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艾略特是誰

  喬治·艾略特是英國曆史著名的小說家,被譽為英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小說家艾略特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是一位英國小説家。她是19世紀英語文學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其作品包括《佛羅斯河畔上的磨坊》***1860年***和《中間進行曲》***1871年-1872年***等。

  艾略特的生平簡介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華威郡一箇中產階級商人家庭***父親曾是木匠,後暴發成為房地產商人***。三十幾歲時,她因翻譯工作而開始文學生涯,之後還擔任“西敏寺評論”雜誌的編輯;在此期間經由介紹,她認識了一生的摯愛劉易斯***George Henri Lewes***,劉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舊不顧外在壓力,與其同居;兩人隨後遷居德國;回國後,雖不見容於當時社會,但兩人仍恩愛幸福,在工作與生活中,相互扶持。

  由於曾在兩所宗教氣息濃厚的學校就讀,艾略特受宗教影響頗深;平日最喜研究語言,拉丁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皆能通曉。她一生篤信宗教,卻依然極富懷疑精神,一八四一年,隨父遷居考文垂,結識自由思想家查爾斯·佈雷,受其著作影響,艾略特遂放棄基督教,強烈質疑宗教。因之,在其著作中,偶見其對宗教的理性批判。 因為愛人劉易斯的鼓勵,艾略特年近四十歲才開始寫作,發表文章於雜誌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發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這部小說一年內再版了八次,受歡迎程度不在話下;一八五九年以後,她發表了兩部極為成功、著名的有《織工馬南傳》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國文壇的地位。之後,一八六三年的《羅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爾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爾馬契》,一八七六年的《丹尼爾·德龍達》,更是經典之作,成就非凡。

  艾略特雖相貌平凡,但情感路上卻仍有深刻真摯之真情相伴。愛人劉易斯對其影響甚鉅,二人摯愛彌堅,一八七八年,劉易斯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發奮完成愛人之遺作;兩年後,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歲的約翰·克勞斯***John Cross***,二人情深意濃,但艾略特卻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結束了她平凡卻又豐富的一生。

  艾略特的文學特點

  喬治·艾略特是位描寫的大師,她不僅擅長描寫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這些成段的細緻入微的描寫把她的人物一下子拉到了讀者的面前——真實而親切。著名批評家阿巴·伍爾遜說過,多蘿茜"是所有小說人物中最美麗,最高尚的女主人公。" 讓批評家得出這個結論的恐怕少不了小說中對人物外貌和內心的描寫,

  喬治·艾略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不像有的批評家所說的是"狹隘的維多利亞時期道德教條"的傳聲筒。作者本人也曾辯解說:"我的作用是美學意義上的陶冶,而非充當教化的老師——我的目的是要喚起社會道義所呼喚的高尚情感,而不是為社會規定什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的是其藝術感染力而不是別的東西,而且她出色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她達到了這一"目的"。然而,正如另一位英國小說家伍爾芙所說,"專心閱讀喬治·艾略特,就是發現我們對她瞭解得多麼少。"更多地瞭解這位作家,更好地領略其作品的藝術魅力還有賴於廣大讀者的悉心閱讀和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

  艾略特的歷史評價

  儘管對一些批評家而言,將悲劇與現實主義聯絡在一起是荒謬的,因為傳統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超越現實的藝術;然而,20世紀中後期,這兩者的結合及其重要性已得到承認,被認為是"19世紀中期最偉大的文學現象之一"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正是成功地將悲劇與現實主義結合的傑作。主人公麥琪的死體現了傳統悲劇結構與現實主義的統一。

  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了悲劇主人公的重要性,指出悲劇人物必為男性、身名顯赫,而且性格"必須善良",最後陷入厄運———"不是由於他為非作惡,而是由於他犯了錯誤。" 作為現實主義作家,喬治·艾略特在書中講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經歷,而且主人公是女性。但從人物性格的刻畫上看,她保留了傳統悲劇性格的原則。她在為這部小說所受到的批評進行辯護時說,"如果藝術的道德規範不允許真實反映一個人本質高尚卻不能犯錯誤———這個錯誤使他或她高尚的靈魂受到折磨———那麼,我認為這種道德規範太過淺薄,有必要對其進行補充以達到與人複雜的心理一致。" 她的話幾乎就是對亞里士多德悲劇主人公定義的闡釋。在書中,麥琪純潔、善良、熱情、堅強,與她身邊冷漠、狹隘的人形成鮮明對比,但她天性衝動、缺乏理智,最終做出社會、家人以及她自己都無法寬恕的事,以致心靈承受巨大的痛苦。在麥琪身上體現了傳統悲劇人物性格品質的矛盾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