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釣到黑魚的方法分享

  釣魚作為一項休閒活動,受到人們的喜歡。不少人都喜歡釣黑魚,知道怎樣才能成功釣到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釣黑魚的方法

  一、針對習性擇釣時

  烏鱧,體圓胸鰭,背後部側扁,頭尖額寬,眼小嘴大。全身灰黑,長有銅錢斑紋,性情凶猛,不善結群。多在江河、小溪中繁殖生長。平時,潛伏在河底石洞,壕溝坑當處棲息藏身。常年公曆4、5月,才開始找偏僻避風,清靜向陽的水草叢產卵。之後的入夏初秋,特別活躍,但又不四處竄遊,習性懶散,尤其盛夏的中午時分,最喜歡在水草叢中的水面上一動不動晒太陽,但日落偏西,漸漸又會沉入水底,不見蹤跡。

  根據它的這些生活習性和活動範圍,一年中,最適宜垂釣的節氣是農曆4月中旬的立夏後到6月底的立秋前;最好釣的時間是這期間大太陽的正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早晚次之。

  二、視其特性備釣具

  烏鱧,有人用“虎哮一聲,地動山搖;烏鱧一掙,滿江波濤”來形容它的野性凶猛。且因常以追攆其他小魚為食,故成了農村一些混養塘主不敢放養的魚類霸敵。這也是隻宜在江河小溪才能釣獲烏鱧的根本原因。同時,在釣具的配備上,還應按粗、硬、大這樣來考慮組合,即:線要粗,至少不能小於2.5#,最宜選用3.5#,且不要太長,只能3~4米。

  竿要硬,只宜手竿,才有利於掌握魚訊咬鉤訊號的強弱反應;鉤要大,至少不能小於10號,最宜選用12號,且鉤條要粗,鉤把要長,鉤彎要大,鉤底要深,鉤門要寬,鉤尖要硬尖絲粗圓。若採取提線水面逗引釣法,可不用浮漂,稍重的墜子只作用於垂直釣線避免風飄。要是沉水底釣,只加輕墜,整套釣組就可稱為合理匹配。

  三、尋找草窩定釣點

  釣烏鱧的位置選擇,除了同其他魚一樣要找水草外,對釣點的確定,則需要找準它築巢產卵的“草窩”。這種窩的形成,是暮春初夏,雄鱧和雌鱧要成雙成對的為選擇雜草叢生的岸邊淺水區進行交配時,咬斷草尖,再用尾巴掃平草杆而開闢一個亮水堂來做成的“產床”。

  如果釣者沿河岸草邊發現草叢中有這種新鮮斷尖、倒杆的草坑圓堂,便是烏鱧才建成的“青窩”,則可作為釣點。隨即,“青窩”落成後,烏鱧便開始產卵,這時雄烏鱧的精液粘住雌烏鱧產的卵籽,平鋪在窩面上,使“青窩”覆蓋著一層透明的“精卵”,薄膜裡鑲嵌一個個金黃色的小顆粒。

  若釣者發現這種現象,即使窩邊環境不像前面所說“青窩”那樣成型明顯,也是烏鱧產卵後還需在此等候孵化的“黃窩”釣點,除了以上兩處認窩可做“釣窩”外,在它們產卵前和產卵後的其他時間,還可見則定點,即:跟隨它按習慣在草叢裡亮背晒日和潛伏捕食的魚影行蹤,在哪裡發現,就在哪裡下竿。

  釣魚減少跑魚的方法

  跑魚的原因

  一是提竿時機掌握不準。一般都是提竿過早,沒有鉤牢就提竿而造成跑魚。提竿過遲,魚兒吐鉤也會跑針,但這種情況較少。

  二是釣鉤的大小不合適,鉤太小,釣到大魚扎不進去,鉤不牢;鉤尖不銳,倒刺角度偏小,鉤不牢魚體,也易跑魚;也有拴鉤的方法不對,口線的結不在鉤柄的內側。

  三是餌料裝得過嫩、或過長、過大。魚兒碰到餌料不是一觸即落,就是魚未含牢就脫鉤了。

  解決的辦法

  1做到適時提竿。浮漂開始微動時不要提竿,要等魚漂上浮或下沉之後,才是魚兒吞食之時,這是提竿最為合適。

  2如釣鉤不適合,應及時換鉤,調整結紮部位。釣鉤用幾次後,要有時打磨。好的釣鉤應有粘感。

  3將餌要合適,如蚯蚓一般在鉤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長。面餌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魚兒剛吃就落。

  野外釣魚注意事項

  一、把一切準備工作提前進行,防止丟三落四,並確定好出發時間。

  二、檢查好車況,攜帶的漁具要固定好,防止路上脫落,車速不要過快,安全第一。

  三、到垂釣水域後,不要急於下竿,要先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當然,經常光顧的水域也可以憑經驗直接下鉤。

  四、適當整理釣位,在不影響垂釣的前提下,使釣位安全舒適,並避開電線等障礙物。

  五、根據水位、魚種熟練操作釣具,野釣魚稀,可使用各種竿,長短、深淺、遠近佈陣,控制水域儘可能大一些。

  六、合理應用餌料,野釣物件主要是鯽魚,萬能釣餌蚯蚓是最佳釣餌,鯰、鯽等都喜歡吃,使用多竿垂釣時,也不需要像使用其它餌料那樣隨時盯著浮漂,如鯽魚等上鉤都會咬死鉤,大幅度頂漂或走漂,起竿遲點也不跑魚。

  七、長時間不上魚,可綜合周圍釣友的上魚情況,找出原因根據經驗,主要是釣位選擇不當,隨機應變。

  八、垂釣過程中,集中精力,如發現異常及時起竿,不要錯過機會,特別是上大魚的機會可一不可二。

  九、利用魚不咬鉤的時間,適當休息和處理雜事等。

  十、有錢難買回頭看,收竿後別忘了回頭看一看有無遺忘的東西。

看過成功釣黑魚的方法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