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推手的修煉要旨和成效

  推手,又稱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國武術所獨有的一種訓練方法,八卦掌、太極拳、大成拳、鶴拳等諸多拳法均有推手練習。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門”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大成拳推手拳術之妙貴乎有勁

  “拳術之妙,貴乎有勁。”這是王薌齋先生在1929年所作《意拳正軌》中的一句話。意拳特別強調以渾厚篤實的功力勝人,所以,如何實現快速的長功、長勁至關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最快地達到“有勁”呢?王先生的回答是:“混元樁法,博大精深。便於實搏,便於生勁。”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意拳拳友們雖然站樁多年,卻始終長進不大,其拳架還是綿軟無力、一拍即散。分析原因,我們發現,很多人實際上是因為站樁不知道如何用勁造成的。

  練拳究竟如何用勁長功才快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似乎各門各派都有爭議。太極門中分歧最大,有人主張盤拳時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有人主張毫不著力、大鬆大軟。意拳門內有人強調要輕鬆、甜蜜地站樁;有人則強調,為提高功力,必須站有鬆有緊的低勢樁。

  筆者認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應“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採取不同的練法。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三層三階之說,練明功階段,一般發力較為剛猛;練化勁階段,則可用“打大鬆大軟的太極拳”的方法去打形意拳。有人形容孫祿堂先生“拳腳好像是從虛空中發出”,或許就是化勁的表現。用孫先生自己的話講,就是:“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淨淨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到此層次,全體透空、意靜神明,不講意,不講力,但無意之中有真意,無力之處有真力。

  從分層遞進的角度看,無論何種拳法,似乎都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由無意無力、到有意有力、再到無意無力的過程。就意拳來講,初期站樁,重在袪病健身,故以輕鬆自然為佳;由此向上,為提高技擊能力,必須講意力、講虛實、講鬆緊;若再往上走,就如姚宗勳先生所說:“神遊物外,形若有無。意含宇宙,力任自然。”

  至於各個階段鬆緊虛實的分寸火候如何把握,王薌齋先生的要求是“鬆緊緊鬆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何為“中”、“正”?簡而言之,即“舒適得力”。很多朋友看到王薌齋先生一會兒講“六面爭力”,一會兒又講“樁法之學,最忌身心用力”,便感到十分困惑。其實,王先生這裡所強調的,並不是忌用一切力,而只是忌用“拙力”。人在使拙力時往往會努氣、憋氣,所以,王先生又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神斷則受愚。”

  由於有些拳論中對不同階段的練功要求未能分別作清晰的表述,很多缺乏明師指導的拳友們便誤以為可以跨越小學、中學階段,而直接去上大學、甚至直接讀博士。那些不講站樁、不盤拳架、忌諱用力、整天講神意氣、最終卻是不堪一擊的拳友就屬此類。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用輔助功法長勁長功。內家拳中有一個普遍接受的說法,就是把一般人肩挑手提的力稱為“拙力”,又稱區域性力;而把拳家通過練功修成的以鬆沉勁為主體的貫注全身的本能活力稱為“內勁”,亦稱“整勁”、“渾混元力”等。先天力氣拙力大的人如果練功得法往往內勁也大,否則極易成為腳底無根的莽漢。個頭較小、本力相對較弱、但內勁很強的人與只有較大拙力的大個莽漢相遇,常會表現出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效果。

  正是因為有拙力與內勁的區別,很多練家子就總是擔心自己方法不當而練出了拙力。八卦門中就有這麼一個反對通過特殊方式練功長勁的故事。

  有人在手腕上掛水桶轉八卦掌,門寶珍先生董海川大弟子尹福的學生,1958年在京過世,享年85歲看見後批評說:我們老師沒教過這麼轉掌。但另外一個故事的內容卻似乎正好與此相悖。門先生的一位老街坊說,他曾親眼看見門先生晚上雙手捧著一個裝有鐵塊的大筐用馬步左右來回移動練功。門先生身高1. 9米,人稱“神力大腳門”。這樣有天生異秉的人還要堅持不懈地練力練勁,確實耐人尋味。聯想到董海川本就身高力大,楊露禪平端數百斤的小推車過門坎,吳鑑泉將120斤的石擔舞得上下翻飛,郝為真每天要抖80斤的鐵桿,孫存周手舉數十斤的鐵棍轉八卦掌,王薌齋先生親自帶領學生跑步、跳繩、打沙袋等等,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要想成為真正的實戰技擊家,沒力沒勁是萬萬不行的!

  再有一點就是,老前輩們在正常站樁、盤拳之外,一般都自己獨特的練功長勁的辦法。那些前輩大師們之所以沒有因為抖鐵桿而長出拙力來,只不過他們用利生內勁的拳術規矩很好融攝了各類輔助功法而已。本文所談的重推手,正屬於這樣一種有利於快速增長內勁的輔助功法。

  二、大成拳推手修煉要旨:力不使斷,神不使散,圓球旋轉

  筆者與拳友們採取的定步重力單推手方法是以右手、右腳在前,右手相搭為例:兩人丁八步,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前虛後實單重相對站立;左手如意拳技擊樁掌心向內環抱,兩人以右手掌心斜向下小指一側的腕部相搭在胸前逆時針畫圓。要點如下:

  一手指始終指向對方中線、保持守中用中態勢。

  二均勻用力。一方向前用力推按時,另一方在掤勁不失的前提下向後向右順化。力量大小以較弱一方的最大承受力為度,即不努氣、不拔根。

  三兩人距離,由遠漸近。開始階段,兩人前腳掌在對方內側相併而立,此時手上所轉之圈較大;隨後,前腳可逐步前移,直至兩人膝蓋相靠,手上之圈也漸漸變小。此即“先求開展,後求緊湊。”

  四謹遵“九要”、切忌“三害”。

  內家拳總體身法“九要”為:一要塌塌腰,俗稱“開命門”;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即“搭鵲橋”,亦是“煉精化氣”與通督之關竅;四要頂舌頂上顎,頂頭、頂手頂膝。頂頭與提肛相合即得“神貫頂”;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鬆鬆肩、鬆胯;七要垂垂肩、垂肘。意拳的基本樁架是兩臂環抱,講肩撐肘橫,但肘尖應有下垂之意;八要縮縮肩、縮胯。鬆肩、鬆胯是抻筋拔骨,縮肩、縮胯為真氣回收丹田。亦即順逆二勁,矛盾統一。請與“百骸撐均衡”、“五心歸一處”同參;九要起鑽落翻分明形意劈拳此意為明。除有起手搓拔敵跟的技擊涵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拳式調息、運轉周天,故有“要想成仙,精練劈拳”一說。

  內家拳運氣使力最忌之“三害”為:努氣、拙力、挺胸提腹。內家拳學核心目標為培養內勁,亦稱“善養吾浩氣”,因為有氣才有力。而培養內勁的基礎之基礎、關鍵之關鍵就在這“九要三害”。它將調身、調意、調息以拳式自然調息的規範化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抻筋拔骨、執行周天、培養丹田內氣為途徑,以提高周身整勁、開發人體潛能為目標的高階修煉機制。

  王薌齋先生的著作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九要”,但卻講了頭頂項豎、頂心暗縮;含胸拔背、膀扣背圓;肩撐肘橫、肩沉肘墜;溜臀提兌、圓背圓襠;膝合腿裹、坐襠縱膝;上兜下墜、推抱互為;上柔下剛、上軟下硬;上松下緊、上虛下實;五心歸一、六面爭力;四外牽連、體成一塊;周身鼓舞、平衡均整;腰如軸立、圓球彈簧等等。這些與“九要”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上述要求,再加上“百骸撐均衡”,“蓄力如弓滿”,“意在懸空間”,“身如繩吊系”,“兩肱用兜抱開合伸縮勁,兩腿用提挾扒縮淌崩擰裹勁”,“尾閭中正神貫頂,夾脊三關透丸宮”等具體生動的描述,實際上已盡洩拳學天機。因為,內家拳學的核心關竅,不過筋骨抻拔、一氣伸縮而已。

  六力不使斷,神不使散,圓球旋轉。重力單推手最能檢驗太極拳論中“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的原則要求。實踐證明,只要你思想一開小差,就會出現神散、力斷的情況,也就會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一般來講,練習者可先以己身中軸從百會到會陰再到後腳跟的中垂線為中心、以接手點為半徑,想像周身為一圓柱體如佛門的轉經筒,此為“先求桶勁”;隨後,可想像圓桶變化為圓球,讓對手之力始終在球面轉動。此為“後求球勁”,亦即王薌齋先生所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七左右互換、呼吸自然。為加大強度,單邊練習的時間要儘量堅持得長一些。一左一右為一組,組與組之間最好適當休息一會兒。練後身體有關部位會有一些痠痛感,此為正常現象。此練法實際上是緊中求鬆,故力求內開外合、胸腹鬆空、呼吸自然。

  三、大成拳推手修練成效:完善樁架,快生內勁,強化實戰

  首先是完善站樁和拳架。凡堅持重推手的朋友都反映,一段時間過後,自己再單獨站樁、盤拳架都有了較大變化。比如,過去總是撅著屁股的,現在特別注意立項、塌腰、提肛、溜臀了。相應地,從頭到脊背再到後腳跟之間的整體身弓感以及身體中軸即為弓弦的收縮彈性也更為增強;過去對雙重體認不清的,現在注意單重轉化了;過去盤拳敵情觀念無人如有人不強的,現在神意增強、全身整體反應能力也顯著提升。

  其次是內勁增加較快。一般來講,內勁上身、內勁增強有三個表現:一是沉勁提高。身沉則根深,故諸勁之中沉勁第一。在練習重推手時,由於總怕對方拔根,“上懸下垂”意識必須貫徹始終,所以沉勁提高最快;二是整勁提高。具體表現為周身掤勁上升,有體整如鑄、壓不垮、拆不散的感覺。腳手之間的勁力傳遞由“節節貫穿”逐漸變成瞬間到位,此即“手腳相通”;三是剛柔瞬變。自感臂如鐵棍、指如鋼鉤,用手指點選桌面不覺疼痛。與人搭手,對方有軟如綿而又瞬間硬如鐵、重如山的感覺。

  再次,是實戰能力得到快速強化。就推手而言,練習重推手最大的進步在於,當你與那些習慣於矮身頂牛使拙力的拳友相遇時,自己可以用中正自然的身勢應付,而對方會覺得你的勁力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雙方差距較大,你可以將自己和對手都想像為鬆空的氣球,並用手向上輕鬆託掀對方;亦可用雙手輕扶對方,意注敵根,使其站立不穩;或以活步粘敵控制敵根。

  此即前輩所說“無勁練有勁、有勁不使勁”之真義。但如果遇到勁性相同亦有較好沉勁且功力相當的對手,控制對方的難度會較大一些。就散手較量而言,練習一段重推手後自身的感覺,一是應急反應能力比過去明顯增強;二是由於單手控制力大大增強,加上臂腿瞬硬如鐵,從而解決了很多拳友不敢近距離接手的問題;三是間架更整,對方較難打散;四是發力更整更猛。因散打涉及拳手的整體綜合素質,此處不作詳細討論。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人非專業武術人士,不參與任何門派之爭和比武鬥狠。如有拳友對上述重推手感興趣,本著一不傷身體、二不傷感情的原則,歡迎一起切磋交流。