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心得作文

  包羅永珍、晦澀難懂,想必是大部分人對哲學的印象。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中秋節期間,我在家讀了一本書:《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哲學方面的書,所以讀上去不免有些枯燥。但是,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堅持讀下來,我讀懂了許多人生道理。

  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他簡直是一個天才。以一本故事的形式,“使讀者能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書中14歲的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吸引了她。從此,在一位神祕老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這門課程,開始思索大哲學家們思索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這位老師不斷送來的信,讓世界謎團般在她眼前展開。蘇菲企圖用自己的常識與悟性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比這更怪異……

  讀了這本書,我有了許多新理解,對現在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識有了新認識和新看法。書中每一章提煉出來的觀點都很經典,它們揭示了歷代哲學大家們的言語或理論。其中有兩句話我記憶很深。一句是:“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另一句是:“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我喜歡這兩句話的原因是它們不僅樸實而且耐人尋味。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保持童年那種對萬物都有陌生感的純真性格,才能學好哲學,做哲學家。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哲學家被人們認為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的原因吧!書中為了證明這個觀點,還做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一隻白兔比作整個世界,我們則是一些在兔子頂端的微生物。一開始,我們對這世界都深感好奇,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逐漸熟悉了這個世界,也就滑入兔子的毛皮深處,並在那裡舒適地呆了下來。可是,哲學家為了探索全人類的問題,他們踏上了爬向兔毛頂端的危險旅程。我想:大人們也許就是因為平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這些芝麻瑣事而煩惱,而對大千世界慢慢失去了好奇,最終在兔毛深處度過終生。怎樣才是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呢?根據我對書的瞭解,也許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假如在見到狗時,嬰兒也許會激動地學狗叫:汪汪!汪汪!而我們則會漠然無比。但如果我此時去思考例如: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種動物?我們為什麼把這種動物稱作狗?狗為什麼會這樣吠?的問題,就應該稱作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了。

  在我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希望大家予以指教。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蘇格拉底的生平簡直難以猜測,他的一生沒有留下一文一字。我們只能從其弟子柏拉圖的著作中去了解他,所以,就導致了意見的不統一。從《蘇菲的世界》中,我瞭解到:蘇格拉底從前大部分時間愛在廣場上與別人談話,話題一般都是哲學上的問題,在這方面,許多人最後都會與他爭論,但結果總是蘇格拉底勝利,這使得許多人討厭他,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臉面的人。最後,他被判處死刑服毒而死。可是,我在平常的閱讀積累中,有一篇文章是說蘇格拉底臨死前叫他的弟子找一個傳人。最後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弟子自己,告訴人們要自信的道理。這兩個故事對蘇格拉底的死法有著不同的描述,究竟誰對誰錯?

  我現在對於《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理解還很淺顯,還要繼續研讀,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薄書讀厚,把厚書讀薄。

  篇二

  今天,我在《安陽廣播電視報》上一篇文章,名字叫《清潔魚的哲學》,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在澳洲東部的珊瑚礁海域中,有一種神奇的小魚叫清潔魚。在弱肉強食充滿競爭的海底世界,清潔魚沒有像鯊魚一般強壯凶猛的身軀,也沒有像墨魚一樣巧妙靈活的偽裝,亦不似海蝸牛那般劇毒無比。然而,小小的清潔魚,從來不會受到其他魚類的攻擊和傷害。清潔魚到底有何防身高招?

  魚如其名,清潔魚的工作 正是用自己的身體將過往的魚類細心地清潔一遍,就像自己是開美容院的,認真將每位“顧客”從頭到尾徹底清潔。而同時自己也可以飽餐一頓。每條清潔魚都有自己的地盤,而且它總是這麼忙碌。任何魚都可以成為它的“顧客”,不管它們多麼奇形怪狀,或者多麼渺小,還是多麼威嚴。

  有些凶悍的肉食魚類會讓別的魚聞風而逃,而清潔魚面對這類魚時,甚至還會為其提供額外的口腔清潔----深入其大嘴內部清除垃圾,而“服務期間”從未發生過事故,有時還“免費贈送”清潔魚鰓的服務。就連凶猛異常的大海鯨,也從不把清潔魚當作獵物,為的是讓小傢伙把自己好好清潔一下。

  清潔魚的神奇正在於此,它默默無聞地為別的生靈服務,且樂在其中,故能在周圍凶險的環境中與眾生和諧相處,安享太平。

  這便是清潔魚的哲學:不要吝嗇對別人的好意和幫助。這或許正是可以令你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良方。

  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要把別人當作敵人,幫助他,可以保護自己,擺脫困難,也可以得到朋友。

  篇三

  一個哲學家帶領他的學生遊歷世界後,坐在一片雜草上。哲學家問:“好了,同學們,你們都以是飽讀經書的人了,現在我們來上最後一課。誰知道用什麼辦法能除去這裡的雜草?”有的人說用鏟子鏟,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撒石灰,有的說斬草除根。哲學家並沒有回答,只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年後再在這裡相聚。

  一年後,大家都來了,看到的卻是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同學們都坐下,等待哲學家得到來。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那是因為他去世了。

  後來,哲學家的同學們在整理哲學家的理論時發現了這樣一章:要想除曠野裡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

  我從中得到的感受是:要想剷除靈魂裡的雜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