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宜四川生薑種植技術及條件

  生薑是常見的種植作物,為廣大農民朋友所青睞。那麼四川生薑怎麼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四川生薑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四川生薑種植技術

  一、適期播種

  生薑起源於南方熱帶森林地區,長期的系統發育形成了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的特性,因而要將生薑的整個生長期安排在溫暖無霜的季節。具體確定生薑的播種期應考慮以下3個條件:

  第一,需在終霜後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

  第二,從出苗至初霜適於生薑生長的天數應在135天以上,生長期間有效積溫達1200-1300℃以上。

  第三,把根莖形成期安排在晝夜溫差大而溫度又適宜的月份裡,以有利於產品器官的形成。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條件相差很大,滿足上述條件的時間亦有較大差別,因而各生薑產區適宜的播種期各不相同。如廣東、廣西等地,全年氣候溫暖,冬季無霜,播種期不甚嚴格,1-4月均可播種;長江流域各省,露地栽培一般於穀雨至立夏播種;而華北一帶多在立夏至小滿播種;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無霜期過短,露地條件下種植生薑產量較低。生薑應適期播種,不可過早或過晚。若播種太早,地溫低,熱量不足,播後種姜遲遲不能出苗,極易導致爛種或死苗;播種過晚,則出苗遲,從而縮短了生長期造成減產。據蔣先明等的試驗,播期與產量的關係極為密切。5月8日播種者,產量達2978千克/畝,而6月8日播種者僅1334千克/畝,後者比前者減產50%以上。播種原則是在適宜的播種季節勾,以適當早播為好,播種越遲,產量越低。

  二、培育壯芽

  培育壯芽是獲得生薑豐產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健壯的幼芽才可能長出茁壯的幼苗,也才能為生薑的旺盛生長奠定好的基礎,所以各姜區均對種姜進行必要處理,以培育壯芽。

  1、壯芽的形態及其影響因素

  生薑種芽有壯有弱,從其外部形態看,壯芽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則芽身細瘦,芽頂尖細。生薑種芽強弱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種姜的營養狀

  俗話說母壯子肥,在一般情況下,凡是種姜肥胖而鮮亮的,因其營養狀況好,其上所生幼芽多數較為肥壯;而種姜瘦弱乾癟者,由於營養較差,其上所生幼芽多數比較瘦弱。

  ***2***種芽著生位置由於頂端優勢現象的存在,種姜的上部芽及外側芽多較為肥壯,而基部芽及內側芽則往往細弱。

  ***3***催芽溫度與溼度在22-25℃適溫條件下催芽,所生幼芽健壯,若催芽溫度過高,長時間處在28℃以上,則所長的幼芽瘦弱細長。若催芽期間溼度過低***主要是晒姜種過度引起姜種失水過多所致***,種芽往往細弱。

  2、培育壯芽的方法

  培育壯芽通常按3個步驟進行,即晒姜困姜、選種、催芽。

  ***1***晒姜困 姜於適期播種前20-30天***北方多在清明前後,南方則春分前後***,從貯藏窖內取出姜種,用清水洗去姜塊上的泥土,平鋪在草蓆或乾淨的地上晾晒1-2天,傍晚收進室內,以防夜間受凍。晒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第一,提高姜塊溫度,促進內部養分分解,從而加快發芽速度。一般姜窖內的溫度為13-14℃,生薑在此溫度條件下,基本處於休眠狀態,經晒姜後,種姜體溫明顯提高。據測定,在室溫22℃條件下,堆放室內而未經晾晒的姜塊表面溫度為21℃,內部溫度為20℃,在陽光下晾晒的姜塊表面溫度為29.5℃,內部溫度為28℃。

  第二,減少姜塊水分,防止姜塊腐爛。由於貯姜窖內空氣溼度大,姜塊含水量極高,經適當晾晒後,可降低姜塊水分尤其是自由水含量,防止催芽過程中發生黴爛現象。

  第三,有利於選擇健康無病姜種。帶病姜塊未經晾晒時,病症不甚明顯,經晾晒之後,則往往表現為乾癟皺縮,色澤灰暗,病症十分明顯,因而便於淘汰病姜。

  姜種晾晒1-2天后,即將其置於室內堆放2-3天,姜堆上覆以草簾,促進養分分解,稱困姜。一般經2-3次晒姜、因姜,便可開始催芽了。

  必須注意,晒姜時要注意適度,切不可晒得過度,尤其是鉸嫩的姜種,不可曝晒。中午若陽光強烈,可用席子遮蔭,以免姜種失水過多,姜塊幹縮,出芽細弱。

  ***2***選種 晒姜困姜過程中及催芽前須進行嚴格選種。選種時應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危害的健康姜塊做種,嚴格淘汰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3***催芽 催芽可促使種姜幼芽快速萌發,使種植後出苗快而整齊,因而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措施。我國南方溫暖地區,種姜出窖後,多已現芽,可不經催芽即可播種。而多數地區春季仍低溫多雨,因而應進行催芽。催芽的過程,北方群眾稱炕姜芽,多在穀雨前後進行;而南方叫薰姜或催青,多在清明前後進行。催芽的方法各地也有幾種

  ①山東萊蕪姜區室內催芽池催芽法:

  在室內一角用土坯或磚建一長方形催芽池,池牆高80釐米,長、寬依姜種多少而定。放姜種前,先在池底及四周鋪一層10釐米厚的、事先晒過的麥穰,再鋪上3-4層草紙。選晴暖天氣在最後一次晒後,趁姜體溫度高,將種姜層層平放池內,堆放厚度以50-60釐米為宜。若姜堆太厚,往往溫度不勻,發芽不夠整齊。姜種排好之後,經1小時散熱,於第二天蓋池。蓋池時先在姜堆上部鋪10釐米厚的麥穰,再蓋上棉被或棉毯保溫。保持池內20-25℃的溫度,經10-12天幼芽萌動,再過10天左右,幼芽可長至1.0-1.5釐米,此時即可下地播種。

  ②山東萊蕪室外種法:

  選擇房前院內陽光充足處建催芽池。催芽池有地上式、半地下式兩種。地上式是在地面以上壘成一個四周牆高80釐米的池子,半地下式是在地面下挖25-30釐米,地上壘50-55釐米高的牆,其餘皆同地上式。長寬依姜種多少而定。放姜種前,將乾淨無黴爛的麥穰曝晒一天,鋪於池底10-15釐米厚***若姜塊乾燥,可在麥穰上灑適量溫水調溼***,然後將姜種層層放好,隨放姜隨在四周塞上5-10釐米厚的麥穰。姜种放好以後,再在上層蓋5-10釐米厚的麥穰。姜种放好以後,再在上層蓋5-10釐米厚的麥穰,頂部用麥穰泥封住。為了方便,亦可不事先壘池,而將姜種直接堆放於陽光充足處,四周蓋以麥穰,最後用麥穰泥封好。該催芽方法堆放姜種厚度一般不應超過60-70釐米,否則往往因透氣不良,上、下層溫差大使姜芽萌發不勻,甚至在溼度大時還會引起爛種。為了增加催芽池內部的透氣性,可根據姜種多少及池的大小,在池內姜堆上部留一個直徑15-20釐米的通氣孔,孔中豎插幾把高粱或玉米作物秸稈,使其伸出頂部。這樣經20-25天即可使芽長到1釐米左右。

  ③山東滕州席簍、竹筐催芽法:

  在席簍、竹筐等容器內四周及成部墊3-5層草紙,將晒好的姜種平放其中,排好之後將口封嚴。然後在廚房裡用木棍搭成架子,架高2.2-2.5米,把簍、筐放置其上,利用每天生火燒飯時產生的熱氣提高溫度進行催芽。

  ④浙江臨平等地薰姜灶催芽法:

  在室內用磚砌薰姜灶。灶高0.4米,灶頂用竹竿或竹蓆鋪平,然後用泥封好,灶中牆下面開燒火門,高30釐米、寬20釐米左右。灶上用木板做成高1.8米,長、寬各1-1.2米左右的薰倉,在薰倉一側設有活動抽板,以便於存取姜種。薰倉內側墊以稻草或貼3-5層草紙,然後排放姜種,種姜頂上再蓋厚20釐米左在的稻草。最後在灶下點燃木柴、鋸末或礱糠等燃料小火力***不見明火***加熱,用產生的熱煙燻烘姜種,使之達到適於發芽的溫度。在薰烘過程中,種姜表面發潮,群眾稱為發汗,經25天左右,發汗完畢,幼芽可長至1釐米左右,此可停止薰姜,下地播種。

  ⑤銅陵姜閣催芽法:

  選地勢高燥、避風向陽處建高8米,長、寬各4-8米的姜閣,其牆內外均敷泥封實,以防冷風侵入,屋頂上蓋瓦,以利通氣。閣內距地面回1.3-2米處用木料架設樓柵,在柵上相間鋪釘毛竹片,井用竹柵分成4-8室,狀如蒸籠底,中央留一約70釐米見方的火道***或稱人行道***,作為燒火時熱氣上升和擺放姜種時操作人員的下通道。貯姜前在竹柵上墊3-4層幹荷葉,在姜閣一側上部開一窗,約33釐米見方,以便排除水氣。種姜上閣入室後,上面再用荷葉蓋嚴,以後在樓下燒火加溫,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燒40-60分鐘,目的是使生薑發汗脫水,使閣內溫度保持在12-14℃。春分前後,改燒文火,使溫度達20-25℃,以促進發芽。一般至4月中旬,即可催出1釐米左右的姜芽。銅陵姜閣既可用於催芽,亦可用於貯姜,在我國各生薑產區獨具特色。但建造姜閣成本高,燒火加溫達5個多月,管理複雜。

  ⑥砂床催芽:

  遼寧金縣光明姜區的催芽方法是:在立壕內的防寒溝裡架設塑料小拱棚砂床,砂床溼度以手握砂土團,落地散開為宜,過幹可適量噴水。種姜平鋪於砂床10釐米厚,其上覆蓋3釐米左右厚的溼砂。當種芽長至0.5釐米左右時,可扒出種姜,放入溫涼屋內煉芽,以適應外界環境,至5月上中旬播種。

  ⑦湖南來陽山區深洞催芽法:

  選地勢高、土層深厚的山邊挖深洞貯姜,種姜貯藏期間可發芽。具體做法是將選好的種姜用竹簍裝好,放入洞內,密封洞口,至穀雨時開洞取姜。此時種姜即生長出鮮嫩肥壯、顏色潔白的幼芽,可選晴暖天氣下種。

  ⑧陽畦及溫室催芽法:

  隨著保護地蔬菜的發展,各地陽畦發展很快,湖南衡陽及四川成都等地已利用陽畦進行催芽。具體做法是先挖寬1.5米,深0.6米,長依姜種多少而定的陽畦,在畦底及四周鋪一層10釐米左右厚的麥穰,將晒好的姜種擺放其中,厚30-35釐米,姜塊上面再蓋15釐米左右厚的麥穰,保持黑暗,上部插上支架,蓋好塑料薄膜即可。為防夜間受凍,太陽落山前即在薄膜上加蓋草苫保溫,有條件者還可在陽畦內鋪地熱線加溫。陽畦催芽法美種擺放薄,內部通氣性好,溫度也較易控制,因而催芽時間可縮短3-5天。有溫室的地方,可利用溫室進行催芽。即先在竹筐或紙箱內鋪墊一層厚5-10釐米的麥穰,將晒好的姜種盛放其中,頂上再蓋一層麥穰,將竹筐或紙箱放入溫室內,可在筐頂再蓋草若保溫,並保持黑暗狀態。

  不論採用哪種催芽方法,催芽過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工作是調節溫度。據試驗,在29-30℃條件下,催芽10天左右,芽長達1.5-2釐米、芽粗0.8-1釐米,芽較細長;在24-25℃條件下,催芽20天左右,幼芽粗壯,已達播種要求;在20-21℃條件下,催芽30天,芽長1.6-1.9釐米、芽粗1.1-1.4釐米,幼芽肥壯,已達播種要求;在16-17℃條件下,幼芽生長緩慢,催芽60天,芽長0.9-1釐米,芽粗0.8-1釐米,可以播種。由此可知,種姜在16℃以上即可開始萌芽,在20℃以下,發芽緩慢;在發芽過程中,以保持22-25℃較為適宜;如高於28℃,雖發芽較快,但姜芽往往徒長瘦弱。因此在催芽期間應按種姜發芽要求的適宜溫度進行管理。否則,如溫度過低,出芽太慢,影響適時播種。但溫度亦不可過高,尤其是陽畦催芽,晴天中午應特別注意溫度變化,若溫度太高,應及時通風降溫。

  3、催芽大小對生薑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筆者將種芽按大小分為3級***大芽長超過2釐米、粗0.8-1釐米,芽基部已發生不定根;中芽後1-2釐米、粗1釐米左右,芽基部僅見根的突起;小芽長不超過1釐米、粗0.5-0.7釐米,芽基部未見根的突起***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種芽越大,出苗越早,大芽可比小芽提早1周左右出苗。由於大芽早出苗,所以在幼苗期其株高、莖粗、分枝數以及時片數等均比中、小芽略佔優勢。但大芽生理年齡相對較老,進入旺盛生長期以後,植株表現早衰,生長緩慢,長勢漸弱。而中、小芽播種後雖出苗稍晚,但旺盛生長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無論是莖葉生長還是根莖生長,均很快超過大芽,表現出明顯的生長優勢。種芽大小不僅影響莖葉的生長,也同樣影響到根系的擴充套件及吸收能力的強弱。生薑為淺根系作物,根系不發達,當根系受損時,髮根困難、不易恢復。由於大芽已發生不定根,根尖柔嫩,播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損傷,使幼根生長受阻,影響根系正常發育。據測定,6月20日,中、小芽的根重分別比大芽重18.3%和平共處2.7%;8月20日則分別高69.7%和75.8%,而且中小芽植株根系的吸收面積,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均顯著高於大芽植株,收穫時經測定,中、小芽植株對氮的吸收量分別比大芽植株高58.3%和65.9%;對磷的吸收分別高36.9%和35.9%;對鉀的吸收量分別高54.4%和63.6%。試驗結果表明,中、小芽根系比較發達,其吸收能力強,而大芽根系生長不良,嚴重影響了對水分及無機鹽的吸收。由於芽的大小影響著地上莖葉及地下根系的生長,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制約著產量的高低。據連續2年測產表明,中、小芽植株產量比大芽植株高20%以上。綜上所述,播種前的種芽大小對生薑生長及產量有顯著影響,因而適度催芽就顯得十分重要。種芽大小的標準可以認為芽長0.5-2釐米、粗0.5-1釐米,其形態上要求色澤鮮黃光亮,頂部鈍圓,芽基部僅見根的突起,該類芽可稱為'短壯芽'。用短壯芽播種可比用大芽播種增產20%以上。

  三、整地與施基肥

  生薑根系不發達,在土壤中分佈淺,吸水吸肥能力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澇,因而姜田應選擇上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應的肥沃壤土。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實行3-4年以上的輪作。一般說來,近2-3年內發生過姜瘟病的地塊不可種姜。選定姜田後,通常於前茬作物收穫後進行秋耕***南方為冬耕***冬季經雨雪風化,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效養分含量。翌年土壤解凍後,細耙1-2遍,並結合耙地施入大量農家肥,一般畝施優質廄肥5000-8000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然後將地面整平整細。由於南北方氣候條件不同,生薑的栽培方式也不相同。北方多采用溝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整平耙細的土壤上按東西向或由北向開溝,溝距48-52釐米、溝寬25釐米、溝深15釐米左右。為便於澆水,溝不宜太長,一般以20米以內為宜。若地塊過長,可打截劃區種植。北方姜區種姜,有集中施用豆餅的習慣,即先在開好的溝內用窄钁沿姜溝南側***東西向溝***開一小溝,叫施肥溝,再將粉碎的餅肥集中施入施肥溝中。一般肥料用量可畝施餅肥75-100千克,另施硫酸銨15幹克、過磷酸鈣25千克、硫酸鉀10千克,或直接施入氮磷鉀複合肥25克。南方姜區因雨水多,一冊採用高畦栽培,以便於排水。具體方式有畦寬1.2米、畦間溝寬30釐米、深20釐米左右的高畦,可種生姜3行;有畦寬2-2.4米、畦間溝寬40釐米、深40-50釐米的深溝寬高畦,可種生姜4-6行;還有間距40釐米、高30釐米的高壟,在壟上開10-12釐米淺溝栽培生薑的埂子姜。有的地方,採用3-4米寬高畦,在畦面上橫向按35-40釐米行距開深10-13釐米溝栽培生薑。

  南方種姜的施肥方式多采用蓋糞方式,即先擺放姜種,然後蓋上一薄層細土,再撒入5000千克/畝農家肥或少許化肥,最後蓋土2釐米左右厚即可。

  四、播種

  1、播前的準備

  ***1***掰姜種 種姜催芽時,姜塊較大,雖有的姜區催芽前已將大塊掰開,但出芽後仍需挑選,因此在姜種下地前多進行掰姜。掰姜的過程實質上是進行塊選和芽選的過程。掰姜時一般要求每塊姜上只保留1個短壯芽,少數姜塊可根據幼芽情況保留2個壯芽,其餘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養 分能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苗全苗旺。掰姜時若發現幼芽基部發黑或掰開的姜塊斷面褐變,應嚴格剔除。掰姜除應選留壯芽外,還應考慮姜塊的大小。在一定範圍內,種塊越大,出苗越早,姜苗生長越旺,產量也越高。反之,種塊過小,出苗遲、幼苗弱,產量也較低。經筆者多年試驗證明,種塊以75克左右為宜。掰姜時還應注意,為了以後便於管理,可按種塊大小及幼芽強弱進行分級,即瘦小的姜塊和瘦弱芽姜塊放在一起,肥胖姜塊和具壯芽的姜塊放在一起。種植時分割槽種植,分別視生長情況進行管理。

  ***2***澆底水 因生薑發芽慢,出苗時間長,若土壤水分不足,會影響幼芽的出土與生長。為保證幼芽順利出土,必須在播前澆透底水。澆底水一般在溝內施肥後,於播種前1-2小時進行,澆水量不宜太大,否則姜壟溼透,不便下地操作。

  2、播種方法

  底水滲下後,即可按一定株距將事先準備好的姜種擺放溝內。擺放姜種的方法,各姜區也不一致。一是平播法,即將姜塊水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東西向溝,姜芽一律向南;南北向溝,則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塊後,用手輕輕按入泥中,使姜芽與土面相平即可。而後隨手扒下部分溼土,蓋住幼芽,以防強光灼傷幼芽。這種播種方法,種姜與新株薑母垂直相連,便於以後扒老薑 。二是豎播法,即將姜塊豎直插入泥中,姜芽一律向上。這種播種方法,種姜與新株上的薑母上下相連,扒老薑時易傷根,操作也不方便。

  南方有的姜區為便於扒老薑,將姜種倒放,該法雖便於收穫老薑,但影響幼芽出土,生產上不宜採用。

  3、覆土

  種姜排好後,可用钁或二齒鉤將壟上的溼土扒入溝內蓋住種姜,而後用鐵耙子摟平蕩細 即可。一般要求覆土厚度為4-5釐米,不可過厚或過薄。若覆土過厚,則下部地溫低,不利發芽;反之,若覆土過薄,則土壤表土易幹,同樣影響發芽

  4、播種量

  生薑的播種量受姜塊大小和種植密度的影響,是姜農尤其是新發展姜區姜農關心的主要問題。一般高產優質栽培用種塊大,用種量也多,每畝500千克左右。若一般地塊或新發展姜區,用種量可略少,但不能低於300千克。事實上,用種量多雖當時投資高些,但姜種不爛,還可回收,故消耗性投入並不高,所以生產上只要條件具備,應儘量用適當大些的姜塊做種,有利於生產,提高效益。

  五、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實現豐產的重要措施,但確定合理的種植密 度是很複雜的,它受土壤、肥水條件、播種期、播種量以及田間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在高肥水條件下,每畝種植7000株,植株生長健壯,群體可得到較好的發展。每畝產量可達3535.1千克;而在中肥水條件下,同樣每畝種植7000株,由於營養條件所限,則植株長勢一般,群體偏小,每畝產量為2948.3千克。上述現象表明,合理的種植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因地制宜,根據具體條件來確定。通常在土質肥沃、肥水足的條件下,往往莖葉茂盛,植株高大,因而行、株距亦適當加大;相反,在山嶺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條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營養面積也應適當縮小。

  在北方,種植生薑多采用溝種扶壟的栽培方式,根據一般姜田的土壤肥力狀況及管理水平,可將生薑的適宜種植密度大致分為3種類型,供生產者參考。

  1、高肥水田:指水源充足,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含鹼解氮100ppm以上,速效磷40ppm以上,速效鉀120ppm以上的田塊,可採用行距50釐米,株距19-20釐米,每畝種植6500-7000株。

  2、中肥水田:指水澆條件良好,含有機質1.2-2%,含鹼解氮60-100ppm速效磷15-40ppm,速效鉀80-120ppm的田塊,可採用行距50釐米,株距16-17釐米,每畝種植7800-8300株。

  3、低肥水田指澆水條件一般,含有機質在1.2%以下,鹼解氫60ppm以下速效磷15ppm以下,速效鉀80ppm以下的田塊,可採用行距48-50釐米,株距15釐米,每畝種植9000株左右。

  在生薑旺盛生長期,保持最大葉面積指數5.5-6.5較為適宜。在南方各地,栽植方式各異,種植密度也不相同。一般可分為埂子姜、平畦姜及窩子姜3種方式。

  1、埂子姜

  即開溝築姜埂,種姜栽於溝中,溝底寬40釐米,埂底寬33釐米,一般株距16-17釐米。四川重慶種埂子姜較多。

  2、平畦姜

  一般做1米寬的高畦,行距50釐米,每畦兩行,株距17-24釐米。

  3、窩子姜

  一般畦寬115-130釐米,按株距和行距各33釐米挖窩子播種,生長期內分次培 土,軟化栽培採收嫩姜。

  安徽銅陵生薑,採用高畦栽培方式,通常畦寬2米左右,順畦開橫溝,溝距60釐米,株距20-24釐米。福建省有的地區也採用此種種植方式。另據曲丁等介紹,湖南省新邵縣的做法是:整地後做高畦,畦寬38-45釐米,每畦種植一行生薑,或做成寬度45-65釐米的畦,每畦種姜兩行,姜行與畦長平行。一般平地肥土姜田為行距33-40釐米株距24釐米,每畝4500蔸左右。坡地瘦土每畝種5500-6500蔸,單行,行距33-40釐米,株距或穴距20-22釐米。

  六、遮蔭

  生薑為陽性耐陰植物,不耐高溫,不耐強光,在花蔭狀態下生長良好,因此,無論南方或北方均進行遮蔭栽培。生薑幼苗期正處在初夏季節,天氣炎熱,陽光強烈,空氣乾燥,如無遮蔭措施,則姜苗矮黃,生長不良。

  1、遮蔭的方式方法

  北方傳統的遮蔭方式是插姜草或稱插影草,即用穀草插成稀疏的花籬為姜苗遮蔭,具體方法是:種姜播種後,趁土壤潮溼鬆軟時,在姜溝的南側插上穀草,每3-4根穀草為一束,按10一15釐米的距離互動斜插土中,並編成花籬,高70-80釐米,稍稍向北傾斜10°-12°,使姜溝溝面呈花蔭狀態。每畝用穀草400幹克左右。如為南北向溝,應將穀草插在姜溝的西面。在沒有穀草的地方, 可用新鮮玉米秸或麥秸作遮蔭材料。山區種姜,可就地取材,如山東萊蕪市的丘陵地區栽培生薑,用幹柞樹枝代替草,也具有良好的遮蔭效果。但用新鮮楊樹枝蔭的,在很短時間內樹葉就會落光,遮蔭效果較差。

  南方多搭棚遮蔭,稱搭姜棚。如安徽銅陵姜區,於姜苗高15-18釐米時,用木棍或竹竿支架。架高1.6-1.7米,架上鋪蓋茅草、麥稈或油菜稈,然後用繩固定。鋪草不可過稀或過密,據銅陵委農經驗,以姜棚下保持三分陽七分陰的花蔭狀態為好。浙江省臨平姜區,多搭矮棚遮蔭,即苗高14-16釐米時開始搭棚,棚高1米左右,在每回畦上搭2行竹竿,在2行竹竿上再綁橫杆搭起棚架,然後用藁稈稀疏地蓋在姜棚上以遮陽光。

  湖南省姜區,多在生薑出苗後,選用有杈松樹幹或直徑7釐米以上的竹竿4根,根據畦的長度和寬度插入土層30-40釐米然後在上部用4根竹竿縛綁成一層橫鋪的骨架,架高一般在1.3-2.4米,架上均勻地鋪蓋麥稈或稻草,每畝250-400千克,這樣的天棚這光度一般在70-75%、在湖南新邵、邵東、隆回等地,有在姜田裡插馬尾松枝或杉樹枝遮蔭的,用松樹護蔭時,一般每畝需170-220個,高度2-2.4米。插枝時要注意插勻插穩,不可過稀或過密。

  有的地區採用姜菜或姜麥間作方式為姜遮蔭。如廣東省實行姜芋間作,即於姜畦四周栽培芋頭,芋頭植株高大,可為生薑起遮蔭降溫作用,9月以後,光照漸弱,溫度也逐漸降低,芋頭便可收穫。湖南有實行姜瓜間作的,方法是每兩畦搭一棚架,畦邊種植苦瓜或絲瓜,待苦瓜或絲瓜甩蔓以後,順著棚架往棚上爬,為生薑遮蔭。湖南新邵、邵陽、邵東各地,在姜田行間或畦溝分種植玉米、向日葵等高種作物遮蔭,效果也較好。山東萊蕪市及滕州市姜區,採用麥姜套種方式,即第一年收姜以後,按50釐術行距種植小麥,第二年立夏前後在小麥行間套種生薑,芒種前後收穫小麥時,只割下麥穗,留下麥杆為生薑遮蔭,這樣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減少了購買姜草的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這種栽培方式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通常北方在立秋以後,長江以南在處署以後,天氣逐漸轉涼,光照漸弱,即可拔除姜草或拆除姜棚。如遮蔭物拆除過晚,容易造成植株徒長致使產量降低。遮蔭栽培的生薑,植株生長勢強而分枝多,尤其在苗期表現更為明顯。不遮蔭的姜田,則姜苗矮小,長勢不旺。遮蔭姜田一般可比不遮蔭姜田增產15-23%。

  2、遮蔭的作用

  第一,遮蔭可減弱光照強度,避免強光直射,為姜苗生長創造適宜的光照條件。生薑幼苗期,正處在夏季高溫季節,陽光強烈,中午前後,自然光強對達8萬勒克斯以上,插姜草後,可遮光65-70%,使姜苗處在花蔭狀態,也就是姜區群眾所說的'三分陽七分陰的狀態。經多次測定,當自然光強為7萬-8萬勒克斯時,遮蔭姜田的株間光強為24000-26000勒克斯,約為自然光強的30%左右,對生薑生長比較適宜。從6月中旬姜田光照強度的日變化來看,遮蔭姜田在一天當中,光照一般不超過5萬勒克斯,姜苗大部分時間處在較適宜的光照條件下,而不遮蔭姜田,姜苗大部分時間***7小時以上***處在5萬勒克斯強光下。

  第二,遮蔭可改善田間小氣候,為姜苗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據6月中旬至7月中旬測定,遮蔭可降低溫度。在晴朗天氣,氣溫可比不遮蔭田降低1-2℃,陰天降低0.5-1℃。遮蔭對0-5釐米處地溫影響較大,晴天,可比不遮蔭田降低3-6℃,中午可降低5-6℃,早晨和傍晚可降低1.5-4℃。在乾熱天氣,遮蔭可減少土壤蒸發,使土壤不分比較穩定。同時,還可以保持空氣溼潤,減輕乾熱風對姜苗的不良影響。

  第三,遮蔭可減輕強光對葉綠素的破壞作用,使姜葉保持較高的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降低蒸騰速度,對促進姜苗旺盛生長起重要作用。

  七、中耕除草

  生薑為淺根性作物,其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傷根。一般只在出苗後,結合澆水淺中耕1-2次,鬆土保墒,提高地溫,清除雜草。生薑幼苗期長且生長緩慢,又處在高溫多雨季節,雜草萌生力強,若管理不及時,極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的雜草與姜苗爭肥、爭水、爭陽光,使姜苗得不到正常的營養而生長不良,造成減產。所以在幼苗期,及時除草是一項重要管理措施,但人工拔草,勞動強度大且費工較多,近年來用化學除草劑消滅雜草,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化學除草,殺草效果好,簡便易行,既可減輕勞動強度,又可節約用工,還可保持田園清潔,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氟樂靈和胺草磷等除草劑,適於姜田除草。其中,以拉索殺草效果最好,對姜苗安全,藥效較持久,施藥後35天調查,防效仍達95%以上。氟樂靈和胺草磷,殺草效果也比較好,於播後苗前施用對姜苗無害。

  八、合理澆水

  生薑喜溼潤而不耐乾旱,但其根系較淺,吸收水分能力較弱,難以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因此,必須合理澆水才能滿足生薑生長的需要。

  1、發芽期水分管理

  為保證生薑順利出苗,播種時必須澆透底水,通常直到出苗達70%左右時,才開始澆第一水。但也應根據當地的土質及墒情靈活掌握,如為沙質土壤,保水性差,遇乾旱天氣,雖然尚未出苗,但土壤已十分乾燥,在這種情況下,則應酌情澆水。澆了這一水之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溼潤,以防土壤表面板結,影響出苗。如為粘質土,保水性好,則可待出苗70%左右再澆水。出苗後的第一水要燒得適時,不可太早或大晚。如澆得大早,土表易板結,幼芽出土困難,易造成出苗不齊。若澆得太晚,姜芽受旱,芽尖容易十枯。山東萊蕪姜區的經驗是:在澆第一水後2-3天,緊接著澆第二水,然後中耕保墒,可使姜苗生長壯旺。

  2、幼苗期水分管理

  幼苗期植株小,生長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不可缺水。幼苗前期以澆小水為宜,澆水後趁土壤見幹見溼時,進行淺鋤,鬆土保墒,有利於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幼苗後期,處在炎夏季節,天氣乾熱,土壤蒸發量大,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經常保持土壤相對溼度65-70%,既防土壤乾旱,又可降低地溫。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澆水為好,不要在中午澆水。另外,暴雨之後,應以澆跑馬水的方式澆井水降溫,並及時排水,以防姜田積水,引起連塊腐爛。在整個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勻,不可忽幹忽溼,若供水不均勻,不但姜苗矮小,生長受到抑制,而且發生的新葉,常扭曲不展,群眾稱為挽辮子,影響姜苗正常生長。

  3.旺盛生長期澆水

  立秋以後,地上部大量發生分枝和新葉,地下部根莖迅速膨大,此期植株生長快,生長量大,需水較多。為滿足旺盛生長對水分的需要,一般每4-6天澆大水1次,經常保持土壤相對溼度75-85%,有利於產品器官的迅速形成。收穫前3-4天,再澆一水,以便收穫時姜塊上可帶潮溼泥士,有利於下窖貯藏。南方各地,前期氣溫低,雨水多,影響姜苗根系的生長。為了防止姜田積水和姜苗受澇,應搞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做到溝溝相通,雨停水乾,有利於姜苗生長。幼苗生長後期,氣溫升高,有些地方利用青草、油菜殼、蠶豆莢稈等覆蓋畦面,對減少土壤蒸發,防旱保墒有良好效果。當姜苗具5-6片葉時,湖南新邵縣姜區,在上午和晚卜灌水抗旱,使溝內保持2-3釐米深的水。夏秋久晴無雨時,有些地方採取傍晚灌水,早晨排水的方法,或於傍晚灌跑馬水的方法,均可收到較好效果。浙江新豐地區和福建有些地區,在天氣乾旱時,使畦為中保持3-6釐米的水位,使土壤溼潤,以利植株生長。

  九、追肥與培土

  生薑在其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生長特點和吸肥特點,因此,在栽培管理上,應按其吸肥規律施肥,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生薑生長期長,需肥量大,欲獲豐產,除施足基肥外,還應分期進行追肥,才可滿足生薑生長對養分的需要。在中等肥力條件下,每畝需施氮25-30幹克,磷8-10千克,鉀30-35幹克,分別在3次追肥中施用。

  幼苗期,植株生長量小,需肥不多,但幼苗期很長,為使幼苗生長健壯,通常於苗高30釐米左右並具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稱為小追肥或壯苗肥。每畝可施硫酸銨15-20千克。

  立秋前後,是生薑生長的轉折時期,也是吸收養分的轉折期。自此以後,植株生長速度大大加快,是大量積累養分並形成產品的主要時期,對肥水需求量大,欲獲高產,必須保證養分的充分供應。因此,立秋前後應結合拔除姜草或拆除姜棚進行第二次追肥,又稱大追肥或轉折肥,這次追肥對促進根莖膨大並獲取高產起重要作用。這次追肥要求將肥效持久的農家肥與速效化肥結合施用,每畝可施細碎餅肥70-80千克,或腐熟優質廄肥3000千克,另加複合肥成硫酸按15-20千克。在姜苗北側距植株基部大約15釐米處開一施肥溝,將肥料施入溝中,使士、肥混合,然後覆土封溝。

  9月上旬,當姜苗具6-8個分枝時,也正是根莖迅速膨大時期,可根據植株長勢,酌情進行第三次追肥,稱為補充肥。對土壤肥力較差和植株長勢一般的姜田,每畝可施複合肥或硫酸銨20-25千克;對土壤肥力較好、植株生長旺盛的姜田,亦可酌情少施或不施,以免莖葉徒長,影響根莖膨大。從表41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施肥時期對產量有較大影響,在肥料種類和施肥數量相同的情況下,以按生薑吸肥特點進行分期追肥效果最好,產量最高,比對照田***集中一次施肥***增產8.7%,單株產量也最好。試驗結果還表明,追施轉折肥對產量形成起重要作用,缺施轉折肥對產量影響最大,產量降低。

  目前,在生薑栽培中,有兩種施肥偏向應予以注意。第一,不按需肥規律追肥,施肥時期過於集中,前重後輕,其結果造成前期姜苗徒長,大量養分流失浪費,後期缺肥,植株枯黃早衰,產量降低。第二,偏施氮肥及氮素化肥用量過多,不注意與磷、鉀等各種元素的配合,其結果不僅造成氮素養分的流失和浪費,而目使氮、磷、鉀比例失調,往往造成植株徒長、抗病力減弱、姜塊品質下降等不良後果。

  南方各姜區,由於降雨量較多,雨水充沛,為防養分滲漏和流失,多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多次追肥。如安徽銅陵姜區,一般在姜苗高8-10釐米時追施提苗肥,每畝用硫酸按10千克或人畜糞1000千克;第二次追施壯苗肥,每畝施腐熟油餅40千克左右;6月下旬第三次重施催了肥,每畝施腐熟油餅120幹克,灰糞4000千克,施後用湖草或牛欄糞覆蓋,以保持土壤溼潤;第四次、第五次分別在7月下旬和8月下旬追施壯姜肥,促進姜塊迅速膨大。

  湖南姜區,在姜苗發黃缺肥時,用氮素化肥和腐熟人糞尿對水澆施,但濃度不可過大,不可淋在葉片上,以防燒傷姜葉。另外,苗期追肥種類,還因栽培目的不同而異,如以收穫嫩姜為主,則適當多施氮肥,促使姜塊鮮肥細嫩,纖維少,辛辣味淡;若以收穫老薑為主,則在適量追施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鉀肥,使姜塊辛辣味濃,適於作調味品或加工製成姜幹。還有些姜區,在苗高15釐米左右時開始追肥,以後每隔20天左右追肥1次,共追施3-4次,每畝施人畜糞尿5000千克左右。

  除了合理施用氮、磷、鉀三要素以外,在缺鋅和缺硼的土壤上,適當增施鋅肥和硼肥,對提高根莖產量有明顯效果。據王曉雲***1990***試驗,增施鋅肥或增施鋅肥加硼肥,對生薑莖葉和根莖的生長,都起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在生長後期,對促進根莖膨大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每畝施2千克硫酸鋅,比對照田***不施鋅田***增產23.9%;每畝施硫酸鋅2幹克,加硼砂1千克,比對照田增產38.9%。

  施肥種類不僅影響生薑的產量,對生薑根莖的品質亦有明顯的影響。山東萊蕪姜區,喜施用餅肥作基肥和追肥,或用餅肥加炕土,或用黑豆煮熟後施入姜溝中,其養分完全而肥效持久,尤其可向土壤中補充較多的鉀肥,對提高生薑品質起良好作用。從表43可以看出,施用餅肥,其根莖的揮發油含量、維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及澱粉含量均明顯提高。單純施用碳酸氫銨化肥,產品品質明顯下降。

  生薑的根莖在土壤裡生長,要求黑暗、溼潤條件,因此需培土。山東各姜區一般在立秋前後,結合拔姜草和大追肥進行第一次培土,把原來溝背的土培在植株基部,變溝為壟。以後結合澆水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漸把壟面加寬、加厚,為根莖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安徽銅陵姜區於收種姜後,結合鋤地進行第一次培土,7-10天后,再培高10釐米,第三次培土要求培成18-20釐米高的土埂,不可將根莖露出地面。南方各姜區,培土工作多結合中耕除草和追肥進行,從夏至收娘姜時開始培土,一般培土3次,埂子姜需培土4-5次。

  四川生薑種植要點

  品種

  生薑在我國分佈雖廣,由於都用無性繁殖,其品種不及其他蔬菜多。江淮流域主要優良品種有山東的萊蕪片美、浙江嘉興的紅爪姜、黃爪姜、安徽銅陵的白姜、舒城的黃姜、天長姜等。 全國著名的生薑品種還有廣州的疏輪大肉姜、密輪細肉姜、湖北的棗陽生薑、貴州遵義的白姜、雲南玉溪的黃姜、陝西漢中的黃姜、四川的健為姜和東北的丹東姜。

  催芽播種

  生薑在催芽前需經選姜、晒姜、消毒等種姜處理。生薑應該利用充分老熟的姜塊作種。江淮流域在11月上旬初霜前收穫,在距姜塊2釐米~3釐米高處將莖部切斷,經貯藏過冬,3月中旬出窖,進行選姜、晒姜。生薑應選顏色鮮黃,有光澤,組織緻密,芽口多而完整,無傷痕、無潮解、無發汗現象的老薑作種。對腐爛、發黴或過小的姜塊應予剔除。選出的種姜,為進一步鑑定其好壞,一般晒2~3天。晒後如姜塊鬆軟表示受過凍;發黑表示受過澇;紫黑色表示受過熱;癟皺無光表明是病姜。對於這些不正常的生薑應予剔除。應選飽滿發亮的健姜作種。

  四川生薑種植條件

  生薑對土壤質地要求不嚴格,無論砂土、壤土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長,但不同土質對其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壤土有利於植株生長與根系發育,產量較高,尤其是重壤土的生薑產量最高。另外,生薑喜歡微酸性土壤,pH值5~7範圍內生長良好,因此,栽培生薑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排水良好的土壤,鹽鹼澇窪地不適合種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