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露養生的文章

  養身是我們中國人都比較關注的事情之一。白露國後天氣逐漸變涼,但是冷熱還是變化無常。因此這個節氣一定要注重養生方面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

  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5個節氣,進入白露節氣,天氣轉涼,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天高氣爽,雲淡風輕。儘管天氣逐漸涼下來,但專家提醒,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特別是早晚更添幾分涼意,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這個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鍊,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朋友進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鬱。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白露節氣養生方法。

  當心“秋燥”傷人

  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乾苦、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從飲食上看,應注意滋陰,此時養生應“順四時”。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

  “秋凍”應有度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養生專家稱白露實際上是表明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但在清遠地區,這時候天氣還是炎熱,不少市民晚上睡覺還會開空調,或洗冷水澡,但專家建議,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體,不要洗冷水澡,以免著涼。

  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多喝粥水慎重藥補

  白露時節,很多人認為炎熱的夏季已過去,秋冬季節已經到來,所以剛到秋天,就開始大量進補,卻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如秋天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和哮喘等,所以在進補的同時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對於體虛者,這時候,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

  關於2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講的就是進入白露節氣以後,氣溫下降的速度加快。那麼,白露時節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白露話養生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養生重點是加強鍛鍊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症狀,從中醫上來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養生專家提醒,這時不少體虛的市民應及時添衣,避免生病。

  其實,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因為天氣變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因此,養生專家不建議過早新增衣物。

  春捂秋凍也要有個度。早晚溫差大就應該及時新增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難得鍛鍊身體的好季節。而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鍊。

  雖然秋天比較適合戶外運動,但白露季節選擇運動專案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市民在進行以上運動鍛鍊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兩大傳染病威脅幼兒

  白露過後,晝夜溫差大,加上氣候乾燥,脆弱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一些季節性疾病,其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腹瀉這兩大傳染疾病,家長需要特別注意。

  區疾控中心提醒:這個季節,防蚊、滅蚊,是預防和控制流行傳染的一項根本措施,居民在家中可使用蚊帳、蚊香、驅蟲劑防蚊。易感人群應在每年7月之前接種乙腦疫苗,此疫苗接種一次即可。

  其次,秋季是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節,發病年齡以6個月至3歲最多見。秋季腹瀉在臨床上有三大特徵,即感冒、嘔吐、腹瀉。多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不成熟,輪狀病毒感染,溫差大等原因所致。

  醫生提醒:因為與感冒並存很容易誤認為是感冒。所以一旦寶寶發燒並出現腹瀉,就不能當成是普通的感冒對待,對病情輕、無明顯脫水的患兒,家長應預防其脫水,合理用藥,重症患兒應送到醫院治療。

  孩子保持三分飢和寒

  這個季節,小孩又該如何養生?對此,醫生建議家長要讓孩子保持“三分飢和寒”。

  飲食方面,“三分飢餓”是說家長不要讓孩子吃得太飽。有些家長覺得入秋了,就填鴨式地灌給孩子大量的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孩子吃得過多,在這個季節就容易引起腹瀉。家長應當要粗細搭配,均衡營養膳食。

  入秋之後,腸炎、腹瀉、輪狀病毒腸炎的患兒增多,孩子的飲食應當以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適當地吃一些水分比較多的食物,例如麥冬、菊花水、冰糖蒸梨、白蘿蔔和荸薺。

  同時,在這個時節,患有慢性咳嗽的孩子也容易加重咳嗽,最好的預防措施除了食補之外,就是要避免過敏性的接觸,避免接觸花粉之類的過敏原。

  在生活護理方面,“三分寒”是指早晚要讓孩子多穿一點,但中午活動量大的時候要把衣服減下來,不要捂得太多使孩子出汗,以免引發感冒。

  補充營養調理身體

  過了白露,人們容易出現口乾、脣乾、咽乾、面板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以後,我們應該怎樣補充營養,全面調理身體呢?

  糧谷

  糧穀類食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成分,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能量,一半以上來自糧穀類食物。此外,它還提供了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在秋天這種秋燥的時節,多喝各種各樣的粥,對於防秋涼,抗秋燥,都有很好的效果。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等,都是不錯的營養粥。

  營養師提示:白露以後,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導致胃腸疾病。

  蔬菜

  蔬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還富含纖維素、果膠和有機酸,可以稱為“通腑佳素”。蔬菜中的膳食纖維是排毒清腸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類物質、類胡蘿蔔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幫手。上班族中的電腦族們如果多吃一些深色蔬菜,對保護視力有很好的作用。給大家推薦一些可以滋陰潤燥的蔬菜,如蓮藕、菠菜、蘿蔔等。

  營養師提示:白露以後,天氣轉涼,吃蔬菜儘量避免生食,以免損壞我們的脾胃。

  水果

  水果中除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質,秋季多吃一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感覺清爽舒適。如:煮梨湯有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的功能。甘蔗有滋補清熱,用甘蔗煮水服用對於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秋季應季的水果還有香蕉、桔子、山楂、蘋果等。

  營養師提示:白露過後,天氣漸涼,雖然吃梨和甘蔗可緩解“秋燥”症狀。但是,對於脾胃虛寒者一定要將其煮熟後食用。

  肉類

  肉類可分為畜、禽、魚三大類。肉類的營養優勢在於蛋白質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較高;維生素B族和VA含量豐富,在禽肉中還含有較多的VE。礦物質含量以鐵最為豐富,動物肉中的鐵主要是以血紅素鐵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鈣雖然含量不高,但利用率高。

  營養師提示:秋季來臨,我們應適當的補充些優質蛋白,養護好我們的脾胃,這樣才能為冬藏做好準備。範永鬆 綜合整理

  鍛鍊做到“六防”

  1.防秋寒:要注重運動鍛鍊,也要講究耐寒鍛鍊。

  2.防感冒:要注意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3.防腸胃病:立秋之後,要慎食一些瓜類、水果之類的東西。

  4.防亂補:可以吃一點烏骨雞湯、蜂蜜、芝麻、花生之類的。

  5.防肥胖:秋天天氣轉涼了,胃口也好了,食慾大增,往往飲食過多。

  6.防傷害:秋令時節還是要堅持鍛鍊,運動時要防受涼感冒、運動損傷和運動過度。

  關於3

  每年的陽曆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曆言:“鬥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此時太陽黃經為165度,由於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緻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在很多地區內,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而成正比,這說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過鹹。在食物的屬性中,不同的飲食有其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及“補瀉”作用。不同的屬性,其作用不同,適應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要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隨時調節飲食結構。

  飲食作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而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人體的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如《內經》所言:“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即人體正氣旺盛時,邪氣就沒有機會侵襲肌體,自然也就會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如果體內缺少某些營養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缺少就會引起肝功能障礙;缺少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病等;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質會引起佝僂病,缺少磷脂會引起神經衰弱,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鐵會引起貧血,缺鋅和鉬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只有通過食物的全面搭配,或有針對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才能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中醫前輩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症,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用穀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的記載。

  在秋季養生中特別是節氣的變更時,我們不但要體現飲食的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地加強某些營養食物用來預防疾病,還應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使之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如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蔔、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紅蘿蔔煮粥可預防頭暈等。當我們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的時候,國際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食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並證實了很多食物都能預防和協助治療各種疾病。如發現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飲食習慣和飲食方法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難經》記載:“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薰膚***滋養面板***,充身,澤毛。”這是兩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營養作用的評述。可見飲食的滋養不但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之為“水谷精微”***轉化為人體的組織和能量時,更是滿足生命運動的物質保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安身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了食物屬性是因人而異。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乾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及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蔘、沙蔘、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