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朝之後,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的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端平入洛失敗的原因

  端平入洛為何失敗呢?論實力來說,其實南宋和蒙古軍方面應該是不相上下,但南宋只有步兵,沒有騎兵,和蒙古相對,有一定的劣勢存在,那麼端平入洛的失敗原因具體有哪些呢?

  首先,汴京守將原來是金國的元帥崔立,但後來投降蒙古,之後被李伯淵向南宋將領全子才投降,公元1234年七月,全子才率軍進入汴京,成功的收復汴京,宋理宗要全子才和趙葵快點收復洛陽,只不過,這個時候蒙古軍已經在洛陽等著宋軍了。

  之後,宋軍繼續前進,初入中原地帶,宋軍如進無人之區,到達亳州只有七名守城的士兵,立馬就投降了,這是宋軍端平入洛的第一個戰果。但蒙古軍隊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蒙古兵退到黃河以北,故意向宋軍示弱,引誘宋軍深入。蒙古人掘開了黃河南岸的河堤,將河水放到淮河一帶。造成了土地變成沼澤地,難以前行,嚴重地干擾了宋軍的行程,以致於宋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嚴重破壞,運糧隊需要繞一個大圈子才能抵達河南境內。

  全子才雖然一舉佔領了汴京,但無法展開軍事行動。求功心切的趙葵一面派人去催軍糧,一面把汴京的軍糧先集中給部分兵力,讓這部分兵力先攻進洛陽。於是,宋軍前往洛陽的軍隊,便變成了分批投入,給了蒙古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儘管宋軍在正面戰鬥中不落下風,但這個時候已經斷糧四天了,形勢非常不妙。趙葵和全子才商量了半天還是認為只有撤軍才最保險。

  於是,端平入洛一戰,宋軍共出動六萬餘人,最終的結果是喪失近半、寸土未得。

  端平入洛簡介

  端平入洛簡介是怎麼樣的呢?所謂的端平入洛,指的就是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朝之後,主動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的軍事行動,但是端平入洛最後卻因為一系列原因夢醉中並沒有成功,反而被打敗退回到原來的防線。

  公元1234年,晉國最後的都城被攻陷,因此,金國就此滅亡。當時是因為南宋聯合蒙古才將金國打敗,但當時南宋和蒙古並沒有對河南的歸屬做出明確的規定。當蒙古軍撤軍之後,河南就成為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南宋當時的宰相提出要收復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雖然當時有很多的大臣都持反對意見,認為這個時候出兵蒙古並不是最合適的時候,已經被戰亂破壞的中原地帶無法提供糧草,再加上南宋軍隊沒有騎兵,根本就是無法防禦黃河防線,但是宋理宗卻急於奪回河南,眾位大臣也是隻能住嘴。

  雖然蒙古和南宋兩方都知道,金國滅亡之後肯定會有一場戰爭,一個是不忘故土的文明古國,一個是迅速崛起的遊牧王國,兩者必定會發生戰爭。而南宋理宗血氣方剛,根本不理那些反對的聲音,決定出兵。

  全子才雖然一舉佔領了汴京,但是一直都沒有辦法開展接下來的計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洛陽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支撐軍隊,宋軍很快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終於,蒙古軍打敗宋軍,只能連忙撤軍,儲存實力。

  端平入洛影響

  端平入洛是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次軍事活動,發生在宋蒙合力消滅金國以後,這一戰對於宋蒙之後的局勢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那麼端平入洛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從端平入洛的起源說起,當時宋蒙聯合消滅了金國,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滅金宋軍其實才是主力,而金國一滅,原先的地盤自然就空下來了,宋蒙雙方又沒有事先商量好河南一帶的歸屬,於是南宋當局就對於河南一帶有了想法,採取了“據關守河”的戰略,然而要達成這個戰略有幾個前置條件,那就是需要收復開封府、河南府、應天府在內的三京地帶。

  然而當時的宋朝其實戰鬥能力並沒有那麼強,畢竟剛剛打完金國,損失慘重,糧草嚴重不足,再加上沒有強大的騎兵,所以端平入洛最後以失敗而告終,而這場戰爭的失敗給南宋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一方面是士兵死傷慘重,損失過半而又寸土未得,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人心上,自此一役,原先雄心勃勃的宋理宗徹底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心態,再也沒能打起精神來,他不只是親自下“罪己詔”昭告自己的罪過,從此之後更是一味消極防守,無論是軍事還是內政,再也沒有了侵略性,也就只能被動的捱打,而這樣的精神狀態也蔓延到了南宋的其它階級,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端平入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就是正式拉開了宋蒙戰爭的序幕,雖然一山不容二虎,宋蒙之間必有一戰,但是過早的開戰對於當時的南宋沒有任何的好處,也為之後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