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白芨的方法

  白芨作為我國曆史悠久的中藥材之一,藥用價值與經濟價值都很高,因此種植者較多。那麼白芨有哪些種植技巧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白芨喜歡溫暖溼潤的生長環境,所以種植的時候最好選擇在亞熱帶或者暖溫帶地區種植。一般在山地地區種植,因為山地的排水效果較好。且白芨對於土壤肥沃度的要求較高,因此選擇種植地址的時候可以選擇偏沙質的地方。同時可以先在土壤上撒上一層雞糞增加土壤肥量。

  其次,白芨一般在每年三月種植,在種植白芨的時候可以對種子進行事先培養,用摻了草木灰的冷水浸泡後可以提高白芨抗病蟲的能力。

  此外,因為白芨的種子種植法成活率不高,且步驟較麻煩,所以人們更多使用分莖種植法。具體操作與土豆的分塊種植差不多,將有芽的白芨分成幾塊種植即可。

  種植白芨的時候需要定期除草,不然野草會汲取白芨的肥料。可以通過噴農藥或者手動除草的方式將野草去除,不過由於種植面積大,所以人們一般會選擇使用農藥除草。在雨季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及時排水,不然可能會引起白芨根部腐爛,從而使產量減少。在大概兩年後,就可以挖收了。

  白芨種植的條件

  1、土壤:選擇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和腐殖質壤土;

  2、田地:排水良好,如山地栽種時,宜選陰坡生荒地栽植,白芨雖然喜陰溼的環境,但是怕澇,如果雨季排水不暢,會導致塊莖腐爛;

  3、氣候:溫暖、稍陰溼環境,不耐寒***冬天倒苗後應蓋草防寒***;

  4、海拔:一般控制在2600米以下為宜;

  5、水源:白芨怕澇,但也不耐旱,需經常澆水保溼,所以,有近的水源可以為您節約成本。

  白芨的繁殖方法

  白芨的分株繁殖

  白芨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後,掘起老株,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須帶頂芽,傳統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

  但是由於分株繁殖週期長,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種量大,很難滿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白芨的播種繁殖

  白芨也可採用播種繁殖,但白芨的種子非常細小且無胚乳,因此在自然狀況下很難萌發和生長,實生苗的栽培較為困難。

  組織培養技術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種苗,在不同培養基上進行無菌播種,種子萌發後用組織培養方法進行無性系繁殖,實現白芨種苗的規模化生產而探索有效的快速擴繁技術。

  白芨的病蟲害防治

  常發生黑斑病,用70%甲基託布津溼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有時有根結線蟲病危害,用3%呋喃丹顆粒劑灌施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