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病菌傳播蔓延迅速。特別是連續陰雨或陣雨2~5天或颱風過後的連作田,氮肥過量、通風透光差的苗地發病嚴重,在短時間內造成毀滅性損失。

  防治方法:①苗地消毒,水旱輪作;②控制繁苗密度,減少氮肥用量;③及時摘除老葉、病葉、病株,集中燒燬,減少傳播;④在高溫高溼期間***7-9月***,搭棚覆蓋天膜***避雨降低溼度***和遮陽網***降低溫度***;⑤藥劑防治。可選用50%世樂10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等噴霧,每7天1次,連續防治3~5次。要注意防治時間,重點強調在雨前和雨後進行防治。

  1-4-8適時採收

  大棚草莓果實以鮮食為主,必須在70%以上果面呈紅色時方可採收。冬季和早春溫度低,要在果實8~9成熟進採收。早春過後溫度逐漸回升,採收期可適當提前。採摘應在上午8~10時或下午4~6時進行。不摘露水果和晒熱果,以免腐爛變質。採摘時要輕拿、輕摘、輕放,不要損傷花萼,同時要分級盛放幷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